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泡芙
編輯|沐言體育
前言
從四月開始,體壇上的變化就備受關注,沒想到的是,泳壇最新公布的一個運動員柔韌度的最新排名能受到這么多的關注。
讓我們意外的是,經常包攬冠軍的陳芋汐才勉強登上這個榜單之上,而我們的跳水小將全紅嬋也只是排到了第三名。
陳芋汐
這樣的結果讓很多人對其他的成績感到了好奇,當看到第一名的成績之后也是不由得大吃一驚。
那么,第一名的最終得主是誰?他們獲得了怎樣的成績?
全紅嬋
選手表現與排名解析
2025年5月10日,世界泳聯首次將跳水運動員的柔韌度納入公開測評體系,五位奧運選手受邀參與實驗性測試。
測試要求選手雙腿伸直坐于地面,雙腳抵住擋板,身體前傾并伸展雙手至極限,通過紅外感應設備精確測量指尖位置與髖關節角度,最終以伸展距離和角度換算綜合得分。
全紅嬋坐位體前屈
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坐位體前屈,這一創新方法不僅直觀展現選手的關節靈活性與肌肉延展性,更打破了公眾對跳水運動“只看水花”的單一認知。
科學測評體系的引入,讓跳水運動的隱性門檻浮出水面,柔韌度的量化不僅是對運動員能力的客觀審視,更是競技體育向精細化、透明化邁進的縮影。
在這場“無聲的較量”中,昌雅妮以32.9分登頂,她的身體前傾幅度達到驚人的58厘米,髖關節開合角度接近180度。
昌雅妮坐位體前屈
這位以力量見長的選手展現出“橡皮人”般的特質,脊柱與韌帶的協同發力甚至讓醫學專家驚嘆。
而陳藝文則以28.8分位列第二,其核心穩定性在伸展過程中近乎零晃動,但肩臂聯動稍顯僵直,導致伸展距離略遜一籌。
全紅嬋憑借28分占據第三,測試視頻中她咬牙前探的模樣令觀眾忍俊不禁。
全紅嬋做坐位體前屈
盡管未能突破極限,但其腳踝背屈角度達到職業選手的黃金標準,這與她標志性的“水花消失術”形成技術呼應。
近期狀態火熱的陳芋汐僅獲27.4分,位于第四名的成績,測試暴露她腰椎柔韌性短板,軀干前傾時出現輕微代償性側傾。
王宗源作為這份名單里的唯一男性,以23分榮獲第五名的成績,因為他的骨盆后傾幅度過大,暴露出力量型選手的共性弱點。
陳芋汐做坐位體前屈
排名差異折射出運動員的個體特質,昌雅妮的“反關節優勢”與全紅嬋的“腳踝天賦”證明,頂尖選手往往擁有獨特的身體密碼,這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
而柔韌度在跳水這項體育運動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場氛圍活躍
柔韌度對跳水的隱形價值
在技術層面,髖關節靈活性決定空中轉體速率,以昌雅妮為例,她接近180度的開胯能力,使得三周半抱膝動作的滯空時間延長0.3秒。
腳踝背屈角度則直接影響入水時的推力傳導,全紅嬋90度的完美折角,正是壓水花技術的生物力學基礎。
在健康管理方面,柔韌訓練堪稱職業運動員的“隱形護甲”。
全紅嬋跳水
陳芋汐曾在采訪中坦言,每日90分鐘的筋膜放松與動態拉伸,使其在肌肉量激增的青春期避免了膝關節磨損。
研究顯示,柔韌性每提升10%,訓練損傷概率下降23%,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選材邏輯的革新。
傳統跳水選拔側重力量與協調性,如今柔韌度測試設備的普及,讓“脊柱延展性”“肩胛骨活動度”等指標進入青訓體系。
陳芋汐跳水
網友看到后也調侃道,現在進省隊光會翻跟頭不夠,還得能“折疊”自己。
當柔韌度從玄學經驗轉化為可量化指標,運動科學的進步正在重塑競技規則,這種變革既是對人體潛能的深度探索,也是對訓練盲區的理性糾偏。
跳水
測試過程中,嚴肅的科學儀器與選手的鮮活個性碰撞出別樣火花,全紅嬋在嘗試時用力過猛,頭都快栽到腿里面了,起身后吐舌憨笑的畫面俘獲了無數芳心。
王宗源嘗試“作弊式”抖動身體增加伸展距離,被教練當場抓包引得哄堂大笑。
這些片段意外拉近了觀眾與職業運動的距離,原來奧運冠軍也會在基礎測試中手忙腳亂,公眾認知的轉變同樣耐人尋味。
最終成績
趣味現場與行業啟示
測試初期,社交平臺充斥著“坐姿摸腳有何難”的質疑,直到健身博主實測發現,普通人的平均成績僅為職業選手的40%,輿論迅速轉向對跳水運動的敬畏。
更有物理教師制作科普視頻,通過力學模型解析昌雅妮前傾距離的恐怖之處,相當于在腰部懸掛20公斤重物時的自然下垂極限。
昌雅妮
專業性與娛樂性的巧妙平衡,讓硬核測試成為絕佳科普載體,當競技場的細節被顯微鏡式解剖,觀眾收獲的不僅是茶余談資,更是對運動本質的深層理解。
昌雅妮的統治性表現或將引發技術流派的更迭,她超越常規的脊柱延展能力,提示著跳水動作設計存在新空間。
某些曾被判定為“身體條件不達標”的高難度動作,可能因特定柔韌素質的突破重現賽場。
昌雅妮跳水
對年輕選手而言,這份排名更像是一張動態體檢報告,17歲的全紅嬋在生長突增期仍保持28分的穩定輸出,隨著骨骼發育完成,其柔韌提升窗口將持續至2028年奧運周期。
陳芋汐的技術短板則揭示出現代運動員的普遍困境,追求力量與爆發力的同時,也要維持關節靈動性。
男子組的突圍同樣值得期待,王宗源23分的“墊底”成績,實則較上一代男選手提升15%。
王宗源
隨著針對性柔韌訓練方案的優化,男性跳水運動員有望突破力量與柔韌的博弈困局。
排名不是終點,而是新賽道的起點,當柔韌度成為可追趕的明確標尺,競技體育的進步將從天賦碾壓轉向系統化精進。
從水花中的驚鴻一瞥到實驗室的毫米級測評,這場柔韌度測試既是一場對身體極限的嚴肅叩問,也是一次打破圈層壁壘的全民狂歡。
雙人跳水
結語?
這件事情也讓我們看到了柔韌性對遠動員們的重要性,只有好好訓練才能保證自己在比賽或者訓練過程中不會受到傷害。
也希望運動員們在為獎牌奮斗的時候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們的運動員也會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賽出實力,賽出風采,讓全世界都看到我們的實力,那么,這么多的運動員,你最看好哪一個呢?
信息來源:央視體育 2025-05-10 中國跳水隊開展柔韌度大挑戰,誰是真正的“軟”實力擔當?來看看各位奧運冠軍
信息來源:世界泳聯 2025-05-10 跳水奧運冠軍柔韌度挑戰來啦!全紅嬋、王宗源、陳芋汐、昌雅妮、陳藝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