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起映創后臺常年會收到一些消息和提問。
這些信息一個共性是“看電影”,基于各自審美傾向、個體感受不同,每個人表達自己不同的觀影感受。另一個共性是“創作電影”,而其中關于“如何成為編劇”、“我能成為編劇嗎”一類問題尤其多。
作家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曾在《多謝不閱》一書中寫,“當代圖書市場熱烈擁護一種民主觀念,人人能寫作?!比绻褎撟髡J為是激活自己生命力,建立與自己、與他人鏈接的表達通道,似乎可以理解。
但如果加上字數、 命題限定要求呢?再比如構建人物是否明確人物前史、心理動機、行為邏輯?劇本面向觀眾前先接受行業審驗,能否3分鐘向制片人傳遞出劇本核心賣點?還人人都能寫得出嗎?
因此,基于“如何認知職業編劇”“如何進行劇作創作”等問題,5月11日晚上八點到九點半,益起映創以線上直播的方式策劃了一次對話,嘉賓是編劇、劇作講師馬一丹,和他的圈內好友。90分鐘對談始終圍繞一個貼近劇作本質的主題:“劇作創作真的有公式”?
我先把對談中馬一丹老師分享的“劇本工作流程”中的冰山一角——“表層故事”下的底層邏輯搭建演示圖片分享出來。熟悉職業編劇創作邏輯的對此不陌生。但對于對編劇工作可能停留在感受層,想入行的初學者,理解這張圖,并掌握據此搭建創作框架的能力至關重要。
關于馬一丹是誰?一句話概括她值得被“細讀”的標簽——把天賦訓練成職業。
少時獲得全國少年兒童電影劇本大賽二等獎。高考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專攻劇本創作,之后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原創劇本獲過國家青年扶持計劃獎夏衍文學獎。從業十余年做過影視公司策劃,參與過市場項目劇集創作,電影、劇集劇本創作作品大大小小十余部。
先建立系統理論認知,“在類型框架之內”探索更多創作可能性,是馬一丹把“創作沖動”轉化成“持續創作訓練”,并最終“成為職業編劇”的核心路徑。這次對談目的也是為提前介紹她接下來的課程《新手編劇必修課:劇作基礎寫作技巧》。為了讓你用更少閱讀時間“認知職業編劇”,我把老師們的對談整理成問答形式。以下是精華內容文字版,如果編劇是你未來想從事的行業,希望你能從中找到職業支點。
“劇作核心是視聽語言轉化”
YIQIYINGCHUANG
問:電影劇本創作以及劇作分析真的有公式嗎?
答:劇本創作可能不像文學一樣有明確的公式。文學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程式化的批評和分析方法,但劇作似乎沒有固定的公式。
但,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會使用到一些“套路化”的創作技巧,比如《故事》《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提到的一些基本法則,這些更像是創作基本框架或技巧,而非嚴格公式。劇作更依賴對生活的觀察、人性的洞察,以及將想象的故事轉化為視聽語言的細節。
問:劇本是寫給誰看的?編劇的職業定位是什么?
答:大眾普遍認知里,劇本是寫給觀眾看的。但編劇只是影視項目開發最前端的一環,因此劇本的第一批觀眾是影視行業的專業從業者,包括責編、文學策劃、制片人、導演、演員、攝影、美術等等。這點和小說、網文作者不同。小說、網文作者直接面向讀者。劇本的直接反饋對象是影視行業從業者。
職業編劇的工作可以拆分為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核心創作本身,即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故事內核。這部分大多源自個人體驗、洞察與情感,其創作起點和上限,其實并不取決于我們掌握多少技巧或“套路”;第二個維度是“需要確保劇本能夠被影視專業從業者理解,并推動項目落地”。表達方式需兼顧專業性與可執行性。
有時不是我們的故事不夠精彩,而是缺乏一種能讓它破繭而出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需要讓項目策劃、制片人、導演甚至演員都能看懂,并且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閱讀。只有做到這點,項目才有可能落地啟動,后續的故事才有機會呈現給觀眾。而要做到這點,需要精心打磨表達方式,包括運用一些技巧和公式。這本質上是對創作內容的包裝藝術。
問:影視編劇與小說作者、戲劇編劇的具體差異是什么?
答:本質區別在于視聽語言的轉化。影視劇本文字內容最終都要轉化為視聽語言,這是影視創作的底層邏輯,也是編劇訓練的基礎。
不同于小說通過文字激發讀者想象,影視作品需要直接呈現可被視覺捕捉的細節。人腦處理圖像的速度比文字快6萬倍,這導致了觀眾對畫面中人物舉止、場景邏輯等細節的敏感度遠超文字作品。小說中可能隔日才被察覺的邏輯漏洞(如生活作息、人物臺詞),在影像作品中會瞬間暴露。這種媒介特性要求影視創作必須在生活質感層面經得起推敲,必須符合生活邏輯與常識。對劇本創作細節真實度提出極高要求。
另一差別是,影視與小說、戲劇文學創作核心雖同為“對人性的深度挖掘”,但有不同的藝術創作路徑。小說創作更依賴文字隱喻與讀者主觀詮釋,有更多留白空間。影視創作需將人性矛盾轉化成戲劇沖突,通過人物行為、場景細節等視聽語言具象呈現。需要創作者對人性復雜性保持持續探索欲,并持續轉化成將多維度、多層次的人物關系轉化成可拍攝的劇本的能力。
問:成為職業編劇哪些專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答:首先是“視聽語言轉化技巧”。掌握視聽語言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大量觀影,積累閱片量并培養視聽思維、導演思維和剪輯思維,形成影像化表達直覺。
其次是“影視工業流程認知”。電影學院本科教育會設置攝影、美術、錄音等通識課,讓編劇熟悉影視工業全流程,理解影視工業生產邏輯。
此類專業訓練能使編劇精準把控創作邊界——在預算限制下優化場次設計,避免冗余臺詞;在技術可行性框架內實現創意表達。很多人認為編劇無門檻,覺得人生經驗豐富就能寫,但職業創作需要專業技巧與方法。這也是“劇作基礎寫作技巧”課程設計的重點,課程中會專門講到如何將想法轉化成符合劇作規律的劇本。
“意識流動的方向,
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YIQIYINGCHUANG
問:如何找到自己擅長的創作題材?挖掘自己的藝術創作潛力?
答:觀察自己“發呆或放空時意識流動的方向”,這往往暗示個人興趣與天賦所在。比如,懸疑劇編劇往往擅長捕捉縝密邏輯,甜寵劇編劇往往對情感細節敏感。這種思維慣性本質是大腦對高敏感度信息的自主篩選,某種程度上反映真實創作熱情所在。
發呆時反復聯想到的、平時喜歡觀察、琢磨的領域,往往是創作“舒適區”,會比處理其他類型更得心應手,會感受到寫戲過程的滋養,而非被創作消耗。因此,創作應與個人興趣結合,初期可結合感興趣的方向在類型框架內探索個人表達。
問:編劇如何應對“自我表達”與“命題寫作”?是否需要打破創作“舒適區”?
答:找到“個人表達”和“命題創作”中間的平衡需要多方面的積累和刻意練習。 首先要拓展閱讀量、閱片量。其次在自己的類型創作領域,保持對自己的真誠。再次,多方面關注市場動態,保持誠實理性創作。比如,如果對懸疑類型沒有興趣,或意識到自己不具備相關思考能力,即便這類題材再火,也不應勉強自己痛苦創作。
命題項目需遵循甲方需求,但可嘗試在類型框架內注入個人視角,這需求一定的劇作技術支撐;原創項目需堅守創作本心,不應僅僅追隨市場熱點。新人編劇創作從熟悉的生活題材入手,首先找到自己擅長的,建立個人類型優勢后逐步打破“舒適區”,拓展類型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接納不同階段的創作偏好變化。每個階段都保持真實、誠實。比如年輕時喜歡寫戀愛題材,即使被批評“不夠深刻”,也要堅持自己的聲音。隨著時間推移,人生閱歷增長,價值觀、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動態地隨之發生改變。創作的轉機或者拐點也隨之出現。
問:編劇在新媒介環境下工作范疇、創作邊界是否也隨之拓寬?具體可以涉足哪些領域?
答:除傳統電影、電視劇,長短視頻賽道、互動影游賽道,以及跨媒介開發,都需要職業編劇的參與。其中,長短視頻賽道又分為長?。?0分鐘+/集)、中劇(10-20分鐘/集)、微短劇(1-3分鐘/集);互動影游是主要將敘事與游戲機制結合的沉浸式內容開發;跨媒介開發則指同一IP的劇游聯動、短劇衍生電影等。
不同媒介形態(長劇、電影、短?。巹〉膭撟饕灿胁煌?。比如長劇的核心邏輯是構建“連續時空吸引力”,需通過鉤子情節(如身份反轉)打破觀眾現實時空,激發追劇慣性。電影的核心邏輯是實現“觀影沉浸體驗”,需通過視聽語言與主題升華形成完整閉環,避免信息過載導致觀眾“出戲”。
短?。ㄒ晕⒍虅槔┖诵倪壿嬍侵圃臁扒榫w過山車”,比如在1分鐘內完成沖突爆發(如反轉、爆點臺詞)、情緒釋放、留存懸念。
問:新人編劇如何選擇職業發展賽道?
答:編劇如何選擇職業賽道需要結合外部機會與個人適配性綜合決策。比如擅長復雜敘事者可考慮長劇,擅長強沖突設計者可能適合短?。慌懦舛桃曨l碎片化表達,可專注電影/長??;如果對史詩題材(如《人世間》)感興趣可能適配長劇;對藝術表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感興趣可能適配電影。
總地來說還是以“興趣驅動”及“核心能力”為錨點,內容類型賽道沒有高下之爭,找到在哪種媒介形態下自己的表達更舒服。
“分清專業評估和個人感受”
YIQIYINGCHUANG
問:什么樣的劇本算好劇本?有什么樣的創作技巧?編劇需要哪些日常積累?
答:評估劇本需要區分“專業評估”和“個人感受”。專業維度會看結構標準,比如人物弧光、情節節奏、類型元素創新性。如《長安三萬里》對歷史題材的詩意化改編。影視公司、平臺通常有劇本評估表,量化故事新意、市場潛力等。
另一方面個人感受差異、個人審美也很重要。個人審美傾向會影響觀感,比如有人因《哪吒》喜劇元素大笑,有人因《長安三萬里》歷史共鳴落淚,這與個人生活經驗塑造的認知相關。
《長安三萬里》劇照
編劇的日常積累,首先要養成一種“偵探式”的生活方式,時刻觀察和感知世界,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創作初期建議先學好理論,多動筆練習,將理論融入肌肉記憶。
一個常用的敘事邏輯——“設計預想期待→打破期待”,通過制造認知反差激發觀眾興趣。比如一個場景先建立常規認知,再通過轉折顛覆認知。
問:使用AI評估劇本、AI創作劇本,會影響到真人編劇創作嗎?
答:使用AI評估劇本價值在于快速識別基礎問題,如邏輯漏洞、節奏拖沓等,提升工業化效率。并非把AI作為創作標準。目前,AI可輔助優化語言和節奏,無法替代真人創作。
從創作角度,AI生成的劇本可能存在“模式固化”“創新缺失”問題。比如無論輸入何種人物設定或情節轉折要求,AI生成的劇本多呈現經典好萊塢三幕式結構,無法突破類型片框架。因此,AI更多作為輔助工具,比如而非創意主體。
問:職業編劇的標準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答:以一個“影視項目交稿工作流程”為例。首先是提案階段,包括——故事梗概(2000-3000字),需包含核心沖突、人物弧光與類型元素等;分級梗概(單集1500-3000字),劇集項目需按集數拆解關鍵情節。
梗概通過后簽訂創作合同,進入劇本正稿環節。正稿階段電影劇本和長劇劇本標準不同。電影劇本(90分鐘)約2.5-3萬字;長劇劇本(45分鐘/集)單集1.2-1.5萬字。
字數要求只是工作流程中的冰山一角,“表層故事”之下需要四項底層邏輯搭建。
第一層:人物建構。包括人物小傳、人物心理圖譜。其中“人物小傳”需覆蓋人物前史、心理機制、人生高光與低谷;心理圖譜需要分析人物行為邏輯。
第二層:人物關系設計。包括表層關系,如母女、夫妻;本質關系,如《春潮》中母女關系實為“控制與反抗”的權力博弈,形成戲劇張力。
第三層:世界觀搭建。如奇幻、科幻類型,需制定完整規則,如《三體》“黑暗森林法則”的推導過程;現實題材需考據時代細節等。
第四層:主題表達。劇作的創新點不在于類型框架,而在于世界觀重構與認知、觀念、視角等,如《寄生蟲》的“階層折疊空間”。
完整直播回放在“原文鏈接”。具體人與人物關系如何構建,5月27日-6月20日的課程學習期間會具體講解。除此之外還包括“時間與時空”、“結構與節奏”、“如何寫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大綱”等。下面是完整課程大綱↓
如海報中所說,學完課程,通過結課考試的學員會同步獲得“編劇職業認證(初級)證書。
一個合格的劇本需像“電影預告片”一樣,在3分鐘內傳遞核心賣點,否則即可能被項目負責人判定為“缺乏商業潛力”。而影視劇的成功,最終取決于能否將人性的復雜多面轉化為可被鏡頭捕捉的戲劇真實。
這需要從業者先建立對職業編劇的全面認知,了解影視編劇到底是一個怎樣性質的工作,職業需要面對的是什么。以此在此基礎上打磨系統的劇作創作技術,掌握把想象的情節轉化成視聽語言的能力。這門課核心解決的即是打通從建立認知到認知轉化的職業編劇成長路徑。距離開課還是兩周,早報名,早準備。
掃碼報名或咨詢↓
作者丨輕舟
排版丨阿塔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p>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
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F在發起"學電影"用戶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鐘),領取福利>>
益起映創正式登陸
嗶哩嗶哩課堂
學習更多影視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