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唐代孟郊的《游子吟》道盡母愛的細膩與深沉。昨天的母親節,大家有給媽媽們獻上祝福嗎?
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的中生代。身為中生代時期的地球霸主的小恐龍也有自己的媽媽。恐龍媽媽養育兒女的手段更是千奇百怪。
蜥腳類恐龍
育兒要順其自然
20世紀90年代,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了綿延15公里的恐龍巢穴化石。
根據恐龍蛋里面的胚胎,科學家可以判斷出這些恐龍蛋的媽媽是長脖子長尾巴的蜥腳類恐龍。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巢穴和恐龍蛋周邊并沒有成年恐龍留下的遺跡,難道說這些小恐龍還在蛋中就被遺棄了?
蜥腳類恐龍蛋化石,在其旁邊并未發現成年恐龍遺跡。來源 | 維基百科
實際上,對于那些動輒十幾噸甚至幾十噸的巨型蜥腳形類恐龍來說,龐大的身軀已經讓它們行動不便。它們幾乎所有的精力都用來尋找食物以維持這具龐大身體的運轉。
所以它們根本沒有多余的力氣去養育小恐龍。所以它們會采用“廣種薄收”的繁殖策略——成年恐龍一次性將大量的恐龍蛋生在一起,隨后便揚長而去。
小恐龍從破殼開始就必須自力更生。再之后的幾十年里它們會迅速生長。直到自己強大到不再懼怕大多數敵人。
在這期間無數幼龍淪為掠食者的口中食。能夠長大成龍的個體只是鳳毛麟角。
蜥腳類恐龍的蛋和胚胎被重建。圖片來源:Rasmus Sigvaldi
成年蜥腳類恐龍光大腿就大概有一人高,而幼年蜥腳類恐龍才能看到人類膝蓋的高度。圖片來源:Raul Martin& Kristina Curry Rogers
蝎獵龍正在攻擊阿根廷龍幼崽,因為沒有母親保護,大部分年幼的蜥腳類都無法活到成年。圖源:紀錄片《恐龍星球》
不過,蜥腳類恐龍不是一開始就做“壞媽媽”的。2023年,科學家報道了一種新的發現于貴州省的早期蜥腳型類恐龍——守護黔龍。
發現它的化石點既有恐龍窩和恐龍蛋,也有成年恐龍的骨骼,科學家認為守護黔龍,甚至是以它為代表的早期蜥腳型類恐龍可能都具有照顧后代的行為。
倘若該觀點屬實,那么蜥腳類照顧后代的習性也許是在后期隨著體型增大而慢慢丟失的。正所謂欲成巨獸,需經考驗。
“守護黔龍”生態復原圖。圖源:中國科學院
鳥臀目恐龍
不是你想的好媽媽和低智商
提到鳥臀目恐龍的育兒,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慈母龍,這種8米長的鴨嘴龍類恐龍因為人類在它身上首次發現了恐龍育兒的證據而為人熟知。
在很多以慈母龍為主角的故事和動畫片里,慈母龍會無微不至地照顧寶寶,甚至會收養其他種類的小恐龍當“義子”。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國家自然博物館中慈母龍照顧幼崽的模型
科學家研究過慈母龍的窩巢,慈母龍一次可以生30-40顆恐龍蛋。這么大的生育量表明慈母龍媽媽注定無法對孩子們面面俱到。
有科學家推測,有9成的慈母龍活不到1歲。因此這個“好媽媽”可以說是有些名不副實的。
慈母龍窩的復原圖,圖片來自論文:Horner J. R., Makela R. 1979. Nest of juveniles provides evid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among dinosaurs. Nature 282: 296–298.
慈母龍的生長速率與不同年齡的死亡率,圖片來自網絡
原始的角龍類——鸚鵡嘴龍則為我們揭開了角龍類恐龍育兒的秘密,在大連自然博物館中保存著一件令人震撼的鸚鵡嘴龍化石,它保存了34只年幼的鸚鵡嘴龍和一只沒有完全成年的鸚鵡嘴龍。
科學家推測,這只大鸚鵡嘴龍就像幼兒園里沒有結婚的大姐姐照顧小朋友那樣看護眾多的小恐龍。
這個發現不僅表明鸚鵡嘴龍有照顧幼崽的能力,它們可能也擁有一定的社會行為。鸚鵡嘴龍媽媽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群體的“幼兒園”里,由一位成員統一照顧。
大連自然博物館中的“鸚鵡嘴龍幼兒園”化石,圖源:作者拍攝
照顧幼崽的鸚鵡嘴龍,圖源:Max's Blogo-Saurus
著名的劍龍一族雖然長期被認為是智力較低的植食性恐龍,但是一些證據表明,劍龍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笨,它們也是擁有親情的。
2021年,我國新疆地區發現了一枚很小的劍龍類恐龍的腳印。它位于成年劍龍足跡的不遠處。這表明小劍龍會和它們的媽媽一起行動,而劍龍媽媽也會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保護。
幼年劍龍類留下的三角足跡
跟著成年劍龍一起活動的小劍龍,圖源:化石網
獸腳類恐龍
言傳身教不能忘
誕生了各路恐龍暴君的獸腳類恐龍其實是恐龍家族中最愛孩子的一群龍,關于它們的故事要從一樁冤案說起。
1923年科學家在蒙古戈壁發現了一只趴在一窩蛋上的獸腳類恐龍化石,它身邊有一只原角龍。
當時的科學家認為,這只獸腳類恐龍正在偷吃原角龍的蛋。因此就給它取了“竊蛋龍”這個不光彩的名字。
但是1990年,科學家在中國內蒙古發現了一只趴在同樣蛋窩上的竊蛋龍。而恐龍蛋里面蜷縮著的是一只竊蛋龍寶寶。這下可鬧了烏龍,竊蛋龍在孵化自己的蛋,它并沒有偷蛋!!
1923年發現的正在“偷蛋”的竊蛋龍標本
含有竊蛋龍類胚胎骨骼的恐龍蛋(IGM 100/971)(Norell et al. 1994)
在這之后,科學家發現了不少趴在恐龍蛋上的竊蛋龍類化石,他們發現,竊蛋龍是利用身體的熱量來孵化恐龍蛋的。
竊蛋龍先把蛋圍繞自己排成一圈,然后蹲在中間空出的地方,張開前肢跨在窩的兩側,避免恐龍蛋受到擠壓而破損。為了保護恐龍蛋,竊蛋龍可謂下足了功夫。
竊蛋龍類蛋窩、胚胎、成體骨架三位一體保存標本及復原圖(Bi et al., 2021)
竊蛋龍盡管費盡心思,擋住了大多數覬覦恐龍蛋的捕食者,卻防不住天災。目前出土的很多竊蛋龍化石,大都呈防御姿勢趴在恐龍蛋上。
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們可能是被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或者沙塵暴掩埋的。但是在這樣的生死關頭,它們依然不愿意放棄尚未孵化完成的恐龍蛋。冷冰冰的化石詮釋了穿越千萬年的母愛。
很多竊蛋龍類在孵蛋的時候遭遇沙塵暴,但是即便如此,它們也不愿意拋下恐龍蛋。圖源:紀錄片《恐龍星球》
對于獸腳類恐龍而言,孵化小恐龍只是第一步。當小恐龍逐漸長大就需要學知識了。2012年,我國遼寧命名了一種體型龐大的披羽恐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華麗羽王龍。
最初被報道的三只羽王龍化石發現地相距不遠。其中包含一只1噸半重的成年龍和兩只500千克的青年龍。這只成年羽王龍很可能就是兩只小家伙的家長。
如果情況屬實,那么羽王龍媽媽會帶著它未成年的兒女狩獵。這樣的團隊狩獵不僅可以增強捕獵效率,恐龍媽媽也可以在捕獵過程中將經驗傳遞給下一代。
成年羽王龍(藍)與亞成年羽王龍(紅黃)的體型對比,圖源:維基百科
成群狩獵東北巨龍的羽王龍,圖源:維基百科
成年馬普龍和幼年馬普龍的骨骼裝架,科學家曾經發現過7只被埋藏在一起的馬普龍。其中就包含只有兩三米長的幼龍。這不只表明馬普龍會群體狩獵。也表明馬普龍擁有照顧幼崽的習性。
參考資料:
Roger S. Seymour et al, Growth rate affects blood flow rate to the tibia of the dinosaur Maiasaura, Paleobiology (2023). DOI: 10.1017/pab.2023.24
Horner J. R., Makela R. 1979. Nest of juveniles provides evid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among dinosaurs. Nature 282: 296–298.
Bi S., Amiot R., Peyre de Fabrègues C. et al.. 2021. An oviraptorid preserved atop an embryo-bearing egg clutch sheds light on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non-avialan theropod dinosaurs. Science Bulletin 66: 947–954
作者:千禧君
審核:劉穎 李培元
審核專家:李穎超 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科普與社會教育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