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春英在刺繡 受訪者供圖
在湖北大冶,有一位繡娘,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方寸繡繃間勾勒出山河錦繡;她以勤為徑、以德立身,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書寫堅守與擔當。她,就是湖北省級非遺項目大冶刺繡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劉小紅刺繡藝術文化有限公司繡娘譚春英。
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后,譚春英感到榮幸,也很忐忑。她說:“未來我將繼續鉆研刺繡技術,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刺繡行業中,用行動踐行‘繡花功夫干大事’的誓言。”
大冶刺繡是流行于鄂東南地區的傳統民間繡活。1983年出生的譚春英,自幼便與大冶刺繡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在村子里玩耍,常看到有人拿著圓繡繃為自己繡嫁妝,上下翻飛的繡線落到布料上,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鳥。”譚春英說,兒時便被村里繡娘手中的繡線吸引。而真正與大冶刺繡結緣,源自一次邂逅。2003年某一天,譚春英在大冶街頭閑逛,看到劉小紅刺繡館(老館)門口擺放的作品。“那是一幅很大的屏風,上面繡了各式各樣的牡丹花,非常壯觀。”譚春英至今記得那天的情景,精致的刺繡作品擊中了她的內心。
譚春英打聽到這些刺繡作品都出自劉小紅之手,她鼓足勇氣找到劉小紅問:“我能不能跟你學刺繡?”“沒問題,你明天到我的刺繡館來吧。”劉小紅爽快地答應了,令譚春英又驚又喜。
回到家中,譚春英自問:自己毫無刺繡基礎和經驗,學起來會不會不適應?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怎么辦?但刺繡的魔力讓譚春英不再擔心,堅定了拜師學藝的目標。
就這樣,譚春英開始了她的刺繡之路。為了盡快掌握操作要領,她隨身帶著小本子,把師傅的指點和自己在操作中的體會一一記錄下來。“每一幅作品都是新的開始。”譚春英說,雖然掌握了技法,但要將作品繡好繡“活”,卻不那么容易,用哪些顏色的繡線搭配,用什么樣的針法表現更好看,都得考慮到。繡出來后,她只要感覺不滿意,就會拆掉重繡。“一入刺繡深似海,要想出師有點難”,為了緊跟時下潮流,她還主動上網收集資料,學習刺繡相關知識,積累創作素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年沉淀,譚春英熟練掌握了傳統刺繡針法上百種,作品用色大膽、配色豐滿。2012年,她的作品《富貴牡丹》被評定為湖北省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并獲銀獎。2015年,作品《唐卡》榮獲中國(湖北)第二屆漢繡文化節銀獎;2017年,又在首屆“黃石工匠”職業技能大賽刺繡專業中榮獲一等獎。
2020年,在師傅劉小紅的帶領下,譚春英和公司員工緊急趕制了價值8萬多元的刺繡安神枕等物資,捐贈給江蘇援鄂醫療隊,并創作“疫情抗戰 指尖傳情”系列作品紀念逆行英雄事跡。“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只有通過踏實的心態和扎實的刺繡技藝才能創作出來。”譚春英說。
作為劉小紅刺繡藝術文化有限公司生產部主管兼培訓教師,更是不少人口中的“大師姐”,譚春英肩負起非遺傳承使命,建起“理論授課+實操指導+產品研發”培養體系。從大冶市婦聯、殘聯培訓班到鄉村婦女技能課堂,從刺繡藝術館到校園社區,譚春英的足跡遍布大冶城鄉,2008年至今累計培訓上萬人次,使大批婦女實現了就近、靈活就業。在譚春英看來,刺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女性自立自強的底氣。
一挑一扎,刺出花鳥精髓;一針一線,繡出人生精彩。從青澀學徒到全國勞動模范,譚春英的故事,是千萬非遺守護者的縮影。她說:“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大冶刺繡的這根針,我們要一直傳下去。”
2025年5月12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
《譚春英:大冶刺繡的這根針要一直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