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堅定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統攬成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謀劃推出一系列體現四川底色、彰顯成都特色的重大改革舉措,為我們因地制宜抓實抓牢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任務指明了主攻方向和著力重點。
近年來,成都勇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排頭兵”,探索形成一系列典型改革案例和經驗做法。成都發展改革推出“落實全會精神 成都在行動”專欄,滾動刊發各區(市)縣改革探索形成的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本期推出“新都區‘四維’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期聚焦:新都區
一起來看
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命題,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新都區立足“產業公地”理念,以改革破題、以創新開路,通過“鏈主引領、平臺賦能、要素協同、創新驅動”四維聯動,打破傳統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要素鏈深度重構,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產業賦能
鏈主引領鍛造集群化發展引擎
以“鏈主企業”為改革突破口,創新“強鏈、補鏈、拓鏈”機制,破除產業碎片化、低端化桎梏,構建“大集群、全鏈條、高韌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的跨越。
做強航空軌交產業集群,夯實產業根基。推行“鏈主舉旗定標”制度,在航空、軌交領域建立“國企建廠—鏈主運營—定向采購”改革模式,集聚配套企業80余家,航空大部件產業集群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實施軌道交通“研造修一體化”改革,以中車成都為核心,下放產業鏈權限,實現75%本地配套率,年產能突破600輛整車,獲高鐵檢修資質,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
改革新興產業培育路徑,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以厚普氫能為鏈主,建設百億級氫能裝備產業園,建立“制儲運加用”一體化發展模式,推動勢加透博空壓機打破國外壟斷,輕綠科技“氫馬兒”商業化運營,產能提升4倍。以微網優聯為鏈主,開放工業雙5G應用場景,集聚16家核心企業,加快打造網通產業集群。
構建“主鏈拓輔鏈”生態,推動跨界融合。堅持起于航空、不止于航空,推動航空技術迭代外溢、跨界融合,聯合上海交大、拓璞數控等共建國產化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突破五軸機床、自動鉆鉚等“卡脖子”技術,建成全國最大的飛機蒙皮鏡像銑裝備群和智能輥壓數字化示范工廠,形成五軸機床、自動鉆鉚等重大科技成果,助力國產化高端裝備產能可控、產品可控、工藝可控。
園區賦能
專業運營打造高能級發展載體
以現代化、專業化、特色化為導向,扎實推進“立園滿園”行動,創新園區管理機制,優化空間布局,提質園區基礎設施和公服配套,構建“生產高效、服務精準、生態協同”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創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務效能。建立“管委會+國企”管理運營模式,實行區新科局與園區管委會合署辦公,科技部門“抵近服務”鏈接供需,推動園區高效運營和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構建專業培育機制,支持鏈主企業“舉旗幟、當考官”,派出技術團隊對入園鏈屬企業開展“傳幫帶”,一對一專業輔導,輸出先進技術、標準和平臺,構建全過程產品質量控制流程,全力將鏈屬企業培育成一級供應商,鏈屬企業工藝水平實現從工序加工到零部件交付、再到部件整體制造的跨越提升,加快向上市通道邁進、“專精特新”拓展、單項冠軍升級,目前園區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92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77家。
優化空間供給,破解土地瓶頸。著眼破解傳統工業用地供給模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彈性調整困難等問題,區屬國企統一建設超百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全部自持、集中供給,推動“供土地”向“供廠房”轉變,使得企業投產周期壓縮至1年以內,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近5倍。用足用活新型產業用地政策,建設全市首個M0科創中心,全方位滿足企業生產、研發和辦公需求,推動產業立體多維發展。
強化精準招引,激活存量資源。打好有根企業增投攻堅戰,推動科倫藥業總部基地全面投產,中曼石油部分省外產業板塊遷至新都,旭光電子特高壓滅弧室及西南總部項目落地;打好存量資源激活攻堅戰,“一樓一專班一方案一考核”推進航空產業園企業滿園、投產達產,引進成立航空、中嶒能源等項目62個、總投資240億元。
要素賦能
精準配置激活全鏈條資源活力
聚焦人才、資本、土地等核心要素,創新配置機制,構建“靶向供給、高效流轉、閉環服務”的要素保障體系。
靶向牽引打造人才資源平臺。著力構建“高級技工培養—生產技能實訓—生產工藝研發”人才協同體系,加快建設萬人級航空產教園區,“訂單式”為園區企業培養輸送航空高技能人才;支持航空企業“帶指標、帶政策”引才,在全省率先實施“賦權積分+動態進階”人才評價改革,目前共認定指標到企人才6000余名,引育“大國工匠培育對象”1名、四川工匠8名、成都工匠195名。
國企撬動打造投融資平臺。堅持創新創業創投聯動,探索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通過區屬國企聯合省屬、市屬國有企業等,組建多支航空產業基金、撬動資本超200億元,累計投資優質項目50余個,牽引落地重大項目16個,幫助企業走出“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效率低”困局。
構建高能級平臺共享機制。秉持產業公地理念,采取“鏈主提需求、政府做規劃、國企硬投入”模式,投資20億元建成航空制造熱表處理、檢驗檢測、產品交付、智能物料“四中心”,實現核心技術工藝集約共享,產業鏈協作水平和企業生產效能提高50%以上。
創新賦能
協同攻堅突破關鍵技術壁壘
以開放協同為導向,搭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推動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構建開放合作生態。緊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型號研制,攜手中國航發渦輪院共建航空發動機科創中心,將部分急需攻關、可開放外協的技術難題對外“發題”,整合研究機構、高校、行業合作伙伴等外部多元創新資源,加快在核心技術攻關上率先突破,并協同航空企業就地就近轉化。目前該中心集聚包括3個院士團隊在內的高能級科研團隊59家、高層次人才100余人,50余項關鍵技術納入重點型號運用,15項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帶動提升了新都航空企業自主研發的整體水平。
推動“線下+云上”協同創新。堅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大范圍跨界協同”,依托航空發動機科創中心打造“渦創”云平臺,入駐團隊超130家、集聚專業人才293人,推動區內創新團隊和市場主體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開展科創資源鏈接。
優化平臺供給方式。圍繞航空制造對高端精密數控機床、智能制造工藝、國產自主可控等需求,與市科技局、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楊軍三方發起設立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作為全省唯一試點,登記設立為事業單位,著力破解創新平臺市場化程度不高、產學研黏性不強等問題,助力區內企業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方面精進突破。
新都區通過“四維賦能”改革,構建起“鏈主引領、平臺共享、要素協同、創新驅動”的產業公地生態,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國企搭臺、鏈主牽引、生態共贏”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 來源 | 市發展改革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