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頸龍的長脖子真的很靈活嗎?
蛇頸龍是最具標志性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家族,其以細長的脖子而著稱,而且今天的海洋中沒有與它相似的生物。
蛇頸龍的長脖子總是給人一種割裂的怪異感,這個長度的脖子難道不會成為軟肋,無論是被掠食者攻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都給人一種脆弱感。
在介紹蛇頸龍脖子的生物力學以及結構應用之前,還是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所有長脖子的蛇頸龍類都屬于蛇頸龍亞目(Plesiosauroidea),而其中脖子最長的基本都來自于薄板龍科(Elasmosauridae),其中的代表物種正是薄板龍,但是脖子比例最長的是艾伯塔泳龍(Albertonectes)。
圖注:艾伯塔泳龍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艾伯塔泳龍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在最初關于這群奇異海怪的描述和復原中,它們的脖子都被賦予了異乎尋常的靈活性,做出S形、G形等高難度姿態都不再話下。后來的研究基于頸椎骨的形態和連接方式否定了之前的復原,以至于許多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蛇頸龍類的脖子是非常僵硬的只能進行小范圍的轉動。
圖注:奈特早期復原的脖子異常靈活的薄板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對蛇頸龍長脖子異常靈活的猜測,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弄清楚蛇頸龍類的脖子靈活性到底如何,古生物學家扎米特(Zammit)于200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薄板龍(爬行綱:鰭龍目)頸部柔韌性及其對攝食策略的啟示》(Elasm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neck flex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feeding strategies)的論文。在論文中,研究人員以薄板龍科為研究對象,對頸椎骨以及肌腱進行了復原模擬,以獲得不同方向上最大的彎曲幅度。最后的結果顯示:蛇頸龍類的長脖子在向兩側擺動時的角度在94~176°之間,向上的角度在87~155°之間,而向下的角度在75~177°之間,是不是與僵硬無關呢?
圖注:薄板龍脖子彎曲角度推測,圖片來自網絡
即便脖子夠靈活,但是依然容易成為掠食者攻擊的首選部分,但是從目前的化石記錄來看,并未發現脖子遭到攻擊的痕跡。從統計學角度上看,蛇頸龍類肯定有辦法保護其看上去脆弱的脖子。
圖注:薄板龍會遭到如海王龍這種大型海洋掠食者的攻擊,圖片來自網絡
討論過靈活性和易受攻擊性之后,再來看看長脖子對于游泳的影響。
佩尼爾·V·特羅森(Pernille V. Troelsen)的團隊利用3D建模的方式復原了擁有不同長度脖子的三種蛇頸龍類,分別是:脖子最長的艾伯塔泳龍、脖子中等長度的海鰻龍(Muraenosaurus)以及脖子最短的梅爾拉龍(Meyerasaurus)。建模以及計算機模擬分析表明,當脖子伸直的時候,長度對于流體力學幾乎沒有影響,可彎曲時就完全不同了。脖子越長,在水中產生的阻力越大,這與面積有關。
圖注:脖子中等長度的海鰻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脖子很短的梅爾拉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脖子筆直的蛇頸龍類流體力學分析,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脖子彎曲時的流體力學分析,圖片來自網絡
長脖子的蛇頸龍類應對阻力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脖子加粗。Vincent在2007年描述了蛇頸龍類化石的時候,注意到化石周圍有深色區域,代表了軟組織,其中頸椎向外也有2~3厘米的軟組織存在,直徑上則比原有復原加粗4~6厘米,軟組織的存在是對脖子強度的提升。
基于以上的研究,我們知道蛇頸龍類的脖子還是很靈活的,而且在捕食過提供了優勢,這也是其脖子能夠越變越長的演化原因。所以像紀錄片《遠古巨獸大復活》中復原的蛇頸龍類(神河龍 Styxosaurus)的頸部就顯得過于僵硬,而《史前星球》中對于遠古龍(Tuarangisaurus)的復原就更符合研究。
圖注:伸直脖子游泳的遠古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史前星球》中的遠古龍展示了蛇頸龍類脖子的彎曲靈活,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1.Zammit M.; Daniels, C. B.; Kear, B. P. (2008). "Elasm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neck flex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feeding strategies" (PDF).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150 (2): 124–130. doi:10.1016/j.cbpa.2007.09.004. PMID 17933571.
2.Noè, L. F.; Taylor, M. A.; Gómez-Pérez, M. (2017).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long neck in plesiosaurs"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2 (1): 137–162. doi:10.4202/app.00334.2016.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29, 2017. Retrieved July 24, 2017.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及參考文獻,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