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食品安全不能僅僅是每一次誠懇地認錯,而是需要實際行動。
在火鍋店吃出活蟲子是種怎樣的體驗?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爆料稱,自己去深圳壹方天地小龍坎火鍋吃飯時,菜品中驚現蛆蟲!
視頻內容顯示,在鮮紅色的牛肉中,一條白色條狀活蟲正在蠕動,看上去十分醒目,著實讓人有些惡心和反胃。
本來開開心心地吃飯,結果吃到一半就遭遇了這種事,真是太“倒胃口了”……
之后,這位顧客立即停止了用餐,當天晚上就出現了腹部不適的情況,要求店內負責人陪同就醫。
結果沒想到在醫院檢查的過程中,負責人竟擅自離開失聯。
都說沒有什么事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但這頓火鍋是真的不太好收拾了。
次日,顧客腹瀉癥狀加重,截至發稿日期,商家仍未主動聯系溝通處理。
最新消息,涉事批次的食材已經封存待檢,“等結果出來我們再進一步調查”。
距離經視直播“3·15特別報道”還不到2個月的時間,小龍坎又一次出事了。
實際上,從2018年起,這個標榜“川味正宗”的連鎖品牌,就以每年至少一次的頻率刷新食品安全底線。
回收并挑出“品相完好”的肉片重新裝盤上桌、老油循環使用、酸肉刷豬血上色、餐具拖把一起洗。
一年又一年的循環劇本,從老油到剩菜,年年曝光,年年不改。
和海底撈同一年面世,也曾是火鍋界的“頂流”,每開一家新店大排長龍,如今一次又一次被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小龍坎到底怎么了?
雷軍大咖也來吃過
曾一天排隊1000多桌
小龍坎創始人吳東是在餐飲界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餐飲老炮了,2014年,在成都創立了這個品牌。
在前幾個月,為了做出最心儀的地道滋味,吳東和合伙人一直在重慶的各個縣區尋找老火鍋店試吃,有時一天要吃上四五頓,不夸張地說,多次“吃到想跑肛腸科”。
終于敲定好了鍋底配方和涮菜菜品后,吳東和合伙人便在成都市中心偏東德水碾河旁的居民社區里開了一家只有19張桌子的小店,正式開啟了小龍坎火鍋的征程。
剛開業的時候,吳東和合伙人對于食材的把控還是很嚴格的,不僅親自炒料,而且像毛肚、鴨腸等這一類對新鮮度要求極高的食材也是自己處理,保證口感的脆爽。
甚至為了尋找到地道的辣椒,他們還多次跑到滿天星、新一代、二荊條、子彈頭等這些辣椒的原產去尋找。
當然了,時間終究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后來小龍坎就慢慢打出了名氣,在短短兩年時間便成為了火鍋界的一匹黑馬。
2015年便一舉成為了成都火鍋的頭牌,宣傳語更是霸氣的“總有一天你會來吃!”
同一年小龍坎榮獲了“第十二屆成都美食節民間美食公眾評選火鍋類”第一名、騰訊大成網成都火鍋節“火鍋人氣王”、2015火鍋文化節“成都十大最紅火鍋”等殊榮;2016年還被選為G20成都峰會市政府辦公室推薦餐飲店。
憑借著純正的四川血統,小龍坎也吸引了一眾明星的光臨,孫楠、林俊杰、張韶涵等明星都來吃過,可以說收割了幾乎半個娛樂圈。
不夸張地說,開一家店火一家店,所到之處均能掀起一陣排隊熱潮,是當之無愧的火鍋頂流。
如果排隊2個小時就能吃上小龍坎,甚至還能說明你今天運氣不錯!
小龍坎的春熙路概念店,某一年國慶排了1000多號,光是拿號的人都把樓梯擠滿了!人氣之火爆,堪比熱門景區。
就連雷軍來了也得排隊!排了三個多小時,晚上十一點多才吃上!
小龍坎能爆紅,放在當時來說,或許是“厚積薄發”、“天道酬勤”的結果,這八個字在吳東的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只是,當人的欲望和野心越來越大的時候,或許初心會忘掉,責任感也會逐漸消失。
歷史“劣跡斑斑”,消費者用腳投票
從只有19張桌子的一家小店,小龍坎經過了11年的發展,如今門店數超過了500家。
根據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小龍坎全國門店達到了537家。
巔峰的時候,2018年,小龍坎在全國的門店有多達800多家,在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餐飲集團百強榜中,小龍坎位居“2017年火鍋餐飲集團”第三名,占比市場份額的0.8%。第一名是海底撈,第二名是呷哺呷哺。
很顯然,相較于巔峰期的門店數量,如今小龍坎的門店數量已大幅縮水了。
在品牌創立之初,由于過于火爆,小龍坎飛速擴張,短短幾年,在全國已經有近900家店,最快的時候,1年開店400多家。
可是,快速擴張的代價,便是食品安全管理難以同步跟上。
而且小龍坎對于加盟商,可以說完全是“只生不養”的管理模式。
被曝出“回收剩油再利用”的事情后,小龍坎總部的回應是:這個真的是沒辦法避免,也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品德對吧,我們只能說盡可能做到監管。
既然管不了還瘋狂招加盟商,招了又不規范加盟商,有些加盟商良莠不齊,他們為了賺快錢,會不斷降低自己的底線,從食材上偷工減料,最后吃苦的還是消費者。
根據知譚商業的報道,業內人士指出,小龍坎的加盟模式以快速盈利為導向,缺乏有效的門店管理機制,導致食品安全漏洞層出不窮。
急于賺快錢而導致的管理不當,是小龍坎品牌的硬傷,這對于品牌的長期發展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如今的小龍坎早已沒有以往大排場龍的情況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問題,最后只會將消費者信任消耗殆盡。
社交平臺上,就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小龍坎的操作令人“惡心”,再也不會光顧小龍坎火鍋店。
而沉默的更是大多數。
作為火鍋的頭部品牌,小龍坎的食安問題可以說是發生得最頻繁的。
而在2020年地溝油事件后,小龍坎官博的回復更是被人批“毫無水準”。
小龍坎把問題歸咎于:這么大體量的加盟店管理,我們也沒有作業可抄?
那為什么擁有1000多家門店數量的海底撈卻很少發生如此惡劣、讓人嗤之以鼻的食安事件?而且還依舊保持高服務品質。
海底撈對于加盟商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僅具備海底撈多店發展的財務基礎這一條,就要求加盟商手握幾百萬甚至上千萬。
即使獲得入門門檻,加盟商還需要配合海底撈的一系列安排。
在群雄爭霸的火鍋市場,小龍坎的市場份額早已跌出了前三的位置,可以說,這些都是咎由自取的結果。
一年倒閉30萬家!
火鍋行業正經歷殘酷的洗牌
實際上,火鍋不需要什么技術含量,它進入行業的門檻不高,這也導致了火鍋成為了倒閉的重災區。
尤其這幾年的大環境,火鍋倒閉關店的情況更是慘烈。
根據紅餐大數據的顯示,去年全年,火鍋賽道關店數超30萬家。
火鍋行業正經歷殘酷的洗牌,這就倒逼了品牌必須在產品和服務上做出差異化,保持競爭力才能不被市場淘汰,考驗的一定是品牌的適應力和創新力。
這最終比拼的就是品牌的“硬實力“,品牌需要深挖品類,用創新引流,用供應鏈托底,用低成本的流轉模型,在高效的運轉中,讓顧客體驗更好。
“退潮之后,方知誰在裸泳”。
火鍋作為紅海賽道,只有身上的“真功夫”,才能抵得過時間和留下顧客的口碑。
食品安全問題道阻且長,任重道遠
從回收油到回收剩菜,小龍坎五年的輪回,年年都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年年都說改,也沒見改,屢次整改承諾皆成空談。
現在的消費者維權意識更強了,小龍坎如果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也會用腳投票。
對消費者而言,食品安全是底線,餐飲最本質要守住的就是食品品質,任何反復挑戰這一紅線的品牌,都會為自己的不負責任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對于小龍坎而言,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如何重拾消費者信任,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如果還是抱著千篇一律的危機公關模板敷衍大眾,而非真正落實到位的整改,小龍坎的品牌前景,恐怕只會愈發黯淡。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