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Yang Qiwei Photo: Qian Jun Motorsport Media
福特與紅牛車隊共同舉辦的2025賽季發布儀式
2026年F1動力單元的研發進展雖尚存諸多未知,但圍場普遍認為梅賽德斯“又一次”領先。福特性能(Ford Performance)全球總監馬克·拉什布魯克在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汽車巨頭對紅牛2026 F1動力單元的介入已遠超最初合作計劃……
2025賽季F1僅過去1/4,各車隊已全力聚焦明年開啟的新紀元——全新F1動力單元研發成為核心戰場。隨著新規大幅提升電能輸出的占比,這一變革幾乎重塑了整個F1技術體系。
在關于自然吸氣V10引擎可能“復辟”的短暫熱議后,F1迅速回歸技術“主線”——保留渦輪增壓動力單元并強化電能輸出、取消高成本且難弄的MGU-H(熱能回收)系統、采用可持續燃料的內燃機等。
霍納與拉什布魯克、老塞恩斯交談
包括福特在內的F1動力單元制造商們其實早已行動起來——其與紅牛動力單元公司在米爾頓·凱恩斯新建的聯合研發基地正全速運轉。
馬克·拉什布魯克向媒體透露:“(合作)強度每天都在升高!從最初洽談到正式簽約,甚至早在合同簽署前,實質性協作就已開啟。當前,內燃機與電動組件的研發進度完全符合預期。盡管耐久性驗證等大量工作尚待完成,但雙方在技術共享和雙向協作層面已遠超預期。”
美國人還證實,福特對紅牛F1動力單元的貢獻已突破原定范圍。“初期協議中,我們側重于電氣化,但隨著我們先進制造設施和3D打印設備的投入,現已擴展到更多關鍵零部件的實時協同開發。我們每天都在生產零部件,每天都有零部件從密歇根州迪爾伯恩(福特總部)運往米爾頓·凱恩斯的實驗室進行測試。其中很多部件都會直接用于正式生產。”
“這正全面考驗我們的團隊、生產流程和制造設施,迫使我們突破以往極限,即便在其他賽車項目或量產車項目中都未曾有過類似挑戰。項目雖然建立在現有技術基礎上,但在交付時效、質量控制和制造精度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滿足這些嚴苛標準的過程中,我們獲益良多,最終也成功達到了所有的技術要求。”
參加WEC的福特野馬GT3賽車
從這個角度,F1比福特參與過的其他賽車系列賽都更具挑戰性。由于競爭對手們長期積累的專業技術優勢,要達到F1所需的技術標準需要更長的研發周期。
拉什布魯克感慨道:“開發一臺完整的GT3賽車,所需的時間都比不上這套F1動力單元的研發周期長!我們的野馬GT3項目用了兩年開發周期,而F1動力單元的研發就將耗時3年半(截至2026年)。而且這三年半的研發強度,比兩年開發整車的節奏還緊張得多得多。”
這充分凸顯了F1項目的艱巨性——更何況,紅牛動力單元部門是全新組建的團隊,而福特在混合動力F1動力單元領域也缺乏經驗。因此,合作雙方不得不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來彌補專業知識上的不足。
拉什布魯克解釋道:“團隊雖是從零開始組建,但成員都是擁有F1實戰經驗的老手,當然我們也吸納了不少新人或經驗較少的人員。但團隊每個人的血液里都流淌著賽車手的基因,他們本就保持著高速運轉。當你看到其他團隊以更快速率推進時,自然會加速跟進——這正是我們團隊展現出的特質。”
紅牛與福特能在2026賽季具備競爭力嗎?
紅牛車隊領隊克里斯蒂安·霍納坦言,“紅牛-福特”的合作項目正挑戰那些擁有數十年F1經驗的(動力單元)制造商。當被問及紅牛與福特是否至少達成了所有“內部里程碑”時,拉什布魯克回應道:“是的,但總有例外,對吧?因為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不過,在動力輸出指標方面,我們確實完全達標了。”
“隨之而來的耐久性測試也必須與之匹配并跟進。所以能做到盡善盡美嗎?不可能!這就是項目開發的現實。不過我們早有預期,關鍵在于你如何應對研發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以何種緊迫感和團隊心態來處理。我們正對所有發現的問題做出及時應對。”
“在開發過程中不斷挖掘更多動力潛能的同時,配套的耐久性測試也在同步進行。所以本質上就是動力提升、耐久測試,再動力提升、再耐久測試的循環。”所有F1動力單元制造商都在以類似的方式突破極限,盡管要準確掌握競爭對手的研發進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福特CEO吉姆·法利
“你根本無法知道對手們的進度!”拉什布魯克坦言,“除非在相同的測功機、相同條件下進行測試,否則根本無從比較。雖然,業內總有些關于誰領先、誰落后的傳聞,但說實話沒人真正清楚實際情況。”
圍場傳言梅賽德斯方面信心十足——當“三叉星”對2026年動力單元規則修改提出異議時,霍納立即確認了這一猜測。當被問及福特方面是否認同這種判斷時,這位福特性能全球總監回應道:“確實!克里斯蒂安和我在幾乎所有事情上都看法一致。”
既然準確掌握對手的動態近乎不可能,那么問題來了:紅牛與福特憑什么自信其至少能在2026賽季保持競爭力?
紅牛賽車
拉什布魯克表示:“當你研讀并理解(技術)規則后,就能基于專業判斷,在這些規則框架內找到可行的技術路徑。我們可能認定某種方案可行并付諸實施,但這不意味著梅賽德斯或法拉利等不會探索其他可能。他們的目標定位可能高于或低于我們。所有團隊都可宣稱自己走在正軌上,但各自的研發方向可能截然不同。”正是這點讓2026賽季充滿未知——即便是直接參與研發的團隊成員也難以預測。
雖然各車隊可實現內部既定目標,但最終競爭力完全取決于競爭對手們設定的標準。這個關鍵問題,恐怕要等到2026賽季的賽車真正駛上賽道時才能公之于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