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造車的想法到實現全年銷量近30萬臺,需要多長時間?對于48歲那年選擇再次創業的朱江明來說,答案是9年。
根據銷量數據顯示,2024年12月零跑汽車交付達42517臺,同比增長128%,連續兩個月交付突破4萬臺,實現了連續七個月的增長。其全年的銷量接近30萬臺,同比增幅超過了100%,是新勢力中唯二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的車企,而另外一家友商則是“流量王”小米汽車。
相比高調的小米,零跑和它的創始人朱江明一樣,頗顯低調。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車企,在競爭殘酷的2024年中國車市中,擠到了前列。從年初月銷量1萬臺,到今年6月銷量首次突破2萬輛,8月突破3萬輛,再到年底兩個月穩定超過4萬臺,在新勢力車銷量榜里“穩三爭二”,僅次于理想。在合資車企紛紛裁員、多家新勢力車企倒閉的今年,這樣的成績格外顯眼。
縱觀零跑近一年來的兇猛增長,人們將“零跑現象”的原因歸結為:在大眾市場做了更有性價比的車。不過,一直堅持“以成本定價、控制好成本、做好產品和營銷”造車邏輯的零跑,更愿意將自己的產品特性稱為“品價比”。
簡單來說,零跑認為自己的車賣得好不是單純因為價格低,而是打造出了品質有保證,好而不貴的車。
為了讓消費者理解此中深意,朱江明提出了“車圈優衣庫”來類比零跑:“我希望零跑在汽車行業的定位,就像優衣庫在服裝行業一樣,追求品價比,在同樣的價格下做到更好的品質”。也正因如此,“成本定價+高質高配”是零跑從創始之初堅持至今的品牌調性。
雖然這的確能解釋今年獲得的成績,但零跑能夠九年以來一直堅持“品價比”路線,是因為其更高的追求是給人們帶來“幸福感”。
為不同角色帶來“幸福感”
談到造車的追求,每個車企都有著不同的答案,有的是為了沖擊高端,有的是為了探索智能化的高峰,而零跑的答案是“為用戶出行和生活帶來幸福感”。
在零跑的造車邏輯中,為用戶帶來幸福感的途徑,就是造好而不貴的車。
就像朱江明一直說的那樣,零跑希望成為汽車界的優衣庫,他甚至曾經“口出狂言”表示:中大型SUV 10年后售價應該是5萬元。
然而“好而不貴”并不意味著“絕對低價”,豪華平權也是零跑追求的目標。例如即將到來的定位更高的D系列,雖然價格上升到了20萬-30萬區間,但仍然是以成本定價,而不是以品牌定價。
“對消費者來說,物超所值才會買單,很簡單的道理”,朱江明如是說。
今年上市的C10、C16兩款車型就是很好的例子:價格貼近成本,配置恰到好處。朱江明認為,所謂“恰好”一方面要做好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要緊跟客戶需求。
在控制成本上,零跑的方法有三個:首先是平臺化,盡量讓所有產品用相同的零部件;第二是和供應商一起做方案創新;第三是做更多的“集成”。
以C10、C16兩款產品為例,他們做到了真正的“一魚兩吃”,因為本質是一款車,車燈、車門等80%的零部件都相同,區別只是C10是5座、C16是6座。如此一來,零跑用1.2倍的開發成本做出了兩款車,并且在每款都能賣一萬多臺的情況下,零跑做好了成本均攤,給到消費者一個好價格。
此外,零跑為滿足客戶的需求,將產品配置推高到了價位區間里的極限,這離不開集成化和方案創新。
朱江明透露,C系列2025款全部要改成電動門把手,但是一輛車要增加500元左右的成本。零跑和供應商提出在大批量采購的前提下,通過方案創新將成本降低15%。而電子門把手獨立的控制器的成本也要100多元,零跑就把它集成到域控制器里。
正是在“好而不貴”的造車追求下,零跑想盡辦法實現成本定價和高質高配。
為用戶帶來幸福感的同時,零跑也為朱江明和他的工程師團隊帶來了“幸福感”。
“汽車行業是世界上最卷的行業,但是也很有挑戰,很有趣。如果挑戰成功了,那就覺得有非常好的一種幸福感”,朱江明在和楊瀾的對談中說道。
對于零跑的整個團隊來說,一個技術創新,或者討論如何造一輛讓用戶滿意的產品,是造車的初心,同樣也是“幸福感”的來源。
讓工程師們獲得“幸福感”同樣重要,不僅因為工程師是零跑最深的根基,還因為零跑追求的是用更少的人、更少的錢,做成更大的事。朱江明表示,能跟零跑一起走到今天的人,都是在為“幸福而卷”。
除制造部門以外,零跑只有不到6000名員工,是新勢力中最少的一家。相較之下,同為新造車企的理想、蔚來有近2萬人,小鵬也有近1萬人。
在零跑的計劃中,未來幾年會用十三四款車占滿6萬元-30萬元市場。正在建設的新工場落成后,年產能會快速提高到100萬輛。在迅速擴張的同時,零跑依舊保持了克制的投入,朱江明的預期是6年后銷量要翻10倍,但工程師不能超過1萬人。
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人數有限的團隊勢必要干更多的工作。讓工程師們為“幸福而卷”,需要的是對技術、對人員的真誠和尊重。
尊重“工程師精神”,再談造車
在零跑成立九周年之際,朱江明與零跑5000多位工程師們共同拍了張大合影,并感謝了全體零跑人的陪伴和付出。
這張“價格不菲”的大合照,背后映射的是對工程師們的尊重:照片記錄的正是零跑從創立至今九年的縮影,是每一位工程師的故事。
正如朱江明所講的那樣,零跑的底色是“務實、專注、簡單”的工程師精神,而工程師們是其最大的財富。從大合照紀錄片中可以看出,對于工程師而言,他們的幸福感來源于找準方向,創造技術,實現價值,并獲得尊重。
作為零跑的掌舵人, CTO出身的朱江明的核心任務就是決定戰略方向,他沒有選擇講高端故事,也沒有All in搞流量。他的決策是:零跑要堅持全域自研,打造極致品價比的產品,好而不貴,物超所值。
盡管“好而不貴”聽起來朗朗上口,但其實是一件正確但異常艱難的事情。需要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同時,提升整體效率、自研技術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出于工程師精神,朱江明在大戰略方向上選擇了“全域自研”。一方面,只有自研自造,才能真正做到“好而不貴”;另一方面,他認為電動汽車其實已經是電子產品了,而電子產品就要遵循摩爾定律,也即是18個月性能倍增。如果不做自研,用供應商模塊化產品,就很難平臺化和快速迭代。
目前,零跑的每一款產品的定價幾乎都貼近了成本價。“雖然在價格戰中很多友商也貼著成本賣車,但零跑跟友商比,還有微利”,朱江明表示,正是因為60%左右核心零部件是零跑自研的,同平臺車型零部件通用率也達到了88%,這樣才得以留出了一些利潤空間。
在所有自研技術中,CTC電池是零跑的關鍵技術之一。光是它的突破,就讓零跑多出了 1500~2000元的成本空間。
負責CTC研發的宋憶寧回憶,早在2016年零跑汽車成立之初,朱江明就曾問他能否做集成式的電池包,那時他表示“想都不敢想”。到2018年,CTC的研發已經迫在眉睫到了必須上馬的地步,他決定放手一搏。最終零跑用了四年時間自研,在2022年4月發布了CTC電池包。
除了成本上的優勢,“全域自研”還在時間上幫助零跑搶占了先機。
近兩年汽車行業才逐漸從“質疑”增程轉向為重視增程技術。盡管許多企業在2022年開始投入研發資源,但大部分的增程車型上市普遍集中到了2023年下半年。
然而,2023年3月零跑就率先推出了首款增程動力車型C11,它比行業推出增程產品的平均時間快了三到六個月。
對于研發的高效率,零跑的工程師表示:“公司內部如果達成一致,就一定要堅決執行,而不是說我有什么想法,我有什么想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給我的指令就是要干這個活,那我就干。”
像這樣因為自研而贏得時間差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今來看,他們的意義非常重大:正是“全域自研”讓零跑在關鍵技術上,贏得三到六個月的窗口期,從而快速成長。
焦慮,時刻伴隨成長
成長,能為工程師們帶來幸福感,但伴隨成長的是無時無刻不在的焦慮。
在零跑創業的9年中,有幾個時刻值得被銘記。比如2020年由于戰略偏差S01上市后,只賣出幾千臺的時候;再比如2019~2020年零跑的融資負責人見了89家投資機構,但卻沒有任何人愿意投資零跑的時候;還有零跑成功上市登陸港股后,股價卻在當天“破發”的時候。這些都是零跑的艱難時刻。
對于朱江明來說,雖然零跑的成長常伴隨焦慮,但他更愿意把注意力轉移集中到成本控制和技術細節上,用它來緩解焦慮。
如今,雖然輕舟已過萬重山,但對于未來三年的零跑來說,焦慮將不斷來源于進入決賽圈后與世界級的主流品牌的競爭。
可以預見的是,2025年汽車市場環境的變化依然劇烈,零跑需要有更強的自身能力、更敏捷的反應速度才有可能達成新目標——再次實現100%的增長。
為此,朱江明從品牌價值、技術創新技術降本、保質保量打造爆品、加速國際化四個維度為重點,為零跑的工程師們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就是要明確“讓卓越觸手可及”的品牌價值,強化“幸福感”的情感共鳴;其次,保持卷技術的傳統,在技術層面的領先性是零跑的安身立命之本。
2025年,零跑全新的LEAP 3.5架構即將發布,一方面既要順利實現交付,同時還要把產品優勢講明白。最后一個要求,是要加速零跑在全球市場的銷售、服務渠道拓展,讓全球用戶都能體驗到技術領先、好而不貴的產品。
在波濤洶涌的新能源競賽中,朱江明和零跑的工程師團隊正在堅持做的事情,就像大合照紀錄片片尾那句話所說的那樣——造車是一場馬拉松,流水不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