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馬英九帶著一群臺灣青年跑到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參觀,在看一張教官合影時突然問了一句:“哪一位是周恩來?”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由孫中山在廣州創辦,全名叫“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當時國共兩黨還在蜜月期,目的是培養革命軍人,準備北伐推翻北洋軍閥。
蔣介石當校長,廖仲愷是黨代表,周恩來管政治部,陣容豪華得很。軍校在長洲島上,條件簡陋,但出來的學生牛氣沖天,像曹淵、陳賡、徐向前這些,后來都成了大人物。
那時候國共合作,軍校里既有國民黨的人,也有共產主義者,大家目標一致:打倒軍閥,統一中國。1926年北伐開始,黃埔畢業生沖在前線,打得北洋軍閥節節敗退。
可惜好景不長,1927年國共翻臉,合作破裂,軍校也分裂了,國民黨這邊繼續辦,共產黨的人跑去搞自己的武裝斗爭。
后來抗戰爆發,軍校搬了幾次地方,1949年后國民黨敗退臺灣,軍校也跟著去了高雄鳳山。現在廣州的黃埔軍校舊址是個博物館,留著當年的課桌、槍炮,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24年,周恩來回國,當時才26歲,已經是共產主義運動的老手了。他從法國回來,帶著馬克思主義的火種,直接被派到黃埔軍校當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管宣傳、教育、組織,相當于給學生洗腦加動員,讓他們不光會打仗,還得有革命信念。他設了三個科:事務科管日常,宣傳科搞思想,組織科拉隊伍,整得有模有樣。
周恩來不光坐辦公室,還經常跟學生聊,了解他們的想法,因材施教。比如有個學生叫曹淵,家里條件不好,周恩來跟他談了幾次,鼓勵他堅持革命,后來曹淵在北伐里成了英雄。還有,他親自寫教材,編口號,像“打倒列強除軍閥”這種,朗朗上口,學生們喊得熱血沸騰。
1925年東征打陳炯明,周恩來還上了戰場。他在淡水戰役和棉湖戰役里指揮政治工作,配合軍事行動,硬是用少得可憐的兵力干翻了敵人。后來國共分裂,他跑去南昌搞起義,再后來當了新中國的總理,可黃埔那段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
周恩來在軍校的時間不長,1926年初就走了,忙著去別處搞革命。所以那張教官合影里沒他,不是什么稀奇事兒。
1950年,馬英九出生在香港,家里是湖南人,后來搬到臺灣。他念的是法律,臺灣大學畢業,又跑去美國拿了碩士和博士學位,腦子好使得很。
回臺灣后,他給蔣經國當過秘書,慢慢爬到國民黨高層,2008年當上臺灣地區領導人,連干了8年。
馬英九是國民黨的人,而黃埔軍校是國民黨起家的根基,他對這地方有感情不奇怪。他在位時推“兩岸三通”,簽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讓兩岸貿易、旅游熱火朝天。他的理念是“九二共識”,簡單說就是兩岸都認一個中國,但各有解釋,盡量別打架,多談生意。這跟他老東家蔣經國的想法一脈相承。
卸任后,馬英九搞了個基金會,繼續推兩岸交流。2023年他第一次以卸任身份訪大陸,去南京拜孫中山,2024年又來,這次帶了臺灣青年,就是想讓他們看看大陸的歷史和現狀。黃埔軍校是他行程的重頭戲,問“哪一位是周恩來”,明顯不是隨便問問。
2024年4月3日,馬英九帶著20多個臺灣大學生到了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當天,馬英九一行人先去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悼念,然后直奔黃埔軍校。
博物館里有各種展品,老照片、手稿、軍裝什么的,看得人眼花繚亂。到了教官合影那塊兒,馬英九停下來,問了那句“哪一位是周恩來”。講解員說周恩來沒在這張照片里,他點了點頭,沒多說什么。
馬英九后來還提到,周恩來是黃埔軍校的靈魂人物,他的政治教育影響深遠。很明顯,他不是不認識,而是故意提周恩來,想讓大家關注這段歷史。
當天參觀完,他還寫了留言,說“黃埔精神激勵兩岸青年共創未來”,態度很明確:用歷史拉近距離。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高光時刻,周恩來在這兒干得風生水起,國民黨那邊也出了不少人才。馬英九提周恩來,就是想讓臺灣青年知道,兩岸不是天生對立的,曾經一起打過天下。這種歷史共鳴,能軟化現在的緊張氣氛。
周恩來在大陸是傳奇人物,但在臺灣因為意識形態,評價兩極分化。馬英九問這話,等于是公開認可周恩來在黃埔軍校的地位,間接承認他跨越黨派的貢獻。這對臺灣年輕人來說,是個新視角,可能讓他們對大陸的歷史人物少點敵意。
馬英九一直主張兩岸多接觸、多理解。他帶青年來黃埔軍校,又提周恩來,就是在用歷史搭橋。問這個問題,能引起討論,甚至爭議,但不管怎么樣,都讓兩岸的人又一次聊起了共同的過去。
馬英九在任期時就喜歡拿歷史說事兒,比如常提孫中山。這次問周恩來,跟他一貫的風格差不多,用歷史人物和事件,給自己的兩岸政策背書。卸任了,他還是想在這塊兒發揮點余熱。
大陸媒體挺捧場,《人民日報》說這趟訪問是“文化尋根之旅”,有助于增進理解。黃埔軍校那句問話被解讀成對共同歷史的尊重,周恩來的名字又被提了一波,熱度不減。
臺灣內部意見分裂。國民黨這邊覺得馬英九干得漂亮,能緩和兩岸關系。民進黨不樂意了,說他跑去大陸“示好”,可能讓臺灣的立場變軟。
1976年,周恩來逝世時,馬英九還只是個年輕學生,兩人沒有任何直接的交集。但命運的線索卻在黃埔軍校悄然交織。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象征意義的軍校之一,黃埔不僅孕育了無數將領,也見證了國共兩黨的分合、戰爭與和平。
周恩來早年在黃埔擔任政治部主任,播下革命理想的種子;幾十年后,馬英九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重返黃埔,卻是在歷史塵埃中撿起那段幾近斷裂的記憶。
在兩岸關系日益緊繃的背景下,這一句看似隨意的提問,實際上是在向大陸傳遞一種“我理解你歷史”的姿態,也是在向島內釋放他對統一話題的一種溫和靠攏。他想借周恩來的光,讓兩岸沉寂許久的對話重新點燃火苗。
這一種老派文人的柔性策略:用歷史講情,用細節講道。馬英九借助黃埔的符號意義,試圖為兩岸僵局找一個歷史共鳴點。而這,恰恰是今天最稀缺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