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究竟在想什么?俄勝利日閱兵式,全球鏡頭聚焦紅場,一眾“親俄”國家輪番上場,高調造勢。出人意料,朝鮮選擇了極致低調——沒有最高領導人,沒有軍人方隊,連鮮血色的朝軍軍帽都沒擠進畫面。反常。外界早就猜測,畢竟庫爾斯克戰場上,朝鮮士兵被俄羅斯高層喉舌熱烈贊頌,按節奏,難道不該借機撈一波聲量?現實偏不。幾乎所有觀察家都沒料到,朝鮮向來以“同志加兄弟”自居,這次卻用一場無聲的缺席,定義了所謂親密關系的分寸。
有人在問這是什么信號?是俄朝分歧加深?還是朝鮮硬生生被壓制?其實問題比表面復雜。時間線倒回。半個月前,俄羅斯國防部首次公開承認有朝軍參與庫爾斯克前線,并且“做出巨大貢獻”。這一句,前蘇聯、一票歷史學家,全都驚掉下巴。這不只是外交辭令。輿論開始發酵既然雙方都承認“并肩作戰”,那閱兵式登場不是理所當然?更有俄媒體吊足胃口,話里話外暗示金正恩可能“驚喜現身”。一時間朝鮮外交和軍方官員行蹤成了各路情報噱頭,仿佛下一秒就要“紅毯走秀”。
可到了當天,俄國紅場上畫風驟然轉彎。朝方只派出了武官代表,舉止克制,身影渺小。同臺的白俄羅斯、印度、越南官員集體露臉,甚至擁有專屬鏡頭。而這邊,朝鮮團隊安靜地在主席臺一角,表情凝重、對外惜言。從外到內,氣氛緊張。記者們低聲竊語,有人掏手機拍照,立刻被身旁的朝鮮安保冷眼掃視。粉絲群體中炸開了鍋。有人直喊“朝鮮果然膽小!”也有老資格分析員冷笑反擊“你以為金家會陪你演雙簧?”
想象下這樣一組歷史性場景一邊是普京參觀高精尖俄羅斯新武器,招呼著身旁各國賓客,另一邊,朝鮮代表團悄然靠近,使館官員手持花籃,肅然致意,金正恩本人帶隊走進俄駐朝使館,遞交賀信。整個過程沒有現場直播,但朝鮮官方媒體放出文字稿,刻意渲染外交“緊密”。同天,數位朝鮮高層集體亮相俄方招待會,場外氣氛熱烈。對外,一切默契而低調;內里,友誼公關做足。
為什么偏要這樣做?地緣政治是頭號考量。朝鮮深知,現階段高調站隊,對自身無益。即便庫爾斯克的“勝利大禮包“被俄國親自捧到臺面,也不能就地拿起麥克風高喊“朝俄同盟”。近二十年,朝高層最怕的是刺激美日韓三角,隨后引發“區域圍堵”。,無論多密切,關鍵階段不赴紅場成了默認的潛規則。看看歷史,每一次朝俄高層會談大多選在遠東。去年,金正恩訪俄,“專列外交”停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細節。大國政治,誰也不會拿自己的命脈輕易押寶。
視頻鏡頭外,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閱兵彩排,而是武器物流走廊。從外界收集的數據庫爾斯克方向朝軍援俄士兵數量極少,1。5萬人上下,這數字對百萬級俄軍影響有限。但炮彈——這才是真正的命脈。英國、美國情報部門的監測報告顯示,俄前線炮彈有接近一半源自朝鮮。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春季,至少有80批次海上集裝箱由朝鮮新浦港輸出,經遠東港轉入西伯利亞,這批物資被美方軍情直接點名“極端危險”。軍事分析人士在俄方特種部隊營房內識別出朝制152mm榴彈箱,噴涂朝鮮軍標。更加直白,朝鮮輸出的是大規模殺傷火力——而俄羅斯借此換取原油、電力和糧食,成品直接送入朝鮮。
支援強度越來越高,朝鮮國內同步出現新信號。不到一周,朝高層三次高調視察600毫米級超大型火箭炮廠房,緊盯生產流程。每一次媒體發布,火力測試、彈藥堆積的畫面都對準俄媒和西方諜報。動作如此密集,何意?無非是“主動+被動”俄軍急需補充火力口徑;朝鮮趁勢鞏固戰略后方地位。有粉絲在社交平臺戲謔,一臺火箭炮多少錢,俄國能換多少噸大米?留言區有人針鋒相對“你以為這是生意?這是生死存亡的臨界點!”
對比烏克蘭。美歐對烏軍援主打先進,對口徑、射程、制導系統層層加碼。俄方遭遇極限補給壓力,這才不得不打通朝鮮——這條早被聯合國軍管死的后路。頻道里各國軍事博主解讀“西方盲目樂觀,朝鮮的低調其實成全了俄方持久戰。”不少數據庫直言,朝鮮口徑齊全、產能爆表,堆彈就能撐垮一半西方ELINT預判。這仍舊只是一部分。如果追蹤能源物資流動,朝鮮獲得的“回報池”已接近新盟友資源極限。
有人承認,金正恩并沒有主動出頭,未必是示弱。真實原因,怕的就是”儀式性動作“過多,反倒受傷。以美日韓的監控技術,金正恩一旦出現紅場,導彈警報、海上封鎖隨時跟進。聯合國安理會與G7圏定的制裁清單,把所有口岸、銀行渠道都綁成死局。他不上鏡,是謀算,更是背后的戰略克制。白宮發言人會不會認可這個理由?也許不會。在他俄朝越低調,才說明雙方已經不是一般同盟,而是一起灰色操作的生意伙伴。
對外,儀式場合越談,實質合作越深。正如金家通過“低姿態”示好,把資源資產留在桌下,把戰略信號放在桌上。現場記者描述,朝鮮代表團的實際存在感遠不如伊朗、哈薩克等國,但與俄高層握手寒暄時,臉上神色堅決,肢體動作隱藏卻不失分寸。有俄媒記者捕捉到朝鮮武官片刻間迅速低語,再朝主席臺方向點頭,動作僵硬卻帶著難以掩飾的“參與感”。誰說缺席就等于疏遠?
歷史不會說謊。冷戰時期,朝鮮與蘇聯保持“有限黏性”,關鍵節點絕不充當馬前卒。上世紀80年代,鮑里斯·波諾馬廖夫講過“同志并不等于隨時赴湯蹈火。”邏輯沿用至今。現實世界,所有大國博弈的核心從不是表面聯盟,而在利益與風險的權衡中反復試探。朝鮮精于此道。
簡而言之,強勢克制才是高明之道。閱兵式上藏起鋒芒,背后卻用實際軍火、資源流動綁定對手。這種合作,比走過場的儀式重要得多。俄朝力量此消彼長,在烏克蘭局勢持續惡化、歐美多點施壓的大環境下,彼此“默契分工”,維系著最赤裸的利益鏈條。普京不在乎金正恩走不走紅場,他需要的是炮彈和糧食。金正恩也不介意紅地毯缺席,他更看重俄方能源和大豆。同志加兄弟?是同伙加交易所。這一切,不靠麥克風,靠的是彈藥箱和油罐車。
不少人津津樂道于“同盟新高潮”,實則表象。數據攤在桌上,誰對誰有用一目了然——俄方炮彈供應中,朝鮮彈藥已達壓倒性比重。俄朝狡黠地利用各自優勢,用地緣、現實操作補足前后方。戲劇性的是,越被外界淡化的紅場現場,越能凸顯這種深刻的利益黏結。反差越大,誤解越多,事實越赤裸。
沒有人敢斷言,朝鮮何時會“變臉”。但只要俄烏沖突未收場,俄朝利益紐帶只會越勒越緊。某種意義上,這種低調缺席,比任何隆重儀式更能說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同志加兄弟”。紅場再熱鬧,金家的算盤只會打得更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