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那個“不務正業”的男孩
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如今這年頭,到底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未來可期?
最近在微博上讀到一位博主的分享,感觸挺深。
博主的兒子小時候成績平淡無奇,卻非常擅長組織各類活動。
XBA籃球比賽,手寫報紙、翻拍電視劇……孩子曾在學校舉辦了大量非官方活動,每一樣都在同學當中大受歡迎。
盡管在老師眼里,這屬于典型的不務正業,但這位博主卻挺開明,雖不支持,但是也沒有反對。
后來,兒子去了西班牙留學。沒想到,正是這項能力,讓他開始嶄露鋒芒。
在最近的學校藝術周上,男孩四處奔走,想辦法爭取到導演、校方和學生們的支持,憑借著一己之力,在這個學校官方活動上成功組織了中國電影展映,并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看著兒子從一個被老師認為拉低了升學率需要勸退的“落后生”,蛻變為眾人眼里“別人家的孩子”,成為大學文化周里的電影節組織者、宣傳中國文化的民間大使,這位博主百感交集。
他感嘆到,兒子在這個過程中的鍛煉和成長,遠比考試拿高分、到大廠去實習要強太多。
看著照片中男孩在舞臺中央熠熠閃光的模樣,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關于教育,或許我們早已習慣了在標準化的模板里尋找答案,卻忘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很多時候,我們耗盡心力去托舉孩子,其實只是在內卷的賽道隨波逐流。
殊不知,最后往往是孩子那些被視為“離經叛道”的探索、那些游離于分數之外的熱愛,才讓孩子找到了成材的方向。
在這位博主的故事里,教育的真正意義得到了具象化的詮釋。
摒棄單一價值觀
好成績并非唯一出路
《不被理解的孩子》這本書里,有一個叫佳佳的男孩。
他曾在市重點高中就讀,一度成績優異,卻在上高一后因為焦慮癥和抑郁癥而休學。
而他之所以會變成這樣,跟原生家庭不無關系。
原來,佳佳的爸媽都是“考一代”,都靠著讀書從農村來到城里,過上了更加體面的生活。
因此,他們認準讀書是最好的一條路,可以改變命運改變階層。
父母將這種觀念化作了非常嚴苛的教育模式。從佳佳牙牙學語起,家中便只剩“分數至上”的準則。
他們只關心佳佳的學習,其他方面都敷衍應對。有一次,佳佳試圖和媽媽討論自己的困惑,可對方的反應卻冷淡至極:“你怎么會想這樣的事情?這些事情跟你沒有關系。”
在佳佳心目中,理想中的父母會支持孩子,至少會在孩子傷心或犯錯的時候給予安慰,而不是告訴他:
“你的傷心是多余的!”
“犯錯是不被允許的!”
可佳佳的爸媽從未做到過這些。記憶里,從小到大,他們始終離他很遠,他絲毫沒有感受過家的溫馨。
“他們沒有看到這個世界上不止有一條賽道,他們也沒有認識到生命不在于比速度,而在于比厚度和寬度。”佳佳控訴到。
就這樣,在父母單一價值評判體系的長期影響下,這個男孩背負的精神壓力如滾雪球般不斷加劇,最終被徹底擊垮。
佳佳的爸媽,應該是如今很多家長的真實寫照——鉚足了勁雞娃,眼里光盯著學習,目標只有一個——在升學選拔中勝出。
不可否認,在當今社會,分數和成績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影響著孩子關鍵的人生節點。
但要是為此忽略了其他一切,把孩子前途的“寶”全部押在這幾場考試上,無法接受孩子考砸或失敗,實在是得不償失。
心理學者付麗娟曾提到,這類父母腦海中存在著一種災難化的思維模式,他們內心深處的信念是: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飯,生活會變得非常糟糕。
但,這樣的短視和功利,大可不必。
考卷或許只有唯一正確答案,但人生答卷的正確答案遠不止一個。孩子的成長道路本就多元,怎會只有考試這一條賽道?
更何況,過度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精神內耗,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和心理問題。
當學習變成一件“為父母而做”的事情,孩子注定后勁不足。
而這種被動的“打工人思維”,終將限制孩子的長遠發展。
教育是托舉
父母的認知決定孩子的下限
不久前重讀了兩個育兒故事,內心依舊感動。
一個是紀錄片《小小少年》里的主人公之一,男生殷然。
五年級的他,成績一般,人緣一般,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小透明”。
但他卻是個十足的“蟲迷”,不僅家里養了200多條各種種類的昆蟲,而且對這些蟲子的特征習性等都如數家珍,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
面對兒子如此獨特的興趣愛好,換作其他家長或許早就叫停了。可殷然的父母卻選擇了支持。在接受采訪時,他們說:
“孩子專注在里面的時候,那個眼神是非常迷人的。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沒了,那人生豈不是非常沒趣。”
但他們也沒有完全放任。每次殷然想研究蟲子時,媽媽都會盯著他打卡背書、跳繩錄視頻,要求他把學校里的作業先做完。
大方向上引導鼓勵,小細節里把控分寸。這樣的父母真的很難得。
而關于殷然的未來,或許在第二個故事里預示著答案——
另一個男孩,小時候沉迷于“拆家”,曾把家里的電視機、鬧鐘、收音機拆到只剩零部件。
同時他不愛學習,英語尤其差,考試總不及格,被老師直接評價“太笨了”,中高考還因為英語而拖了后腿。
這樣的孩子,可能在很多人眼里直接貼上了“差生沒前途”的標簽。但事實證明我們想錯了。
他正是宇數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而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同樣離不開父母的支持。
當他拆掉了家里的電視機時,父親沒有責罵,而是遞給他一套螺絲刀,要求他裝回去再吃飯。
當他在機械和電器方面表現出強烈興趣后,父親沒有禁止,反而跟他約法三章,每年可以拆5件,同時還要提交《拆解報告》。
當他的發明陷入瓶頸時,母親對他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就這樣,曾經的學渣一步步蛻變為如今的AI大牛。
看了殷然和王興興的故事,不禁想起教育專家王人平的話:
“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職責是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愛,成就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我們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或總是與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隨波逐流。在一個內卷和同質化嚴重的環境中,不可替代性才是最大的競爭力。”
教育是一場托舉,孩子成材的下限,實際上是由父母所決定的。
換句話說,我們的遠見和格局,成就了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因此,不妨試著從升學焦慮中跳出來,把目光放長遠。當我們著眼于以孩子一生為維度的“生涯教育”時,才會理解下面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他們發展的上限無法估量。
而與其在短板里掙扎內耗,不如把長板打造成致勝的法寶。
要知道,孩子最大的優勢和潛力,正藏在那份熱愛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