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校精神 共筑錦繡前程
——在慶祝錦城學院建校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鄒廣嚴
(2025 年5月9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錦城學院建校20周年。首先,我謹代表學校,向蒞臨慶典的各位領導、嘉賓、專家、離退休老同志、錦城師生、海內外校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學校建設發展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全體教職員工及其家屬致以誠摯的問候和節日的祝賀!
二十年前的今天,即2005年5月9日,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錦城學院,開啟了錦城辦學的歷程,至今已經整整二十年了!
這二十年,是我們的創業團隊率領全體錦城人白手起家、創校立業的二十年,是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二十年,是爬坡上坎、創新突破的二十年,也是排除萬難、屢創輝煌的二十年。
這二十年,我們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艱辛歷程,初步實現了建設一所西部第一、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應用型、創業型大學的宏偉目標和理想。
這二十年,我們懷揣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的初心,秉承為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輸送人才、建功立業的信念,歷經許多艱難險阻、挫折和失敗,克服了資金缺、人才少、時間緊等三大困難,辦成了“三件大事”,做到了“三大突破”,實現了“十二大創新”。
第一件大事是:通過20年的艱苦奮斗,我們在巴蜀大地上建起了一所現代化的大學。
今日之錦城,大樓林立、良師云集,呈現出大好的風氣!
我們已經展露出巍巍學府的恢弘氣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至善等大樓連甍接棟,展覽館、體育館、劇院、禮堂等設施應有盡有,成為高新西區地標性建筑;建成200多間智慧教室,90多個高新技術實驗實訓場所,圖書館藏文獻310余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2億多元;41棟學生宿舍、8個食堂以及絕大部分教室裝配空調;錦城嘉苑讓教職員工安居樂業;校園凈化、綠化、美化、亮化、信息化工作不斷發展和升級,被評為四川省“園林式校園”“平安校園”。錦城已成為廣大師生治學和成長的勝地。
大學不僅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建校之初,我校只有幾十號員工,2006年首次舉行教師受聘儀式,聘請教師256人,很多都是來自川大、財大、交大的兼職教授。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老的老了,小的小了。我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鍛造出一支出類拔萃的教師隊伍,一支精干、高效、忠誠、多能的管理隊伍,一支專業可靠、熱情周到的服務隊伍。在教師隊伍當中,高級職稱教師占比50%以上,碩士和博士學歷教師占比91.08%,“雙師雙能型”教師占比超過60%。
這“三支隊伍”,經受住了長期艱苦和外部壓力的考驗,他們扎根錦城、奉獻錦城,與學校同甘苦、共成長,一起為學校的生存、發展、前途、榮譽而奮斗!他們之中,已經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四川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好老師,還有許多在各行各業有影響力的專家。這“三支隊伍”,是我們辦好學生滿意、人民滿意大學的最大 底氣!有了這樣的隊伍,依靠這樣的隊伍,我們何愁不能把錦城辦成百年名校!
如果說大樓和大師是“有形的大學”,那么大好的校風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則是“無形的大學”。我們提出“辦大學就是辦氛圍”,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紀律和自由相結合,精心培育寬嚴相濟、自由探索、沉靜踏實、團結合作、你追我趕的校風;養成了全身心投入的教風和勤奮、向上、嚴格、刻苦的學風;營造出平等尊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發揮長板、包容缺點的人文環境。這樣的氛圍和空氣,使錦城變得卓越,并且永遠保持卓越!
二十年來,廣大錦城師生、校友發揚“爭第一,奪紅旗,創一流”的精神,在各項賽事和各類評比中,敢打敢拼、奪旗捧杯,在競爭中為學校贏得了寶貴聲譽!學校榮獲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全國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以及四川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單位、四川省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學科競賽成績排名全國前16%;在軟科等第三方評價中,常年位列同類高校西部第一、全國前茅;畢業生滿意度連續十年穩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這些都充分地說明,錦城已然成為社會肯定、師生滿意、考生向往的“寶藏大學”!
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來賓們:
“錦城”這所大學,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
一是站位高。我們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立校之本,以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己任,以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社會的“四個增值”為追求,一直堅守教育公心,堅持辦學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
二是起點高。我們一開始是由四川大學支持申辦的,充分發揮川大和股東單位的資源優勢,依托名校辦名校,正正規規辦大學、老老實實辦大學、守正創新辦大學,辦的是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人民滿意的大學。
三是發展速度和質量高。為了滿足人民需要,我們實行內涵式發展和外延式發展相結合。辦學規模從2005年的5個系招生2145人,到現在的15個學院在校生3萬3千余人;從2005年“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批復、當年招生”的奇跡,到2012年全部專業挺進“二本”、2015年審計學(ACCA)躋身“一本”,辦學層次實現“十年三大步”的歷史性跨越;再到2021年我們實現了“轉設”更名,多年保持錄取分數線和新生報到率全省同類高校最高的好成績……寫下了一頁頁高速度、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輝煌篇章!
第二件大事是:通過20年的潛心育人,我們為社會培養輸送了10萬余名高素質、復合型、經世致用的應用型人才。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的核心職能在于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大學之大,不僅有大樓之大、大師之大,而且要有人才培養成果之大、學生前程遠大!畢業生能否為社會需要并認可,是檢驗辦學成功與否的“黃金標準”;校友發展的好壞,是檢驗教育質量的“試金石”。
目前,我校校友總數近10萬人,他們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據不完全統計,已涌現出200多位鄉(鎮)長、300多位銀行行長、8千多位黨政軍干部、1萬多位工程師、1萬多位文化傳媒工作者、1萬多位職業經理人和企業高管,2萬多位碩士和300多位博士(博士后),還有2千多位創業校友創辦了2300多家企業……廣大錦城校友從西源大道1號出發,實現報效祖國、造福社會、成就人生的理想,生動詮釋了“走進錦城很成功,走出錦城更成功”!
錦城培養的人才,概括起來,也有三個特點:
一是心懷著報國之心、興業之志。他們以興國安邦為己任,朝氣蓬勃地走向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戰場。他們具有很高的積極性和負責精神,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充分體現了錦城畢業生的高度覺悟和家國情懷。
二是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我們的畢業生經過錦城的全面鍛煉,具備縱向可提升的專業能力和橫向可遷移的適應能力。他們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適應新崗位,服務新產業,廣受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和器重。
三是牢記錦城校訓,發揚錦城精神。他們將“止于至善”作為人生的追求,將“求真務實、勤上嚴苦”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將“開拓創新、三追兩謀”作為奮進動力。錦城校友想著錦城,錦城校友回報錦城,錦城校友代表錦城,錦城校友就是錦城。他們身上都展現著錦城教育的“特質”與“基因”,在各自領域高揚錦城旗幟,貢獻錦城價值!
第三件大事是:通過20年的上下求索,我們創造了一門立足本土、博采眾長,具有中國情懷和錦城特色的教育學說——那就是“錦城教育學”。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時代命題,強調“辦大學,最重要的是人們心中的聲譽,是自己的底蘊,是自己的積累。這是需要長期積淀之后在人們心中形成的。”
按照總書記的指示,我們要辦成一所有積累、有底蘊、有聲譽的大學,必然要求有先進理論作為指引,必然要求形成相對完善和穩定的辦學傳統。二十年來,我們在追求把本科教育做到最好、把人才培養做到一流的過程中,扎根本土,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見賢思齊,不斷吸收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中外大學辦學經驗;立足實際,在生動火熱的教育實踐中,總結、發展、形成了一部關于辦學、教學、求學的學問和藝術,這就是“錦城教育學”。
“錦城教育學”是錦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后我先、人普我特”的特點,其科學性和領先性已經過實踐的檢驗和歷史的證明,是我們要長期堅持、代代傳承和不斷發展豐富的寶貴財富!
通過“錦城教育學”的歸納、提升、總結和提高,錦城學院二十年來做到了“三大突破”,實現了“十二大創新”:
首先,我們成功地破解了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出現的三個世界性難題:
第一,面對學校多了,產生同質化競爭危機。我們提出了“學校錯位競爭,人才分類培養”和“學校謀特色,學生謀特長”的辦學思路,用“錯位”和“特長”突破了千校一面的難題。
第二,面對學生多了,資源不足,按美國教育家馬丁·特羅的預測,教育質量必然下降。我們提出教學“三大改革”“三課設計”“四大框架”等科學舉措,保證了教育質量的穩定和提升,突破了教育質量必然下降的難題。
第三,針對畢業生人數攀升,就業崗位不足和結構性矛盾突出導致的“供需失衡”,我們采用了“一個標準、三個環節、四大舉措”的人才培養體系,開辟“四大合作”等實習就業的“高速公路”,形成了“入口旺,出口暢”的大好局面,破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除了“三大突破”,通過“錦城教育學”二十年的實踐、探索,我們還實現了“十二大創新”。
第一,我們創新了“跳出教育辦教育”的理念,實現了由教育家、企業家、科學家和文化藝術家等多元主體辦學。
第二,我們創新了完整的“三大教育”課程體系(“三講三心明德教育”“一體兩翼知識教育”“三練三創實踐教育”),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創新開展“明德、勞動、創業三項必修課程”,使錦城畢業生“會做人、能做事”,力爭成為好人、能人、全人。
第三,我們創新了大學生就業崗位的全面調查,推進了專業設置的“逆向革命”,使錦城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高度適配。
第四,我們創新了教育學的“長板原理”,幫助學生長板更長、亮點更亮,使個性化培養真正落地。
第五,我們創新了“非認知能力與認知能力培育并重”,并使非認知能力培育顯性化、課程化、課堂化,幫助學生練就二十一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第六,我們創新了“三課(課程體系、課程、課堂)設計”的基本框架,堅持設計是龍頭,完善了教學構思、制圖、推演及實施流程,從而把教學提高到教育工程學的高度。
第七,我們創新“五個課堂”(教室、實驗室、生產實習基地、課外活動和網絡數字化),堅持“錦城課堂大于天”,打造“堂堂金課”,實現了人才培養的立體化。
第八,我們創新了教學、教賽、教研、教技“四個相長”,多方賦能,實現“師生同頻共振共鳴”,形成最大合力,保證了教育的高質量、高水平。
第九,我們創新了“教師高階教學”“學生深度學習”的可實施、可評價、可提升框架,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第十,我們創新提出教師的“第三種勞動”理論,即“情感勞動”,使錦城教育不但有高度、有深度,而且有溫度,從而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愛其校,樂其學”,形成新型師生關系。
第十一,我們創新“未來型教育”,堅持教育面向未來,造就“未來型教師”,培養“未來型學生”,使畢業生適應AI等新技術的崗位需求。
第十二,我們創新教師“六基六力”“四全三高”的評價標準,以及“五方評價”多元主體,結合“四個不搞”“兩個相適應”的獎懲政策,保證了教師隊伍既安心又奮進的工作狀態。
這些突破和創新的背后,是長達二十年的上下求索,充分彰顯了錦城勇于創新的品格和敢想敢干的風格。憑良心辦教育、憑常識辦教育、憑規律辦教育,敢于改革創新,敢于走在前列,敢于顛覆陳舊觀念,敢于打破條條框框,敢于提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方案,這是錦城辦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來賓們:過去的二十年,充滿挑戰與突破,也寫滿榮耀與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可以說碩果累累,我們無限感慨與自豪。此時此刻,我們最想說的,還是“感謝”。
首先感謝的是黨和國家的領導和關懷。正是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民辦教育的蓬勃發展,孕育了錦城學院的誕生與成長。可以說,沒有黨和國家的支持,就沒有錦城的高速發展。在我校的辦學過程中,陳至立、劉曉峰等國家領導,教育部韓進、張大良、魏士強等司長,宋寶瑞、柯尊平、黃彥蓉、羅強、葛紅林等省市領導,關心幫助學校解決發展難題;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廳歷屆領導來校調研時,均對學校表示高度肯定和支持,這些都是黨和政府對學校的親切關懷、鼎力支持和巨大鼓舞!我們要始終銘記在心,感恩奮進!
我們要感謝四川大學對我校的申辦之功、扶持之誼。感謝川大在師資隊伍、辦學資源、品牌和影響力等方面對學校的支持,感謝盧鐵城、楊泉明、謝和平、李言榮等川大歷屆領導和現任領導班子(今天褚校長也代表川大現任領導班子出席慶祝大會)。錦城始終攜帶著川大的卓越基因,一定要將兩校歷史友好關系永遠延續下去!
我們要感謝股東單位對錦城的支持與信任。感謝以孫云同志為代表的學校16家原始股東單位,以及先后以毛節琦先生、范玉蘭女士、于果先生為代表的隆興公司。作為錦城的股東,他們投資辦學,卻沒有從學校拿走一分錢!他們支持學校自主辦學、特色辦學,幫助學校解決困難,可謂高風亮節、難能可貴!
我們要感謝社會各界對錦城的關心與幫助。感謝與學校長期保持合作的800余家企事業單位,他們為錦城學生提供實習就業崗位,合作開展科研項目,共創現代產業學院,實現協同育人!我們還要感謝中國移動、金地公司等單位以及眾多校友為代表的社會捐贈者們,他們二十年來先后向學校捐款、捐物,設立獎助學金和教育發展基金,總額超過1億元!
我們還要感謝錦城選擇者們的高度認可。12萬錦城學子就代表了12萬個家庭的信任,感謝你們,在眾多高校中堅定地選擇了錦城學院,將孩子的未來托付給我們。這份信任,重如泰山,是錦城永不懈怠的源動力!
最后,我們要感謝老員工的無私奉獻,感謝新員工的加盟支持,感謝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與學校共存共榮!特別是獲得創業功勛、創業先鋒和創業奮斗者稱號的老員工們,沒有你們的長期奮斗、忠誠服務,就沒有錦城的今天!我們感謝全體員工、全體學生、全體校友,你們都為錦城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我們常說,進了錦城門,就是一家人,學校興亡,人人有責。今日之錦城,其命維新;未來之藍圖,要靠全體錦城人來實現!
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
辦一所大學不容易,辦一所好大學更不容易,辦一所百年長青、引領未來的大學,需要我們一代代錦城人的持續奮斗!
前二十年,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們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民辦大學,堅持公益性和非營利性辦學屬性,堅持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發展、有特色發展,努力答好“強國建設,錦城何為”的時代答卷!
我們要傳承創校精神,共筑錦繡前程。
創校精神是錦城的文化基因,也是錦城基業長青的靈魂所在。錦城的創校精神就是“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見賢思齊的學習精神、敢于擔當的負責精神、勇于突破的開拓精神、立足于幫的助人精神”,它們共同匯聚成“止于至善”的校訓——這是融入錦城人血液的DNA,是所有人在工作學習中努力“想到、做到、做好,并且堅持下去”的永恒信念!
我們要抓住未來機遇,實現搶高登峰。
面對人口之變、科技之變、教育之變所帶來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繼續提高完善、發揚光大“錦城教育學”,我們要積極把學校建設得最好,把學生培養得最好,把課程打造得最好,把口碑鑄就得最好,把錦城的“粉絲”發展得多多的,把風險壓得低低的。努力搶高登峰,搶占高等教育新高地!
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開創新局面,鑄就新輝煌,為把錦城建成一所新時代的一流應用型、創業型大學,實現百年長青的“錦城夢”不懈奮斗!
我們的夢想一定要實現!
我們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