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新能源汽車小鎮零跑汽車智能工廠車間里,工人在裝配新能源汽車。胡肖飛攝(中經視覺)
在汽車產業鏈中,零部件供應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直接或間接為整車廠提供關鍵部件,還在研發與設計過程中深度參與,確保每一款汽車都能滿足消費者的期望,被稱為汽車產業的底座。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合資企業在中國建立的供應鏈相對封閉,部分合資企業一級供應商中,外資零部件企業占比超過80%。”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隨著汽車產業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加速,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中國汽車供應鏈在全球地位不斷上升,已成為全球汽車技術的創新策源地。
雙向奔赴
“咱們國內消費者可以用全球最低的價格買到Model 3/Y,可要歸功于上海超級工廠的‘中國智造’。”5月6日,特斯拉中國區負責人、特斯拉副總裁陶琳發布微博稱。
她表示,這一成就離不開與中國400多家本土供應鏈伙伴的緊密合作,這些伙伴在品質、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現卓越,為特斯拉在國內、亞太及歐洲市場的數百萬用戶提供了高質量產品。目前,特斯拉已將其中60多家中國供應商納入其全球采購體系,進一步提升了供應鏈的國際化水平。
陶琳此前發布的價格圖顯示,Model 3后輪驅動版在中國大陸起售價為22.99萬元人民幣,而美國同款車型起售價約合28.86萬元人民幣,價差達近6萬元人民幣。Model Y后輪驅動版在中國大陸起售價為26.19萬元人民幣,美國市場則約合34.36萬元人民幣,價差超過8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售價的確更低,而美國市場由于供應鏈成本較高,且特斯拉尚未享受到同等規模的本土化紅利,因此售價相對較高。
寶馬中國4月27日宣布接入DeepSeek,未來DeepSeek功能也將應用于國產寶馬新世代車型。今年三季度開始,該功能將率先應用于多款搭載第9代(BMW)操作系統的中國在售新車,通過深度思考能力賦能以BMW智能個人助理為中心的人機交互體驗。寶馬也因此成為首家接入DeepSeek的豪華汽車品牌。
“人工智能(AI)是未來合作的關鍵領域,彰顯寶馬本地化戰略的持續深化。”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我們正強化與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的合作,讓AI進一步賦能在中國的車型。在寶馬看來,智能化意味著將不同的AI模型與能力巧妙融為一體。寶馬始終堅持攜手本土先鋒企業,快速將突破性技術落地。憑借類似創新,我們正將智能純粹駕趣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據悉,寶馬聯合阿里巴巴深度定制的兩大BMW專屬AI智能體“用車專家”和“出行伴侶”已在上海車展全球首秀。同時,定制AI引擎加持的全新BMW智能個人助理也在寶馬展臺首次亮相。
同一天,東風日產中高級純電轎車N7正式上市。這是東風日產基于全新一代新能源技術——天演架構打造的首款車型,搭載Momenta一段式端到端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標志著東風日產在新能源領域的新突破。
Momenta CEO曹旭東告訴記者,Momenta的合作生態正在不斷擴圈,客戶已覆蓋全球銷量前10車企中的近70%,不僅包括國內的上汽、廣汽、一汽、比亞迪等主機廠,還有歐洲市場的奧迪、奔馳,日系三強豐田、本田、日產,以及北美市場通用旗下的凱迪拉克。
加速變革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關鍵零部件中國企業占比不高,基本上被歐洲、美國和日本企業所主導;進入智能電動化時代,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正在集體崛起,有望成為全球重要中心,創造更高價值。”張永偉說。
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集體崛起,一方面源于產業變革與重塑帶來的機遇。隨著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加速,汽車從傳統機械產品演變為集機械、電子、計算、感知、儲能等多項技術于一體的“大號終端”。產品功能和屬性的變化,不僅重構著供應鏈,也重構著創新鏈和價值鏈。電池、電機和電控,取代發動機、變速箱組成的傳動系統,這為以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注入新動能。而智能輔助駕駛與智能座艙的加速“上車”,則為以華為、地平線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開辟出新賽道。
另一方面源于技術創新與規模降本形成的良性循環。汽車產業競爭高度依賴技術創新與規模優勢。市場規模越大,能夠讓單位產品所需的創新成本被攤薄得越低,企業也更有動力通過科技創新來搶占市場份額。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本土化供應成本低、及時性有保障,再加上研發、制造等體系成熟,人才隊伍匹配度高,這一系列優勢使企業在中國打造供應鏈更具競爭力。
從速度上看,本土供應商對中國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有著更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快速響應車企的需求,加速技術研發與應用。從成本上看,本土供應商在原材料采購、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能夠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以激光雷達為例,10年前,單顆激光雷達的成本高達8萬美元,僅能被豪華車型所搭載。隨著激光雷達架構從傳統的“堆料式”分立架構向芯片化集成的轉變,形成大規模化應用,如今禾賽、速騰等相關產品成本已降至200美元以下。
挑戰仍存
今年上海車展首次設立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包括半導體及芯片在內的近50家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首次亮相。無論是參展企業數量,還是參展面積,較上屆均實現大幅度增長。這充分體現了電動化與智能化產業變革在加速推動科技與汽車的深度融合。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已成為引領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創新力量。
更值得關注的是,還有相當多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涌入整車館,走向前臺,與整車企業同臺競技。據主辦方統計,位于整車館的供應鏈企業展位數量超20家。從動力電池到補能系統,從新型感知零部件到車規級芯片,從智駕方案到智能座艙,不僅中國供應鏈企業唱主角,而且人氣一點不輸于整車企業。可以說,今天中國汽車產業形成的換道領跑優勢,既得益于整車企業的快速成長,更在于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上海車展的作用已超越汽車展會本身,成為重構全球汽車產業規則與價值坐標的戰略高地。在感受車展繁榮的同時,我們也要理性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表示,透過大量新車發布,可看到產品同質化與低價化明顯,“內卷式”競爭隱患重重,行業競爭升溫將使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承壓。尤其是供應鏈的部分關鍵環節尚未實現自主可控,“卡脖子”領域的技術攻關仍任重道遠。
原材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等電動化產業鏈存在挑戰。張永偉表示,在原材料領域,全球鋰、鈷、鎳資源的分布過于集中。隨著市場的高速發展,上游資源的供應缺口可能會一直存在。同時,電池會逐漸成為受貿易投資政策波及比較大的領域,圍繞動力電池的價格波動、碳關稅、投資風險、重大技術突破等均會影響供應鏈。
芯片、軟件、硬件等智能化供應鏈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汽車芯片產業既高度分工,又高度集中,具有高風險、高不確定性和高脆弱性;汽車軟件規模增加,安全問題凸顯;操作系統、大模型集中化導致產業發展面臨高不確定性;汽車軟硬件深度綁定加深脆弱性;大算力計算平臺的開發應用,讓車企研發投入急劇增加,亟需降本增效解決方案。”張永偉強調。(經濟日報記者 楊忠陽)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