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再一次引發國際輿論嘩然,他不僅重提“控制格陵蘭島”的想法,還首次明確表示“不會排除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達成目的”。這不是玩笑,更不是外交失言,而是華盛頓對全球戰略資源赤裸野心的最新一擊。
據“政治新聞網”歐洲版5月12日報道,北約前秘書長、丹麥前首相拉斯穆森罕見發聲,公開批評特朗普的相關言論,稱自己“深感擔憂”。他明確指出:“丹麥是美國最親密、最可靠的盟友之一”,并重申格陵蘭島是丹麥的一部分,間接回擊了特朗普試圖“摘桃子”的霸權姿態。
這一警告背后,透露出的不僅是盟友之間的裂痕,更是美國全球戰略掠奪行為的系統性升級。從2019年特朗普首次提出“買下格陵蘭島”的荒唐想法,到如今以“經濟或軍事方式”取得控制權的半公開威脅,這一系列動作暴露了美國政權面對全球資源版圖時從未真正收斂的貪婪。
別以為這是“特朗普個人風格”。美國國務院、五角大樓、CIA近年來對格陵蘭的關注呈現出制度化、長期化、技術化的趨勢。據英國《天空新聞》5月9日報道,美國情報系統已在大力加強對格陵蘭島的情報搜集與監控。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正考慮在島上重建多個冷戰時期廢棄的監聽站與雷達系統,并通過第三方“科研項目”在格陵蘭部署雙用途基礎設施。
一邊喊“合作”,一邊部署監控;一邊叫囂“自由世界”,一邊研究“控制對方主權”。這不是特朗普的問題,而是美國霸權邏輯的制度化延伸。格陵蘭島之所以引發白宮如此興趣,原因再清楚不過:戰略地位+資源寶庫。
地緣上看,格陵蘭是連接北美與歐洲的樞紐點,同時控制著北極航道的核心節點。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航線日漸可通,誰掌握格陵蘭,誰就擁有進入北冰洋、控制歐亞通道的咽喉。而在戰略資源層面,格陵蘭被認為蘊藏著大量稀土、鈾礦、鈦礦等關鍵礦產,是全球能源與軍事產業鏈的潛力“后花園”。
這正是美國急于“插旗”的真實原因。對華稀土供應鏈競爭日益激烈之際,美國不愿將希望寄托于亞洲,也不甘心被中國“卡脖子”。格陵蘭成為了它“北極資源多元化布局”的首選突破口。只是,白宮不會說自己在“搶資源”,而是換上一套外交辭令,“戰略合作”“自由通航”“安全共享”。
但這套話術,對丹麥政府和格陵蘭自治政府已經失效。丹麥政府多次表態:“格陵蘭島不是商品,不出售,也不轉讓?!倍窳晏m自治政府總理尼爾森更直接回應稱,美方正在做的,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主權侵犯”。
諷刺的是,美國一方面高調宣稱“反對他國侵犯主權”,一方面卻肆意干預盟友事務,連一個屬于北歐王國的自治島嶼都敢公開提出“強奪”。這不是雙標,這是赤裸裸的全球掠奪意志。荒唐的是,美國將這套霸權操作包裝成“安全合作提議”,妄圖用合作外衣遮蔽其地緣擴張的本質。
特朗普政府此次重提格陵蘭議題,表面上是出于經濟與軍事雙重考量,實則還夾雜著內政驅動,利用“地緣擴張主義”煽動國內民族主義與強硬外交支持,為即將到來的選舉積累輿論勢能。在通脹壓力、高失業率、財政赤字夾擊下,特朗普需要一個“看起來很強”的國際議題來轉移視線。而格陵蘭這個遙遠、陌生、充滿戰略幻想的小島,就被再度拉出來,充當了美式民族主義宣傳的犧牲品。
美式掠奪從未停止,只是不斷升級換代、改頭換面。當初是“買”,如今是“控”;當初是假裝談判,如今是威脅干預。而背后不變的,是華盛頓對他國主權與資源的天然蔑視,以及對國際規則的工具化利用。
美國口中的“規則”,只在別國頭上執行;而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立刻翻臉,單邊主義、軍事訛詐、經濟霸凌悉數登場。格陵蘭不過是又一個受害者,和過去的中東、拉美、非洲、甚至歐洲本身并無二致。
這一次,特朗普叫囂要“控制格陵蘭”;下一次,會是誰?當“盟友”也不再安全,當主權在美方眼中可以談判、可以買賣、甚至可以用武力獲取,世界才真正看清了:這個“世界警察”,從未有任何道德底線。所謂“自由世界的燈塔”,實則是一座用軍火和美元堆砌起來的掠奪機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