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的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讓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更好展現才華。
近年來,鄉村全面振興和深化改革持續推進賦予了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內涵、新要求和新標準。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助推校企合作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動力源、助推器”作用。在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基礎上,應用型本科高校運用數智技術賦能創新創業課程改革,激發學生熱情,調動授課教師主動性,致力培養學生個性與共性協同發展,并將鄉村創新創業必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能力有效納入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彰顯專業發展導向,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貫通融合。
浙江省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浙江,深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依照上述精神,浙江樹人學院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為抓手,培育一批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者、農民共同富裕實踐者和農村先進文化傳播者,為大學生設置相關實用性、通用性專業,開設返鄉創新創業專門課程和組織涉農類創新創業項目,讓大學生全面了解“三農”現狀,熟悉浙江涉農產業的發展前景,以數智技術賦能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有效實現高校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與省委部署的匹配、融合度。與此同時,學校正積極選聘具有豐富鄉村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企業家,按照國家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精神,支持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到學校任教,實施“產業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探索建立長效機制,以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專業課程改革和師生“雙創”共同體協同描摹高校數智技術賦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畫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數智技術”是數據技術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它在整合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基礎上實現數據驅動決策、流程智能優化和業務模式創新。高等教育中的數智技術能夠將海量數據轉化為可執行的智能方案,推動高等教育事業向自動化、精準化、高效化方向發展。作為數智技術的一種類型,增強現實技術指借助光電顯示技術、交互技術等將計算機所生成的虛擬環境與用戶所處的現實環境相融合,并使用戶獲得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融為一體的感官體驗。增強現實技術具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三維注冊等特點。
就浙江省內高校的數智技術應用而言,增強現實技術具有整體投入可控、應用場景廣泛、實時體驗充分等特點。以增強現實技術賦能專業課并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相比虛擬現實技術更多的優點,即教學輔助設備升級成本相對較小,教學過程依賴專業設備程度較低,教學實踐、實訓場景再現頻次較高,學生投入到課程教學各環節的效果更好。
以課程教學的人機交互為例,基于圖像、基于位置的增強現實技術不但給學生營造“空間視角”和引入“深層交互”體驗,而且有效提升學生確定信息任務和決定信息策略的能力。這不但有助于學生領會課程培養目標中的信息需求,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基于學習任務的信息選擇、整合策略。此外,基于有標識的增強現實技術終端能夠提升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沉浸感、體驗感,課程知識點高度集成于可識別的增強現實技術標識內(如海報、箭頭、二維碼等),學生可借助標識掃描來獲得課程信息,繼而開展溯因式學習、小組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更為深刻領會基于“行動—結果—觀念”的專業課程設計意圖。
結合浙江樹人學院的教學實際,運用數智技術賦能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路徑主要有:
“主陣地”路徑,彰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引領功能
課程教學(過程)及其物質載體(教室)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主陣地”。傳統的“主陣地”一般體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在運用數智技術賦能后,課程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過程均體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引領功能。比如,城建學院運用增強現實技術電子沙盤給學生講解城市規劃在協調城市車流、人流的作用,以及城市設施維護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管線的必要性;城建學院引導學生體會城市規劃、城市設施維護中所蘊含的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新融合,彰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引領功能。在數智技術賦能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流程和教學材料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更為緊密地結合。增強現實技術以“空間視角”深化學生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認識,以“深層交互”體驗引導學生將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新時代專業人才職業觀相融合,從而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撐。
“連心橋”路徑,體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泛在學習功能
在移動互聯網與融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習行為正在數智技術賦能下發生深遠的變化。比如,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將課室之間的走廊和樓層之間的階梯預先布置相關標識,再運用體感交互技術和基于有標識的增強現實技術終端,給學生營造泛在學習(U-Learning)環境。借助泛在學習環境,課程內團簇式分布的學習任務點和實踐技能要領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借助任何方式轉換為學生的視聽材料、模擬場景和專項習題。可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的線下學習,而是有機分布于學生生活中,包括課室、食堂、宿舍樓等不同場域,凸顯數智技術賦能專業課所營建的泛在學習持續性、交互性、趣味性,從而讓學習入腦入心,見行見效。數智技術賦能的創新創業教育課呈現出學習工具的適用性、多維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個性化等特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正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任務為焦點、以創新創業師生教研共同體為主要載體的立體育人工程,并借助數智技術賦能來實現信息互動和學習互動。
泛在學習環境、團簇式分布的學習任務點和實踐技能要領、創新創業師生教研共同體,不僅有效發揮“連心橋”路徑功能,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友誼,以正反饋方式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動力支撐和工具保障。
“活系統”路徑,展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動態協同功能
為實現立體育人目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需要進一步凝練與優化自身課程敘事策略。課程敘事指專業課教師以故事鋪陳方式對教學過程中的事件進行描述和分析,挖掘上述事件所蘊含的教育理念以及涉及教育的知識譜系。課程敘事具有真實性、及時性、反思性和情節性。比如,醫學院在引入“基于案例的學習”教學模式的同時,運用頭戴式設備給學生講解人體器官的3D建模,并讓學生講述特定人體器官在臨床醫學中所牽涉的診療倫理準則,從而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創設情境條件。此外,醫學院還積極探索專題情境式考核,并在考核過程中運用基于有標識的增強現實技術終端,這不但為課程引入多維考核與評價方式,而且能夠創設基于課程教學內容的特定考核情境,發揮基于有標識的增強現實技術終端對于優化“基于案例的學習”教學模式的重要作用。比如,為醫學院專業課的課題考核引入專題解析、多維命題、擬態環境、習得評價,再經由數智技術賦能的課程敘事策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課的教學、實操和評價體系動態協同,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價值引領和倫理支撐。
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課題[課題編號:2023019]浙江樹人學院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項目編號:2024R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浙江樹人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