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俯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大壩。康帆攝
初夏時節,站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附近的觀景臺上遠眺,只見長渠如帶,丹江浩渺,大地錦繡,一渠南水自此出陶岔、飛渡槽,跋涉1432公里,潤澤北方大地。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多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標準,累計調水超71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14億人,為沿線26座大中城市200多個縣市區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
近年來,淅川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加大水源涵養、加強生態保護、發展生態產業,以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筑牢水質安全屏障,走出一條水源地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清源:當好南水“守護人”
“我們用近兩個月時間,開展丹江口庫區環境綜合整治‘雷霆’行動,排查各類問題307個,已完成整改302個,問題總體整改完成率達98%。”5月10日,淅川縣庫區綜合執法支隊政委趙紅偉介紹今年水質保護工作的成效。
據了解,在此次“雷霆”行動中,淅川縣累計清理庫岸垃圾1000余噸,對508個排污口逐一組織核查,全面收集梳理涉庫案件線索,已立案查處各類案件22起,取消不合規消落地承包合同52份,制訂《消落地保護管理辦法》《庫區“四亂”整治辦法》等規章制度。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雷霆”行動的開展,是淅川縣全面做好水質保護工作的縮影。
近年來,淅川縣全面徹底開展“守好一庫碧水”、丹江庫區“清四亂”等專項整治行動。在水庫建成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在庫區四周利用高分北斗系統,建立電子圍擋,24小時實時監控庫區動態。建立8000余人的清漂、護水、護林隊伍,常態化開展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建成污水處理廠14個、垃圾處理廠12個、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75個,全面推進污染防治。
如今,淅川5個國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丹江口水庫入選河南省“首批美麗河湖”。
護綠:共繪山水新圖景
行走在渠首大地,滿眼皆是淅川的綠色發展成效。很難想象,曾經淅川石漠化面積達到125萬畝,更有55萬畝是重度石漠化,影響水庫水質安全。
近年來,淅川縣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采取肩扛車拉、多級提灌、客土造林等辦法,全力治理石漠化。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20億元,在庫周荒山打造5000畝以上石漠化造林點12個,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森林覆蓋率由45.7%提升到61.7%,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丹江口水庫存在枯水期和豐水期,形成了落差12米、面積30萬畝的消落區。淅川縣通過水系連通、棲息地營造、生態緩沖帶建設及植被恢復等措施,累計完成濕地修復2萬余畝,高標準建成7000余畝的大石橋濕地生態修復示范區,丹江濕地從“單一綠”走向“多彩美”。
如今,淅川縣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從100多種增加到510多種,監測發現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達10種,生物多樣性保護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點金:闖出富民“振興路”
集紅色研學與農旅休閑于一體的九重鎮鄒莊移民村、集孔雀養殖與體驗娛樂于一體的上集鎮竹園移民村、精品民宿引爆丹江游的老城鎮官福山移民村……如今,淅川移民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翻了一番。
不僅僅在移民村,近年來,淅川縣持續貫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闖出了一條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一方面,把產業做成生態,讓群眾在生態和產業結合點上發展致富。發揮“好山好水好生態”優勢,精心培育軟籽石榴、杏李等既能涵養水源,又有生態效益的生態林果23萬余畝,發展金銀花、迷迭香等中藥材產業10萬余畝,打造“淅有山川”區域公共品牌,將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林果業年產值達6億元,帶動10余萬庫區群眾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把生態做成景觀,把群眾嵌入生態旅游產業鏈上增收致富。打造環丹江生態旅游圈,做好體育、民宿、美食等與文旅文創深度融合,不斷擦亮南水北調文旅品牌。建成4A級旅游景區3個、3A級景區4個,打造星級酒店8家、精品民宿16家、農家樂700余家。“渠首淅川·中原看海”特色品牌愈擦愈亮,到淅川的游客每年以20%的增速持續增長,庫區3萬群眾依靠旅游產業,戶均年增收1500元。(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康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