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精巧的虎頭帽、端莊大氣的白族新娘裝……很難想象如此精美的針線活竟出自一個年輕小伙之手。他就是大理賓川萂村00后白族小伙張鴻林。
從偷偷學藝的“叛逆少年”,到賓川縣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從校園里的“非遺小課堂”,到抖音直播間里的“云端繡坊”,這位白族“繡郎”正用一針一線改寫非遺傳承的劇本,讓千年刺繡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四代傳承,從老宅到校園的刺繡之路
蒼山腳下洱海之畔的萂村,是一個有著四千年歷史的白族古村落,至今仍保留著原生態的白族歌、舞、樂和服飾文化。作為萂村人,張鴻林從小就對白族刺繡情有獨鐘。“村里的婦女們幾乎人人都會刺繡,小時候天天看著曾祖母、奶奶和母親做針線活,開始是覺得好奇跟著學,后面越學越喜歡,我6歲就會繡簡單的紋樣了。”張鴻林回憶道。
初中時,父親擔心張鴻林學習刺繡影響學業,一心逼他放下針線好好讀書。但父親的反對并沒有打消張鴻林對刺繡的熱愛,不讓繡,就在晚上家人睡著后悄悄繡;不讓學,就自己走村串戶找師傅躲著學。就這樣,張鴻林在家鄉邊上課邊學刺繡中度過了六年的“叛逆青春”。
2020年,考入大學的張鴻林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拿起繡針。他帶著家鄉的繡片走進校園,當他在文化節上展示刺繡技藝時,很多同學都由衷驚嘆這門老手藝的“神奇”,這也讓他鼓起勇氣開設了首個“非遺小課堂”,利用課余時間教同學們刺繡。令他驚喜的是,周圍人并沒有投來異樣的目光,反而覺得“那個會繡花的男孩有點酷!”這更加堅定了他學刺繡的信心。
在寒暑假期間,他主動爭取相關培訓和學習機會,先后到云南文化藝術學院和大理大學進修,并跟隨培訓班到湖南等地考察學習,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他的刺繡技藝越來越成熟。
“守藝”創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碰撞
2023年6月,當身邊的大多數同學選擇畢業留在城市發展,已經走出大山的張鴻林開始了一場“逆行”——回到大山深處做刺繡。
回到大理,張鴻林拜省級刺繡非遺傳承人楊文煥為師,跟著她系統學習刺繡技藝,并走遍大理喜洲、鶴慶甸南等地采風,將不同流派的白族刺繡特色融會貫通,開始自己創新配色和紋樣,“喜洲刺繡的靈動、甸南刺繡的厚重、萂村刺繡的典雅,我都想保留”,張鴻林說道。
機緣巧合,張鴻林到大理市一文旅公司工作,從小白族霸王鞭、大本曲樣樣精通的他,成了非遺推廣人,表演白族歌舞,帶游客體驗白族刺繡是他的日常。張鴻林愈發認識到,“刺繡要融入新的生活,必須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進行創新”。他將非遺與“國潮”相結合,創新設計出白族刺繡胸針、小鏡子、筆記本、掛件等文創產品,既保留了傳統精髓,又充滿時尚感,適應更多生活場景,讓人能穿在身上、戴在身上,成了中外游客喜愛的“非遺伴手禮”。“有位外國游客買了我做的胸針,說要把中國的神秘色彩帶回法國。”張鴻林笑著說道。
公益教學,一針一線繡出鄉村新圖景
2023年2月,張鴻林被命名為賓川縣縣級刺繡非遺傳承人,曾經的“叛逆少年”成了村里繡娘們的“老師”。他悉心傳授刺繡技藝,并幫助她們對接訂單,拓寬銷路,帶動繡娘們增加收入。“他經常幫我們帶東西出去賣,有次帶了一個包包、一對圍腰把手賣了1000元,比我們自己賣強太多了。”萂村繡娘李先平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工作之余,張鴻林堅持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發布刺繡制作視頻,并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線上”教學,讓刺繡這門古老的技藝走出大山,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刺繡、愛上民族文化。“有很多人留言咨詢購買,或咨詢學習,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每當有人問跟我學刺繡要多少錢,我都會告訴他全部免費,作為00后的傳承人,我希望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完完整整地傳承下去。”張鴻林堅定地說道。
如今,張鴻林一邊帶著十多個小徒弟,一邊著手籌備自己的“白族刺繡數字博物館”。“來自怒江的和昊已經跟我學了四年了,相信只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非遺會越來越好,我們的家鄉也會越來越好。”張鴻林充滿希望地說道。
開屏新聞記者 王利絢 通訊員 鄧永鳳 攝影報道
一審 何曉宇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