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終于就關稅問題進行首輪接觸,這輪接觸的成果如何?又是哪一個中國特殊部門參了會呢?中美關稅戰不利于中美兩國,于是在美方的請求下,中美雙方終于在瑞士日內瓦進行了首輪接觸。
中美之間圍繞關稅問題的首輪正式接觸悄然展開。外界看不到桌上的文件、聽不見激烈的交鋒,只能從細節中捕捉蛛絲馬跡。
而當美方代表、美國財長面色鐵青地走出會場時,人們才意識到,這場持續8小時的對話,可能遠比想象的更加緊張。
美方提出談判請求,卻不得不接受在中立國“作戰”,這本身就透露出一個微妙的信號:主動權已悄然易手。瑞士不屬于中美任何一方的“主場”,而是在中方提出的“公平、公正、對等”的原則下,才最終敲定的地點。
首日會談便持續長達8小時之久。如此冗長的會談時長,卻在結束后既未發布任何官方聲明,也未傳出任何與關稅問題相關的消息。
最近這地球村的兩位“大佬”——中國和美國,在關稅這事兒上又開始隔空喊話、暗中較勁了。這不,剛在瑞士日內瓦掰了第一回合手腕,消息一出,大伙兒的耳朵都豎起來了:談得如何?那個傳說中的“神秘嘉賓”又是何方神圣?這背后,學問大了去了。
選瑞士日內瓦這地兒,挺有嚼頭。你想啊,國際上的掰手腕,談判桌擺哪兒,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有的想秀肌肉、表團結,恨不得直接飛到對方大本營。
這次中美選了個老牌中立國瑞士,不偏不倚,既非北京主場,也非華盛頓的地盤。表面看,是追求個“公平對話”,誰也別想占地利。可這“公平”,恰恰是中國一直掛嘴邊的談判前提。這么一琢磨,中方在程序上,倒像暗地里先拿到了一分。
第一天就磨了八個鐘頭,這可不是蜻蜓點水喝杯咖啡那么簡單,說明雙方都憋著一肚子話,揣著一堆賬本要細算。但蹊蹺就蹊蹺在,談了這么老半天,愣是沒個官方通稿,連關稅到底怎么動,半點風聲都沒透出來。這就值得玩味了。
通常這種悶葫蘆,要么是桌子差點掀了,根本談不攏。要么就是水太深,各自得回去好好消化,盤算下一步怎么走。瞅瞅美國財長出來時那臉色,跟剛吞了只綠頭蒼蠅似的,一臉鐵青,不少人私下嘀咕:這頭一仗,怕是沒戲,甚至可能是不歡而散。
這次中方談判隊伍里,除了熟面孔的經貿高官,還赫然出現了一個“跨界選手”——公安部的人。這就更有意思了,談經濟、聊關稅,公安系統跑來湊什么熱鬧?
這得把時間軸往前撥,聯想到特朗普政府當年扣的一頂大帽子——所謂的“芬太尼問題”。他們張口閉口說中國的芬太尼流毒美國,以此為由頭,給中國商品套上層層關稅枷鎖。
實際上,中國對芬太尼這類玩意兒的管控,那叫一個嚴絲合縫,從源頭到出口,關卡重重,壓根兒不是美國渲染的那回事。說白了,這就是個“莫須有”的罪名,是特朗普政府為貿易戰特意打造的靶子。
現在,中方把公安部的行家直接請到談判桌上,潛臺詞再明白不過:你們不是天天拿芬太尼說事兒嗎?行,咱今天就讓管這事兒的專人,跟你當面鑼、對面鼓地好好說道說道!這不僅是亮明中方在此問題上的清白和堅定立場,更像是一記漂亮的反手拳——想拿這當籌碼?我們奉陪到底。
所以,芬太尼這茬兒,很可能成了這次談判桌上一個重要的“插曲”,甚至微妙地影響了整個談判的氣氛。這步棋,既硬氣,又實在。
有趣的是,這邊日內瓦剛散場,特朗普那邊倒是搶先發了個聲,說什么會談“友好且具有建設性”,還順嘴提了個要求,希望中國市場對美國企業敞開大門。
這話聽著耳熟,標準的外交辭令嘛。“建設性”這詞兒一出,通常的弦外之音就是“下次接著聊”,至于真談出了什么干貨,那可就不好說了。
特朗普這么急吼吼地出來釋放“善意”,恐怕不是真覺得談得多順心,更多的是演給國內看的政治秀。你想想,貿易戰打到這份上,美國國內也是怨聲載道。普通老百姓買東西變貴,物價跟坐了火箭似地往上躥。投資者盯著上躥下跳的股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企業呢?想找個替代中國的下家,哪有那么容易?最后那高額關稅,還不是得自己含淚掏腰包。這股怨氣要是越積越厚,對他本人的選情可是個大大的減分項,尤其眼瞅著各種選舉日益臨近。
所以啊,特朗普這番表態,更像是在給國內“滅火”,傳遞一個“一切盡在掌握”的信號:“父老鄉親們別慌,中美談得好著呢,關稅問題馬上解決,好日子就快來了!”先把民眾的小心臟穩住再說。
至于他那個讓中國市場對美企開放的要求,就有點不按套路出牌了。明明是你先砌的關稅壁壘,現在反過來要求我們拆自家院墻?除非美國能拿出點真金白銀的誠意,比如先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加征關稅給一筆勾銷了,否則,中國市場的大門,怕是沒那么容易為他輕易敞開。
這場貿易拉鋸戰,本質上就是一場復雜的利益交換和心理較量。美國那邊打的算盤是,如果能逼著中國先松口讓步,就能拿著這個“成功案例”去敲打其他國家,營造一種“你看中國都讓了,你們還不趕緊跟上”的氛圍。
試圖形成一個“囚徒困境”,讓大家都爭先恐后地給美國輸送利益。這種策略,既想在雙邊關系中占便宜,也圖謀在全球貿易格局中掌握更多話語權。
中國這邊的立場也清晰得很。這關稅戰本就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的,我們是被動應戰的一方,是受害者,憑什么要先低頭認慫?從道義上就說不通。更何況,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幾十年前那個可以任人揉捏的軟柿子了,經濟體量、產業鏈韌性、國內市場的縱深,都讓我們有了更足的底氣。腰桿子硬了,自然不會輕易妥協。
所以,指望中國率先做出根本性讓步,可能性微乎其微。雙方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和戰略考量,立場都異常堅定,想在短短八小時內化解所有根本性矛盾,簡直是天方夜譚。
總而言之,中美這次在日內瓦的碰頭,更像是一場互相摸底、刺探虛實的序幕。雙方都把自己的核心關切和強硬姿態擺上了臺面,也大致看清了對方的底牌和不容觸碰的紅線。指望一次會談就能畢其功于一役,把所有疙瘩都解開,那純屬不切實際的幻想。
可以預見,未來的談判之路依舊漫長且布滿荊棘。雙方大概率還會繼續談,但每往前挪一步,都會異常艱難。
中國這邊的核心訴求很明確:要談可以,但前提是平等相待,美國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來,比如,先把你單方面加征的那些不合理關稅給取消了。如果只是口惠而實不至,光說漂亮話不辦實事,那樣的談判,談了也等于白談。
信息來源
看看新聞Knews《中美談判 “合理期待”與“放棄幻想”》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453555439812321&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