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5月10日,安慶市外國語學校小學部、初中部獨秀文學社同學和高中出國班師生近200人赴桐城開展采風活動。通過探訪六尺巷,了解“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歷史典故,感悟中華傳統美德;參觀桐城文廟和博物館,尋訪桐城文脈,感受桐城深厚文化底蘊;在雙溪村茶園體會徽茶文化,親近美好自然。此次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拓展視野,以研促學,豐富知識,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鍛煉學生觀察力與寫作能力,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文城西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六尺巷東起西后街,全長100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其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六尺巷片區總占地面積52149.53㎡,總建筑面積21119.74㎡。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間。1993年、1999年桐城市政府撥??钤谄溥z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礎上又恢復了“六尺巷”。2019年,桐城市政府啟動六尺巷片區的恢復與修繕?!傲呦铩敝黧w建筑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閑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其主要景點除六尺巷巷道、“禮讓”牌坊,還有石照壁、太湖石等。六尺巷蘊含著“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深刻內涵,為后人接受廉讓教育、弘揚清風正氣的重要載體。據史料記載:清朝大學士張英住宅旁有一小塊空地,與吳家相鄰,吳家建房時占用了張家的空地,張家人寫信告訴了張英,張英看完家書后,提筆在家書上批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家人向后退讓了三尺地基,吳家被張英的大度所感動,也效仿張家向后退讓了三尺地基,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稱之為“六尺巷”。
2024年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桐城文廟,亦稱“圣廟”,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龍眠中路,地處桐城市廣場北端,占地面積415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803平方米,已有近700年歷史。桐城文廟坐北朝南,文廟建筑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御道為中軸線。主要建筑有文廟門樓、宮墻、欞星門、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后院設置“陛下”、月臺、祭壇等附屬建筑。桐城文廟既是元、明、清時期祭孔的禮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學宮,是桐城縣學和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屬“廟學合一”的文教活動場所。桐城文廟是了解桐城、認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學史的重要窗口。主要景點有文廟門樓、大成殿、桐城派陳列館等。2013年3月5日,桐城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龍眠中路,館址設在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城文廟內。該館建立于1984年4月,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既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又是國家三級博物館,設有桐城精品文物陳列、桐城派文物陳列、孔子等圣賢大型泥彩雕塑復原陳列、嚴鳳英藝術生涯陳列等固定陳列館和文廟古建筑群陳列,是展示歷史文化的重要場館。其中,桐城派文物陳列館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興衰為主線,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師承關系為順序,縱線排列;以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文學交流、學術貢獻為塊面,橫向展開,匯文物精粹、歷史遺存、著作版本、學術研究于一爐,為了解桐城、認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學史的重要窗口。截至2022年,博物館藏品2685余件(單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件,二級文物41件,有珍貴文物654件/套,年度觀眾總數為234470人。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優秀的縣級博物館,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廷玉墓,又稱文和園,位于桐城市龍眠鄉雙溪村,坐落于縣城西北龍眠山,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時期,桐城出了一對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他們一位是太子恩師,一位配享太廟,均位達朝廷高端。張廷玉墓由墓冢、墓地石像生等石雕件及享堂等構成;張廷玉墓對于研究藝術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其中的石雕技藝、技術和經驗值得今人借鑒。2013年3月5日,張廷玉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去世,歸葬于今址。 1968年9月,張廷玉墓墳冢被炸,石刻人仰馬翻,拜臺成為廢墟,享堂化為瓦礫。20世紀90年代,省市領導、社會賢達等有識之士為尊重前賢、保護文物而積極要求修復張廷玉墓。市文管所職責所系,先后爭取國家、省、市和社會捐贈共計90余萬元按原狀修復張廷玉墓。2000年10月,張廷玉墓正式對外開放。張廷玉墓由墓冢、墓地石像生等石雕件及享堂等構成,進入園區,即為張氏享堂,院內竹林石橋,恬靜幽雅。入中門為橫式巨型照壁,前后二面分別銘刻“贊猷碩輔”和“調梅良弼”八個端莊遒勁的大字。這是雍正皇帝對張廷玉的褒獎。中院前后為享殿、廊廡等建筑。過享堂登上依山勢而逶迤增高的進往墓地的石階,后達設有九級拜臺的墓地。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兼管翰林院期間,大量的編纂工作都由他主持開展,并著有《澄懷園詩選》《載賡集》《澄懷園文存》等詩文。張廷玉作為第一代軍機大臣,對清代國家有決定性影響的政治機構定立了規制,這一規制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清代固有的權力體系,起到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張廷玉作為三朝老臣,成為后世贊嘆敬佩的“軍機能臣”。
雙溪村,位于龍眠山旅游區中部,總面積11.8平方公里。村里有張英墓、文和園、別豐禪寺、賜金園等名勝景點,另有千畝茶園構成美麗風景。雙溪椒園是桐城小花的發源地,茶園面積約5000畝,全村農戶主要經濟收入以茶葉為主,茶葉總產值1800萬元。走進雙溪茶園,將課堂搬進大自然,可以在青山綠水間開展沉浸式的茶文化體驗課。
此次研學活動得到桐城博物館和桐城雙溪村的大力支持。桐城博物館葉鑫館長親自來到六尺巷,問候我校師生,為開展好研學活動提供幫助。在雙溪村部,光華書記和張光明隊長等領導為我們舉行了歡迎儀式,在活動前后妥善安排好山路交通,提供優質午餐和文化講解,保障了活動的順利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