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剛在日內瓦簽署貿易休戰協議,全球還沒來得及松口氣,特朗普就把槍口對準了歐洲!5 月 12 日中美宣布將關稅恢復到10%的基準關稅之后,不到24小時,特朗普突然火力全開,稱歐盟 “更令人不快”,威脅要對歐洲汽車、藥品開刀。這場跨大西洋盟友的 “背刺”,撕開了全球貿易秩序的裂痕。
一、美國為何急著 “收拾” 歐洲?
特朗普的突然轉向,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中美緩和后,他急需新的 “貿易勝利” 鞏固 2026 年大選基本盤。歐盟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2024 年順差 1982 億歐元),自然成了靶子。更關鍵的是,歐洲在軍事和能源上對美國的依賴,讓特朗普有恃無恐。
從軍事上看,歐洲多國仍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盡管歐盟近年推動 “戰略自主”,但法國陣風戰機在印巴戰場的表現暴露了歐洲軍事體系的短板 —— 缺乏數據鏈支撐的單機作戰,根本無法與美國的信息化戰爭能力抗衡。這種不對稱性,讓美國在談判桌上握有絕對話語權。
經濟上,歐洲的命門更明顯。汽車產業占歐盟對美出口 60%,德國車企每年向美國出口超 800 萬輛汽車,而美國對歐汽車出口幾乎為零。特朗普威脅加征 25% 汽車稅,直接戳中歐洲經濟命脈。更致命的是能源依賴:歐盟 45% 的液化天然氣進口來自美國,美國隨時可以用 “斷氣” 施壓。
二、美歐貿易戰:舊怨未消,新火又起
這場沖突早有伏筆。自 2025 年 3 月美國對歐盟鋼鋁加征 25% 關稅以來,雙方已陷入拉鋸戰。歐盟反制 260 億歐元美國商品(威士忌、摩托車等),但談判始終僵持。5 月初歐盟提出 “放松數字監管 + 共同遏制中國產能” 的讓步,卻被特朗普團隊斥為 “挑釁”。
特朗普這次直接打蛇七寸:一是指控歐盟通過 “殘忍手段” 壓低藥價,要求美國藥價與國際掛鉤,宣稱 “處方藥價格將暴跌 50%-90%”。這招既討好中低收入選民,又打擊了歐洲醫療體系;二是要求歐盟擴大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打破德國車企壟斷,試圖重塑能源和汽車霸權。
三、歐盟的困境:反擊無力,妥協不甘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歐盟陷入三重困境。
首先是經濟依賴:機械、汽車占歐盟對美出口 60%,反制恐引發德國車企在美工廠裁員潮。德國工商總會警告,若美國加征汽車稅,歐洲車企或裁員超 10 萬人。
其次是內部分裂。法德主張強硬反制,計劃對 950 億歐元美國商品加稅,但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因依賴美國安全保護而傾向妥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甚至推遲反制至 90 天后,暴露行動力不足。
更麻煩的是戰略迷茫。歐盟試圖 “聯華抗美”,借中歐投資協定修訂緩和電動汽車摩擦,但又擔憂淪為中美博弈的 “棋子”。這種搖擺態度,讓美國有機可乘。
四、全球沖擊:貿易戰的 “多米諾效應”
美歐互征關稅將推高汽車、鋼鐵成本,德國博世、美國通用已警告 “全球供應鏈或斷裂”。更嚴重的是多邊體系崩塌:WTO 爭端解決機制因美國阻撓法官任命已癱瘓五年,美歐 “一對一” 對抗加速貿易規則 “叢林化”,中小企業首當其沖。
對中國而言,機遇與風險并存。中美緩和后,中國可深化中歐合作(如新能源、數字經濟),但需警惕美歐 “合流” 遏制中國產能。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東南亞供應鏈替代率從 68% 回落至 53%,中國技術自主化壓力增大(芯片自給率僅 35%)。
特朗普對歐盟的 “背刺”,撕下了跨大西洋盟友關系的虛偽面紗。當美國高呼 “美國優先” 時,歐盟駐美大使的桌上正擺著中歐自貿區談判草案 —— 這頗具諷刺意味的場景,揭示了 21 世紀貿易秩序的深層矛盾。
可惜,美國曾是多邊貿易體系的設計者,如今卻成了破壞者。而歐盟若不能走出內部分裂,恐將在這場博弈中淪為 “輸家”。中國能否在這場亂局中成為新秩序的 “粘合劑”,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定力。畢竟,當全球貿易走向 “碎片化”,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