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國際花展昨天(5月11日)落下帷幕,2個主會場、5個分會場共接待市民游客983.27萬人次。
進入第19個年頭的上海國際花展創下了多項新紀錄,其展覽總面積達390公頃,為歷屆之最,同時,首創的全城辦展模式人氣達到歷史頂峰,花卉“跨界”與商旅文體的融合深度也是前所未有。
這些紀錄不能代表這場全城花事的全部,其更大的意義在于,24天的展期過后,給上海帶來的理念洗禮和長遠福利。
轉型破圈
“花展將新天地裝點得更漂亮了。這里是上海最有活力、最國際化的地方之一。如果有商務伙伴來,我會帶他們沿著太平湖走走,看看花展。”
普華永道中國日本業務市場主管合伙人高橋忠利見多識廣,仍不禁發出贊嘆。他不知道的是,其實他成了數百萬名網友的“代言人”。
今年上海國際花展相關話題在小紅書上的瀏覽量超過800萬次,近10萬篇筆記分享了上海國際花展見聞,均比去年同期多出了4倍。
翻閱這些筆記和評論,不難發現花展人氣高漲的關鍵詞:國際范、時尚感、有活力、更容易親近……它們正是上海國際花展近年來持續轉型升級所要追求的目標。
“過去,很多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成本舉辦的花展在結束后便‘悄無聲息’。”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朱心軍表示,城市里缺的并不是花,而是可及性、持續性強的欣賞、交流園藝的渠道或平臺,所以上海的花展要轉變思路,不是坐在公園綠地里等市民來,而是走入公共空間,走到市民“身邊”,讓園中花展變成全城的“花卉嘉年華”。
時間倒退至2007年至2009年,彼時的上海國際花展尚未打破專業與公眾間的“次元壁”,舉辦花展的目的是用三年時間為上海世博會選花。
盡管100多家單位通過花壇花境、垂吊綠化、屋頂綠化、花廊等方式展示了300多個花草品種,但市民游客只有前往上海植物園才能接觸到。這些在公園圍墻內等候遴選的花草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有一種天生的疏離感。
2018年,上海國際花展發生了關鍵轉折,花展首次走出公園,走入了徐家匯商圈,長期作為展品的花草真正“破圈”,與各類品牌、科學、文化、藝術進行交流碰撞。
美麗的花草從此擔負起引領文化、培育市場、促進消費、提振經濟的使命。
高橋忠利(右)。 海沙爾攝
上海國際花展開幕當天,“東臺好市·花語集”在即將面世的太平洋新天地重磅亮相,吸引60多家品牌,匯集70余家市集攤位,用一場盛大的鮮花市集,讓這條百年老街煥然新生。 海沙爾攝
“五一”假期,徐匯區花展分會場在衡復音樂街區推出陽臺歌劇快閃。 陳璽撼攝
拉動經濟
檢驗一場全城花事的成色,不僅要看其受關注和歡迎的程度,還要看它能為所在城市帶來什么。
荷蘭庫肯霍夫郁金香展是全球最大的球根花卉展,每年吸引百萬游客,在門票、餐飲、住宿、交通等方面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全球買手齊聚荷蘭,將郁金香球莖帶到世界各地,造就了一個年出口額達100億歐元的巨大市場。
上海國際花展對標的英國切爾西花展更是“名利雙收”:每年5月下旬的5天,全球10萬多名游客慕名而來,100多英鎊的公眾日全天票供不應求。今年還未開展,就有咨詢機構給出了2.5億英鎊的經濟效益預期,看好花展對當地酒店、餐飲、花卉貿易等產業經濟的拉動作用。
壓力給到了上海。前灘公園巷instashake飲品店店長給出了充分肯定的答案:“三個多禮拜,我們的銷售額比上個月同期多了68%。”
花展期間,整個前灘區域的商業都受益于花卉的魅力。幾十家國內外鮮花及文創設計品牌用花卉給商戶“化妝”,成了他們最吸引人的招牌。來自浦東生態環境部門的數據顯示,花展期間,前灘地區商業客流量、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4.59%、21.44%。
上海植物園在第一八佰伴門前廣場上打造了一座以鳶尾和月季為主題花卉的春日花園,也給商場帶來了旺盛人氣。“五一”假期,第一八佰伴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銷售額增加了33%。
“整個城市都可以是舞臺。”上海植物園園長嚴巍表示,這是上海植物園與第一八佰伴一次追求雙贏的嘗試。第一八佰伴依托上海植物園的技術打造了“網紅”城市主題節點,上海植物園借助商場的人氣平臺展示了自主培育的新優特色植物。
前灘公園巷instashake飲品店對花卉的帶客能力充滿信心。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供圖
花展期間的前灘地區,游客如織。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供圖
上海植物園在第一八佰伴門前廣場上打造了一座以鳶尾和月季為主題花卉的春日花園,給商場帶來了旺盛人氣。 上海植物園供圖
“反哺”城市
鮮花們用嬌艷占盡春色,也用花開滿城“反哺”上海。
每年上海國際花展過后,總有一批在花展上光彩奪目的新優植物被相中,在城市里發揮“余熱”。
借助花展平臺,越來越多本土自主研發花卉嶄露頭角。2020年至今,上海國際花展累計展示新優植物品種超3000個,本土自主研發品種占比從2017年的不足5%躍升至2025年的22%,加速了推廣應用。
近年來在網上刷屏的上海高架月季,大多數都曾是往屆花展上的嬌子,例如“仙境”“紅帽子”“安吉拉”“緋扇”等,它們能耐受持續30天的35℃高溫天氣,對黑斑病有很強的抵抗力,而且一年多次開花、花期長,觀賞性價值高。
花展期間舉行的長三角花卉新優品種推介會座無虛席,110個新優植物品種賣力“吆喝”。針對“桑拿天”等極端氣候,先正達花卉公司開發了百日草“熱氣球”,不僅抗病性強,還能耐受42℃的高溫和曝曬,適宜營造花海景觀。
銷售經理施科豪坦言,為各地定制適合當地生境的花卉已成為行業共識,上海提供了十分開放的平臺,鼓勵企業在正式推廣上市前把新優花卉品種拿到大街小巷和公園綠地里試點,這對企業和城市是雙贏。
今年花展亮相的一些新優植物早已“迫不及待”。其中,上海植物園自主培育的杜鵑花新品種“胭脂”被譽為“全面升級版毛鵑”,顏色比普通的紫紅色毛鵑更鮮艷,花量更大,花期更早、更長,能使應用區域拓展50%;鳶尾“甜蜜”系列突破傳統鳶尾生態局限,兼具耐40℃高溫與-30℃嚴寒的雙重抗性,在盛夏能形成絢爛的低維護景觀,使養護成本降低30%。
截至目前,前者已被浦東三林地區的公園綠地相中,開展約1萬平方米的示范性栽培,并在全市7個堿性土壤點位推廣,后者則在徐匯、長寧、虹口等區的公園綠地小面積試種。
“仙境”月季為高架橋鑲上粉嫩的輪廓。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
長三角花卉新優品種推介會上,新優品種植物吸引路人掏出手機。 陳璽撼攝
上海國際花展首發花卉:鳶尾“甜蜜”系列。 上海植物園供圖
低碳辦展
堅持“低碳辦展”,是當下全球頭部花展的轉型潮流。
近年來,郁金香、百合、風信子、洋水仙等觀賞性強的花卉在中國走紅,的確將各座城市的春天點綴得鮮艷奪目,但冷靜反思,這些花卉及其種球、幼苗大多從國外直接購買,價格相對較高。有些花展舉辦一屆就在“買花”方面耗資巨大,對國內相關產業卻沒有太大的激勵,甚至影響了本土園藝自主研發的積極性。
今年的上海國際花展釋放了“低碳辦展”的明確信號:2016年起設立的“主題花”取消,用“百花齊放”取代“一枝獨秀”,更多“續航”時間久、抗病性和耐受性優異的鄉土植物登上舞臺。
花展的布置處處充滿了環保元素。
黃浦區主會場宣布,22座花園的部分植物和組件在原址上保留,部分構件在思南公館、豫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部分街道的口袋公園、社區植物園再利用,整體回收利用率預計達到80%。
上海植物園展出的20多個新優鼠尾草品種在花展結束后,移栽至北區的地中海花園,成為陪伴市民游客的日常風景,園內以城市鳴蟲為主題的“蟲鳴歸舊里”花園和以鳥類自然教育為主題的“啾啾好食光”花園也在展后保留。
公開測試了半年多的上海碳普惠平臺最近推出了“助力上海國際花展碳中和”活動,市民捐贈乘用地面公交、軌道交通、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純電動乘用車等獲得的碳減排量,抵消黃浦區主會場辦展產生的碳排放,實現花展的碳中和。
在太平橋綠地湖畔,美國AECOM公司英國籍設計師李·帕克斯打造了一座“感知城市”花園,栽植色彩豐富的鄉土蜜源植物吸引傳粉昆蟲,向公眾科普鄉土植物和昆蟲的緊密關系。
李·帕克斯說,這個創意的意義在于讓城市中的人們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花園不僅有觀賞功能,還有生態功能,以及連接人與自然的價值,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花展應當肩負這樣的功能。
“貓之秀場”花園(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四設計研究院王丹寧團隊設計)。花展結束后,南京東路街道將再利用,點亮街區。 海沙爾攝
“感知城市”花園(美國AECOM公司Lee Parks團隊設計),向公眾科普鄉土植物和昆蟲的緊密關系。 海沙爾攝
上海碳普惠平臺相關活動界面。
原標題:《24天的全城花事落幕,983萬人次打卡》
題圖來源:海沙爾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陳璽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