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沖突已經打了三年多了,戰火沒停過,局勢也越來越復雜。這幾年,俄羅斯這邊放了不少狠話,尤其是涉及到核武器的時候,總是能讓人心里一緊。
最近有個說法特別聳人聽聞,說是“核大國永遠不會輸掉戰爭,如果烏克蘭把失地收回去,俄羅斯就往華盛頓扔核彈”。
這話從哪兒來的?
像梅德韋杰夫現在是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以前還當過總統和總理,說話分量不輕。
2023年7月,梅德韋杰夫在社交媒體上就說過類似的話,大意是如果烏克蘭在北約支持下反攻成功,拿回了俄羅斯控制的領土,俄羅斯就得動用核武器。
他說這是沒辦法的選擇,因為俄羅斯的核政策里寫得清清楚楚,國家生存受到威脅時,核武器就得上場。
2022年俄烏沖突剛爆發沒多久,普京也提到過核力量待命的事兒。2023年2月,他宣布俄羅斯暫停參與《新削減戰略性進攻性武器的條約》(New START),這是跟美國簽的最后一個核軍控協議,算是把核牌亮得更明顯了。
還有2023年6月,普京說已經把戰術核武器部署到了白俄羅斯,離烏克蘭更近一步。這一系列動作和言論,確實讓人覺得俄羅斯在核問題上不含糊。
梅德韋杰夫也好,普京也好,他們的表態更多是泛泛地警告西方,別逼得太狠,不然核武器不是擺設。
俄羅斯為什么這么硬氣?
俄羅斯覺得自己是核大國,底氣很大程度上就來自它的核武庫。數據上講,俄羅斯有將近6000枚核彈頭,雖然不是全都隨時能用,但數量上跟美國不相上下。他們的核力量包括陸基的洲際彈道導彈、海上的潛射導彈,還有能帶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覆蓋范圍可以說是全球級別。
2020年普京簽過一份文件,俄羅斯的核威懾政策里頭列得很明白:如果有人用核武器或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打俄羅斯,或者常規戰爭威脅到國家存亡,俄羅斯就可能按下核按鈕。
烏克蘭要是真把俄羅斯占的地奪回去,尤其像克里米亞這種地方,對俄羅斯來說不只是丟塊地那么簡單,可能被他們看成是“生存威脅”。所以梅德韋杰夫那句“核大國不會輸”,意思是手里有核武器這張王牌,關鍵時候能翻盤。
政治上,俄羅斯覺得自己被西方擠兌得太狠了,特別是北約東擴和對烏克蘭的支持。核威脅某種程度上是給西方劃紅線,告訴他們別越界,不然大家都沒好果子吃。
烏克蘭能把地拿回來嗎?
烏克蘭這邊,從2022年沖突開始就沒放棄過收復失地的目標。東部頓巴斯地區、南部的赫爾松和扎波羅熱,還有克里米亞,都是他們想拿回來的。現在烏克蘭有西方撐腰,美國給了不少武器,像“海馬斯”火箭炮、愛國者防空系統,還有最近的F-16戰機。歐盟和北約其他國家也掏了不少錢和裝備,幫烏克蘭撐場面。
2023年夏天,烏克蘭搞了一次大反攻,想把俄羅斯趕出去,結果沒完全成功。雖然占了點地,但俄羅斯防線挖得深,靠無人機和遠程炮火硬是頂住了。到了2024年,戰線還是拉鋸狀態,烏克蘭占的地大概是沖突前被俄羅斯控制的20%左右,離“收復失地”還差得遠。
克里米亞更是個硬骨頭。俄羅斯2014年就吞并了那兒,把它當自家后院經營了十年,軍事化程度很高。烏克蘭要拿回去,不光得打贏仗,還得面對俄羅斯的死守和可能的報復。所以短期內,烏克蘭全盤收復失地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戰場上出現大翻轉,或者政治上談出什么大妥協。
核彈真會扔華盛頓嗎?
說實話,核彈往華盛頓扔這事兒,聽著嚇人,但現實里發生的概率很低。先說技術,俄羅斯確實有能力打到美國,他們的“薩爾馬特”導彈射程能到1萬多公里,從莫斯科到華盛頓完全夠得著。但能力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干又是另一回事。
冷戰時候有個概念叫“相互確保摧毀”(MAD),意思是核大國之間誰先動手,誰都跑不了。美國也有幾千枚核彈頭,反擊能力一點不弱。俄羅斯要是真往華盛頓扔核彈,美國肯定還手,雙方都得玩完。這種后果,俄羅斯領導人不可能不知道。
如果俄羅斯真用了核武器,別說美國,全球都會炸鍋。聯合國、北約、甚至中立國家都會站出來,制裁、孤立、甚至軍事報復接踵而至。俄羅斯經濟本來就靠能源出口撐著,真打成那樣,日子更不好過。所以核威脅多半是嚇唬人,實際動手得掂量掂量。
還有,華盛頓這目標太具體了。俄羅斯要是真想用核武器,戰術上可能先打烏克蘭周邊,或者北約在東歐的軍事基地,作為警告。直接跨洋打美國首都,跳躍太大,不像是現實策略。
核威脅的真實意圖
俄羅斯老提核武器,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戰略姿態。他們知道常規戰爭打得不好看,烏克蘭那邊拖得越久,越顯得俄羅斯沒那么無敵。核牌一亮出來,既能震懾西方,也能給國內民眾提氣。你看梅德韋杰夫每次放狠話,俄羅斯國內支持率都還挺穩,說明這招在政治上有點用。
普京2023年10月在瓦爾代論壇上還說過,核武器是用來保和平的,不是隨便亂扔的。比起梅德韋杰夫的狠話,普京的調子相對穩一點,可能是想留點回旋余地。
國際上也看得明白。美國2023年3月說過,俄羅斯的核威脅是“空話”,但還是得防著點。北約加強了東歐部署,聯合國也呼吁各方冷靜。全球都知道,真打核戰沒贏家,所以大家都盡量不把俄羅斯逼到墻角。
俄烏沖突現在是個僵局。俄羅斯占著地,但拿不下全烏克蘭;烏克蘭想反攻,但火力還沒到翻盤的地步。2024年下半年,雙方都試過停火談判,但都沒談攏。俄羅斯想要烏克蘭承認現有戰線,烏克蘭咬死要拿回所有失地,中間的坎兒不好邁。
如果烏克蘭真有一天把地收回去,核武器可能是俄羅斯的選項之一,但更可能是加碼常規部隊,或者搞經濟戰、能源戰這些。畢竟核彈這東西,太極端,用了就沒退路。
國際社會也在使勁兒。聯合國一直在推停火,國際原子能機構盯著核安全問題。中國、印度這些大國也勸和,怕真打大了自己也受牽連。未來幾年,沖突要么慢慢冷下來,要么某一方撐不住垮掉,但核戰這結局,估計誰都不想看到。
俄羅斯自認為是核大國,覺得自己在任何沖突中都不可能徹底失敗,這種自信源于他們對核武器的依賴。核武器不僅是一種實際的軍事優勢,它還為俄羅斯提供了巨大的心理優勢。
對手往往因為擔心核武器的威脅而避免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沖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俄羅斯能夠通過這種威懾力讓西方國家在某些決策上更加謹慎。確實,核武器是俄羅斯的一張王牌,可以有效地阻止對手輕舉妄動。
核武器的存在并不意味著俄羅斯能夠無所顧忌地進行冒險。如果真的進入了使用核武器的局面,意味著戰爭已經失控,局勢可能迅速惡化,無法預測的后果將無法由任何一方承擔。這種情形下,核武器的威脅也失去了原有的威懾效果,反而可能引發更大范圍的災難。
另一方面,雖然北約國家堅定支持烏克蘭,但他們并不愿意與俄羅斯直接開戰,尤其是在核威脅的背景下。美國等國雖提供了大量武器,但在支援上有著明確的限制,避免局勢失控。
大家都在這場博弈中進行著微妙的平衡,各自都在等待對方的第一步,核威脅成為其中的一張關鍵牌。每一方都在計算對方的底線,誰先做出過激反應,誰就可能陷入無法回頭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