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普遍認知里,癌癥就是一張“死亡通知書”。
尤其到了晚期,仿佛醫生一句話,就決定了你的歸期。
“最多三個月。”
這是凌志軍在2007年躺在病床上,醫生冷靜地對他說的一句話。
可是他活下來了。
不僅活下來了,還活得比很多人健康、有勁,5年后體內癌細胞趨于穩定,如今依然活躍在公眾視野中。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五年里,他一次化療都沒做過。
他是怎么做到的?
從工作狂到癌癥晚期
凌志軍這個名字,也許你聽起來不那么熟。但提起他寫的書,《變化》、《中國機會》、《世界因你不同》,那可是暢銷書榜上的常客。
作為人民日報資深編輯、知名作家,他是典型的“時代記錄者”。
但在這些光環背后,是常年透支的身體。
凌晨兩點,還在辦公室敲著鍵盤。咖啡一杯接一杯,飯點也經常跳過。
凌志軍不是不知道身體出問題了:臉色差、胃口變差、排便不規律……但他以為就是“太累了”。
直到2007年初的一天,他在辦公室突然暈倒。
被同事緊急送往醫院,一通檢查下來,結果如一盆冷水當頭潑下:
肺癌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
醫生的判斷冷冰冰:“你最多還有三個月。”
他躺在病床上看著天花板,腦子一片空白。
醫生給出的方案是:馬上手術,術后化療。盡管不能根治,起碼能延長生命。
他答應了手術。術后,醫生建議立即開始化療。
但凌志軍拒絕了。
理由很簡單也很沉重——他看過父親接受化療的全過程。
父親在多年前同樣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當時全家人都勸他接受化療,以為這樣可以多活幾年。
結果是:痛苦,沒有奇跡。
第一次化療后,父親開始嘔吐、脫發、虛弱不堪;第二次之后就幾乎臥床不起。
他本想為家人多爭取時間,但沒撐多久,便在痛苦中離開了。
“那不是在治療,那是在耗命。”凌志軍說。
所以這一次,輪到自己時,他想換一種活法。他說:
“我不想死在化療里,我寧愿活得像樣一點。”
回歸生活:用最普通的方式,做最極端的事
拒絕化療后,醫生甚至不愿意再多說什么,只留下建議和不多的復查安排。
“該干嘛干嘛吧,可能最后的日子了。”
但凌志軍沒有躺下。
他做了三件事,看似簡單,卻堅持了整整五年:
過去他是徹夜工作的“筆桿子”,現在成了早睡早起的“健康博主”。
早晨6點起床,公園散步;
早餐吃粥、水果;
中餐七分飽,晚餐清淡;
戒煙戒酒,咖啡也不碰了;
每天堅持午睡;
睡前不看屏幕,聽輕音樂助眠。
這些看似“老年人養生”一樣的生活,對他來說是一次徹底的重塑。
剛開始只是散步,后來加入了太極、慢跑、伸展訓練。
“運動不是為了鍛煉肌肉,而是把身體激活。”他說。
科學研究也表明:適度運動能改善免疫系統,對癌癥患者恢復有顯著幫助。
精神上的壓抑,往往是癌癥最大的“助攻”。
“活一天,就要活得像自己。”凌志軍說。
他開始帶著家人四處旅游:云南、海南、西藏……不是“打卡”,而是“慢走慢看”。
他還繼續寫作,記錄自己的狀態和思考,這后來成了他的書——《命運:我的抗癌日記》。
寫作對他來說,是排解、也是治療。他說:
“寫出來,病就輕了一半。”
三年后復查:醫生的震驚,來自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的結果
時間過得比他想象得快,也活得比醫生預估的久。
2008年,他去復查,腫瘤沒變大,轉移跡象沒有加重。
2009年,再查:指標基本穩定,身體狀態良好。2012年,醫生首次使用了“趨于良性”這個詞。
一位被判三個月“死刑”的人,就這樣一步步地“活了回來”。
醫生說不出為什么,凌志軍卻早有答案:
“不是我戰勝了癌癥,而是我選擇了跟它相處。”
很多人看到凌志軍的故事,會覺得他是個“奇跡”。
但他反復強調:“我不是奇跡,是選擇了不同的路徑。”
他并不鼓勵所有癌癥患者拒絕化療。但他想提醒大家幾個現實:
化療不是唯一出路,也不是萬能鑰匙
化療確實是很多癌癥治療的標準流程,但并不適用于所有人。
特別是在晚期、身體基礎條件不佳的情況下,化療帶來的“傷害”可能大于“收益”。
在醫學界也早有爭議。例如2015年《JAMA Oncology》的一項研究就發現,部分末期癌癥患者接受化療,并未延長生命,反而生活質量下降。
心態不是虛的,它真能影響病情
哈佛醫學院、斯坦福大學都曾發表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能改善免疫系統狀態,幫助身體對抗疾病。
“心態崩了,病也就跟著垮了。”這不是一句雞湯,而是有數據支撐的事實。
健康生活不是“康復后”的選擇,而是“抗癌中的治療”
飲食、作息、運動、情緒……這些你以為是“輔助手段”的東西,其實是你身體修復自身的底層邏輯。
《命運:我的抗癌日記》這本書,從一開始只是他為自己寫的日記。
后來,他決定出版,是因為太多人在問:“你到底是怎么活過來的?”
他在書里沒講玄學,也沒講神藥。
他說:“就是老老實實過日子。”
他說,治病靠醫生,養命靠自己。
我們不能否認,很多癌癥患者必須依賴化療、靶向藥,甚至需要更激進的方案才能活下去。
但凌志軍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現實:
真正決定“能不能活下來”的,并不只是醫療手段,還有我們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
他說:“活著,不是躲避死亡,而是認真地活。”
癌癥不是一定會輸。
就像他說的:
“哪怕生命只剩三個月,也要把這三個月活得有滋有味。”
或許這,就是“抗癌第一人”給我們最真實、最樸素的啟發。
參考資料:
凌志軍,《命運:我的抗癌日記》,中信出版社,2013
人民網專訪:《凌志軍:我與癌癥五年相處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