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瓶行宇宙」開始前,我們將陸續“劇透”六大議題模塊的召集思路,并介紹議題模塊下各個 CAMP 的 CAMPer 們。我們會在這里慢慢分享:
六大議題,各自為什么會出現在今年的「瓶行宇宙」?
邀請的行動者們為什么可以回應這一議題;不同的「CAMP」在回應的視角上又會有什么區別?
我們是如何認識這些行動者們的,我們眼里的 ta 們是什么樣的?有什么花絮小故事?
在現場,你和 ta 們可以如何鏈接、如何碰撞,并一起開始下一步行動?
在這個技術飛快更迭、權利意識持續興起、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那些曾被奉為“標準答案”的人生路徑,過往的認同開始與更為多元的價值沖突。
由此帶來的,是多個維度的反思。如果按人生階段來分,大概會包括且不限于:對于教育的全新思考、對于性別議題的再認知、對于職業慣性的打破、對于個人身心的重新關照、或者是對于老年生活的另一種想象.....
去年,我們提出過「向幸福出發」這一議題,試圖在情緒與關系的迷霧中尋找一個方向。今年的「人生新提案」則是對這一議題的再升級:光有“向往”不夠,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需要更多主動的新提案。
我們不再等候被哪一條“正確道路”指示,而是鼓勵每個人,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提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版本。它可以始于任何一個節點:身心、關系、教育、職業,甚至從重新學會“怎么休息”開始。
這個板塊下的一些內容乍一看你或許會想:誒,它好像也屬于「包容性社會」?沒錯了,當更多人開始探索更多元、更自在的自我,一個具有包容性、平等性的社會自然會更容易形成。而如果這個 Camp 被放在了「人生新提案」下,則意味著你所相遇的 Camper,更想和你討論,這些看似與 ta 人相關的選擇,為何會成為自己向往的新人生;對個人而言,又有什么樣的意義與價值。
歡迎你今年來到「瓶行宇宙」,一起創造對人生更真實、更自由的新提案。
今年,我們用六個蔬果瓜菜代表六大議題。破殼的雞蛋則對應著「人生新提案」,祝大家都能一起探個新頭!
《睡美人》中王子吻了昏睡的公主,是性騷擾嗎?
為什么男性都有母親,卻常常無法理解女性的困境?
為什么女廁排長隊要被嘲諷,月經用品被提出來就成了“矯情”?
看到這些問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覺得“太敏感”、“杠精又來了”?還是覺得,這是值得認真對待的議題?
這些都是「男性現代化」社群里,真的被拿出來認真討論的問題。
在這些年愈加熱烈的性別公共討論中,我們發現一個現實:女性的聲音愈加清晰、堅定、彼此呼應,但男性的身影卻時常模糊、遲疑、甚至抵抗。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注意到「男性現代化」這個顯得有些“異類”的存在——一個由男性發起、面向男性學習性別平等的社區。圍繞性別平等,這個社區時刻都在活躍討論、反思,行動:每周的讀書會、不定期的公開課、訓練營,還有每逢春節的“男性春節家務實踐營”……
讓我們決定邀請「男性現代化」加入「瓶行宇宙」的,是一份名為《男性現代化行為清單》的共享文檔。
表格由群內成員共同接龍填寫,列出自己正在或嘗試實踐的“現代化行為”:坐著尿尿、多做家務、減少煙酒、學習性同意、關注伴侶經期、參與育兒、使用去男性化代詞……
沒有大道理,只有一個個直面性別權力結構的微小改變。
這個社群的發起人斗斗說:“我們很多時候是在拖時代的后腿。現在男性還是更有話語權,如果我們不去理解女性、不去學習性別知識,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成了平等的阻力。”
這,就是我們將「男性現代化」列入「人生新提案」模塊的理由。
它不是一個成果,而是一種方向;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種開始。在人生的劇本里,男性也可以有別的寫法:不再困在權力的幻覺中,而是真正與他人共處、共擔、共建。這正是一個現代人應當面對的自我更新課題——它值得每一個人接住,也值得被認真提案。
家務勞動是性別主義在家庭里最日常、最具體的體現,主理人斗斗為大家準備了從家務勞動出發的工作坊,其中一場的名字尤其妙:《男性如何學習性別平等:從眼里有活開始》。
無論是何種性別的你,來參加!歡迎進入這個Camp,接受“現代化”的洗禮!
如果說「男性現代化」讓我們看見了男性如何開始學習理解與改變,那「有靈且美」則帶我們回到成長的源頭——女孩們如何開始相信自己值得被理解、值得被珍惜。
性別議題里,很多時候我們在談“平等”“權利”“發聲”,但在現實中,真正的變化往往始于一個極為私密的時刻——一個女孩在青春期第一次感到“我不再是個孩子”,卻又不知道怎么和這個身體相處。
她需要的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安全的空間、一次正面的回應、一個允許她探索“我是怎樣的人”的機會。
▲BD 麒麟在「有靈且美藝術營」做志愿者
「有靈且美」以“用身體學習”為核心理念,通過創造性藝術和多元化的成長儀式助力鄉鎮地區 10-18 歲的女孩身心健康成長,讓女孩們看見身體的智慧、理解情緒的變化,也在彼此身上找到“原來我并不孤單“的力量。
自 2013 年起,這個國內首個專注青春期女孩成長的教育公益機構,已經走入中國數十個縣鎮地區,陪伴超過一萬名 10-18 歲的女孩度過青春期成長階段。
「有靈且美」在現場帶來了一個「種子計劃」輕展覽。展覽內容為過往「藝術營」和「豆蔻之禮」活動中女孩的創作。你在展覽中將會看到女孩們創作的詩歌、在衛生巾上畫的畫作、描述內心不同情緒的情緒小怪獸卡片、女孩們提出的關于青春期的困惑、記錄女孩故事的女孩冊子等。
同時,你還可以加入到她們的「情緒小怪獸」冥想&繪畫工作坊。
在社會創新的大本營里,老年人有著怎樣的角色嗎?
上海新華社區是一個坐落在梧桐區里的老居民區,這是一個很有年代味道的老弄堂,大魚的「社區營造中心」也在這里。但漸漸有伙伴發現,在這個熱鬧的“社區營造”現場,似乎很少看見真正的長輩。
有著同樣疑問的朋友陸續聚集在一起,ta 們思考:
為什么長輩們在社區場景中是缺位的?
面對老去,其他人的故事和解法是啥樣?我老了的時候在做啥,會不會很有意思?
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和父母溝通交流?和父母的關系有沒有新的可能?
社區中社會層面最小的老去互助小組模式與關系網絡有沒有可能在持續的涌現的行動中被建立起來?
從長者訪談開始搜集行動靈感,到發起 4 次全齡友好的社區工作坊,這場草根行動吸引的朋友越來越多,逐漸孵化出一個居民自組織:「積極老去行動小組」。
Ta 們充分互相感知其他伙伴的期待和興趣點、關注組織進化,進而推動了這些社區行動持續涌現:老去播客節目、插花工作坊、老齡友好手機教學工作坊、居家場景中的難題與適老化改造、代際協作共創類工作坊、和100位長輩交換技能等。
也有不少長輩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成為社區行動者,以不同的角色加入到社區行動中,其中一些長輩成為了社區行動的發起人。小組成員們則支持長輩們發起行動,如城市行走(廣富林和蘇州河)、詩文創作。
這不是一場短期的熱血奉獻,行動小組的成員們在構筑新行動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在社區里的長期角色。
「積極老去行動小組」的成員說:越和長輩們做深度的訪談,越深入了解他們,就越會被他們真實鮮活的個體故事所吸引,也越來越確定長者群體在內心深處并沒有丟掉參與社會、文化、經濟活動和公共事務的意愿。
最近,社區里還有小伙伴緊跟時代,成立了「姜辣 AI 學堂」,在中老年 AI 課亂象叢生的時代,給到長者們需要的“AI助手”。
現場,ta 們會和大家分享「積極老去行動小組」的野生生長歷程。不過,不是只聊“做成了什么”,而是會非常坦誠地和你分享行動過程中也需要直面的人員流失、和長者合作存在卡殼點等問題。如果你也計劃發起一場自治實踐,不妨和 ta 們聊聊!
同時,ta 們還想邀請大家加入到一場「小赤佬大戰老克勒」社區跨代卡牌桌游測試與共創。這是一場來自新華社區真實人物的 TCG 卡牌互動體驗,卡牌上的角色源自生活在新華社區中經常能見到的老人。還有一場「跨代際問答交換」也不容錯過,現場來探索吧!
是不是只有城市的孩子才配談曠野人生、談改變世界?
是不是村里的孩子的打怪終局就只能是「鄉野/小鎮做題家」?
如果你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所猶豫,那一定要和「種太陽」的伙伴聊一聊。
「種太陽」是個“有點不太一樣”的鄉村創新教育公益團隊。自 2009 年起就扎根鄉村的 ta 們,基于全球不斷發展的教育理論與方法,持續研發適合中國鄉村的教育項目。
在種太陽的實踐中,“鄉村美育”是很重要的一環。或許你會質疑:如果連飯都吃不飽,談美育有意義嗎?
現實并不是這樣非黑即白的對立。對「種太陽」來說,美育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溫柔而有力的根本性教育。它讓孩子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依然保有一顆感知世界的心,在于連結、感知與尊重。
它意味著讓孩子與鄉土建立聯結:
美,不只是畫畫、唱歌,更藏在村里的節慶、在老人手中的布藝、在田間四季的流轉里。鄉村孩子通過美育,不是被灌輸外來的知識,而是重新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與文化。
它意味著滋養內心,培育人格:
當一個孩子能感知“美”,他就能更好地感知“自己”與“他人”。這種對世界細致的觀察與柔軟的情感,是抵御困頓現實的重要力量。
它也意味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守護意識:
美育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深層聯結,幫助孩子看見:原來世界是可以被呵護的,而我也有能力參與其中。
「種太陽」相信:好的教育永遠是關于人性的教育,并希望能一直走在創造好的教育以抵達「美好社會」的路上。
“教育永遠有新的可能。”
這是「種太陽」的確信,也是 ta 們想在現場和你玩在一起的起點。在經過了三版方案的迭代后,最終 ta 們決定在這里成為一個教育實驗場,和大家一起共創給孩子們的課程&活動方案。
你可以在這里大膽將「教育」作為你的田野!與 ta 們一起腦洞全開,在這里隨緣組建「你不是在種太陽,你本身就是太陽」教研室。Ta 希望在為了實踐而暢想的過程中,共同發現也共同反思「教育」的來路和歸途。同時,發現無數種新的、教學設計的可能!為創造值得期待的教育共同舉杯!
職校在過去一兩年開始受到更多關注。
隨著不少學者向我們分享那些關于“非(傳統認知下)精英”學生的樣本故事,慢慢有更多人意識到:原來學歷鏈條的標準答案并非一定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或是能繼續“往上讀”就更好;讀職業學校,很多時候并非只和個人努力相關,背后有著更復雜的因素和對選擇的思考。
但不可否認的是,基于當前社會已然存在的偏見,職校學生依舊會面臨這樣一些困惑:
“作為職校生,好像就處于鄙視鏈底端了,找工作不好找,與人交往都有種深深的自卑感。”
“我感覺自己對未來有著深深的恐懼,快畢業了,但我依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扔石頭」是在這個議題下的一個行動者。不過,它不是一所學校、或是一個公益機構,而是一個多功能茶咖飲品店兼公共空間。它開在職校附近,位于廣州白云區同和地鐵站附近的一個二層空間。
在不同的時間里,它可能是一個桌游室、閱讀自習室、放映室、手工鋪、聊天室、展覽空間、市集,也可能是一個可以安靜發呆、工作、休息的地方……
無論是職校學生,還是愿意支持職校學生成長的伙伴,都歡迎進入扔石頭。圍繞職校學生的成長探索,ta 們主動做了很多嘗試,如:職校生成長冬令營、職校生就業支持活動、職校生影像小組等等。
和 ta 們一起來到「瓶行宇宙」的還有好朋友「野戲Yia DuaHi」,這是一個由職校學生與畢業生主動發起的戲劇團體。
野,即野生、民間、業余的姿態;戲,在英文里意為“play”,即游戲、玩耍!「野戲Yia DuaHi」的伙伴們說,ta 們希望由職校生呈現自己的聲音和行動,共同探索劇場和普通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希望面向草根公益組織&青年空間開展工作坊,借由“職校生”看見社會中不單一的“人的處境”。
一個職校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什么?職校生的生活是怎樣的?TA們如何探索自己的未來?「扔石頭」的小伙伴俊杰、子津會通過游戲+劇場的方式,和參與者一同去經歷職校生的生活,并討論這一代青年的困境與出路。
「野戲Yia DuaHi」的阿成則會帶來一場“生命的河流”劇場工作坊,和你一起解放身心,書寫生命故事。
開頭我們聊到,這一份「人生新提案」不一定要完美,那它是不是甚至可以——搞砸!
Impact Hub Shanghai 成立于 2017 年,是 Impact Hub 全球網絡的本地組織,通過創新咨詢、創業支持、影響力傳播、影響力投資、生態研究等方式,引領中國及全球可持續創新生態的構建。
在我們的“攛掇”下,這次 Impact Hub Shanghai 選了個這個刁鉆的角度加入到「瓶行宇宙」現場——和大家大膽暢聊“失敗”。BottleDream 曾在過去的文章中報道過「」這一形式,ta 們也是國內第一個正式引進它的組織 。
市面上成功學的雞湯多到反胃,誰沒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失敗?但社會氛圍似乎從來不鼓勵袒露自己的不完美。
而 Impact Hub Shanghai 在深度支持可持續發展領域創業者的過程中得出結論——搞砸是默認選項。因為創新意味著探索未知,也就意味著高概率的失敗、延遲、混亂和誤判。而真正危險的,其實是我們不敢公開講搞砸,不敢承認“這事不行”,不敢說“我累了、我迷路了、我撐不住了”。
來吧!在想要創造美好改變的這條路上,注定得經歷大大小小的起起落落;聊失敗也不用搞得苦大仇深,來用輕松好玩的方式共同創造一場學校沒教過的“自我失敗教育”。在這里,我們不成功學、不強求意義,我們就聊聊——你怎么搞砸的、你怎么撐下來的,還有,為什么這些搞砸值得被看見。
這里分“日場”和“夜場”。
白天,你可以寫下你還沒走出來的搞砸瞬間,貼上墻;或是聽每兩個小時掉落一場的分享嘉賓的“搞砸實錄”;還可以在分享結束后一起大喊:我搞砸啦!Yes I fucked up!
而到了晚上,則會在「晚風小聚」上發起「搞砸之夜」:通過可持續領域創業者&創變者的分享引出大家對于失敗的定義和反思,這也是對白天 Camp 互動的一種延伸——“如果你今天可以為這段經歷改一個名字,不叫失敗,你會叫什么?”
中國人習慣把日常生活形象地歸納為「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在過去的三十年,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加深,房子一直是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那些在外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心頭的一塊病。我們給房子系上了太多的情感與牽絆:工作、戶口、結婚、生育、養老、教育……買房成了大家逃不過的考題,也成了考不過的難題。
Bruce 是一個關心住房保障議題的行動者。他和我們分享說:“住有所居是生活所需的基本保障,但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僅僅是一個系統性的政策問題。仔細想來,與居住聯系更緊密的其實是一種關于家的感覺,而不是物理上的房子。可當我們說起「住房保障」的時候,關注的焦點似乎總在「房」,而不是「住」。但房子并不等于居住。房子是一種可被擁有的資產,而居住則是一種權利,其重點不在于擁有(ownership),而在于使用(access)。
因此,居住的問題并不能簡單地化約為房屋建設,它需要考慮的是全維度的生活狀態。安居的問題也不僅是一個政策問題,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重新思考、重新規劃的日常。如果不知道如何安頓好自己,即使有了房產,也還是會在自己的房子里漂泊。”
有人說,中國房地產的上一個篇章已經基本終結了,以后大概不會是那種狂飆猛進的模式。但新的模式是什么,不能推翻重建的城市該怎么重獲活力,空間的不足與閑置為什么總是同時發生,關于 「living in city」還可以有哪些想象,我們還能做些什么讓自己住得更好?這些是 Bruce 向在現場和大家去探索和討論的問題。
在今年的「瓶行宇宙」現場,「議題社」將邀請你加入「好好住圓桌會」,與「同桌們」分享自己從小到大住過的各種地方和發生在這些地方的不同經驗。通過調動回憶、重述與各種感官體驗,我們將一同梳理個體生活與居住空間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借此生成關于家的新覺察。
Bruce 還會帶來一些他在工作與調研過程中搜集到的「空間卡片」,這些卡片或是捕捉到了人與空間互動的某個有趣時刻,或是呈現了城市里某個被人忽視的的空間褶皺,或是記錄著某個住房項目的案例介紹。你可以隨意瀏覽這些卡片,看看有沒有你想認識的地方,或是想象自己會怎樣在那樣的地方居住。
歡迎你在這重新激活關于居住的想象,梳理安頓自己的日常儀式,并與「同桌們」一起大談好好住的生活智慧。
在 10 年前剛開始推動社會創新時,我們眼里似乎只有社會與環境這些外部問題,我們鼓勵每一位年輕人去關注這些議題、去回應、去行動。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似乎忽略了每一位行動者個體的內在需求,忘了“身心可持續”才是所有議題得以解決的根本。
隨著社會情緒消極、生活節奏變快、工作壓力與挑戰變大,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成為當下重要的命題。但市面上有太多圍繞身心療愈的方法與建議,真假難辨,更重要的是,我們很難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與途徑,去練習與踐行。
Watson Institute 是國際著名的社會企業孵化器大學,就像是社會創新界里的“哈佛”、“劍橋”般的存在,在培養下一代社會企業家成長的多年路上,心理健康也成了它越來越重視的領域。今年它開放20個全額獎學金名額,專門資助聚焦心理健康領域的創變者。
在今年的瓶行宇宙,我們想關注每一位行動者的身心狀態,當我們激情澎湃想去改變世界時,別忘了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狀態。因此我們邀請了 Watson Institute 的導師、校友們來到「瓶行宇宙」打造這個「 Well-being 棲息地」,其中就包含這兩年來被很多人喜歡“身心腦”健康生活方式品牌 Today Well Spent,它的創始人也是 Watson 校友。
Ta 們將給大家帶來豐富的身心體驗,甚至會給不同的人“問診”,給你提供更適合自己的行動建議,讓你離開會場回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持續練習。
這是一個創變者的關懷所,也是給到每一位「瓶行宇宙」觀眾的身心充電站。
動一動,跟身體打招呼——電音八段錦
靜一靜,讓大腦歇口氣——加入由Vincent 帶領的靜心茶會
聊一聊,讓彼此更加靠近——故事盲盒
停一停,回到此刻——參與 Pearl 帶領的正念練習
玩一玩,讓身心腦復原——和陌生人對視、擁抱一棵樹、加入放下手機挑戰等
在過去一年,老朋友「大魚營造」開啟了一項新嘗試:在社區成立一個合作社。
在這個高度復雜、內卷、乏力的時代,經濟下行與自主消費意識同時發生;系統失靈與社會創新探索同時發生;個體孤島與社群涌現趨勢同時發生。大魚的何嘉說,“我們需要再次思考社區,以及在社區探索合作經濟的意義”。
于是,「來!合作社」成立了。Ta 們在探索的是這樣一條路徑:以平臺合作主義回應平臺壟斷內卷;以社區共享公共資產回應資源分配不均;以成本倒算和共建邏輯回應消費刺激與士紳化;以共治、共學、協作、互助回應生產、消費二元對立;以可持續運營帶來的日常積累回應短期項目制公益短板。
▲來!合作社會議
這一套實踐,ta 們自評目標還在路上。不過,在今年「瓶行宇宙」,ta 們并不是只想和我們分享這一套實踐。透過這一年的新探索,ta 們更確信,“在這個大系統加速失靈的世界,如何通過主動營造社區來創造我們共同向往的小系統”是每一個人的課題。
因此,今年「大魚營造」的關鍵詞是“社造思維”和“自主創生”。在現場,ta 們會通過分享對談、社造公園等形式,通過社造思維激發大家與社區的連結、召喚對社區的問題意識、連接社區、并與不同伙伴協作。
「大魚營造」在 Camp 里布置了閱讀區,第一次了解社區營造的朋友,歡迎來讀!大魚還和伙伴機構一起準備了原創工具包,讀完就可以直接上手干了!
上文提到的“合作經濟”新嘗試,不止大魚營造會在現場帶來「來!合作社」的階段實踐階段反思,還邀請了「貓盟」主理人巧巧從人豹共生的新價值鏈條角度分享與在地老鄉發起合作社的故事;社會學家、財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孫哲分享分享加速邁向去中心化的價值賬本,暢想未來社區與金融社會新可能;也期待作為一個“反應堆”,觸發與其他CAMP的靈感交換。
最后,你還可以加入到“社造X公園”這樣開放空間交流場域中,圍繞“如何自主創造我們向往的社區”開始流動、開始探討。
這個 Camp,是給去年“交作業”來啦!
去年「瓶行宇宙」,未來學家俱樂部的 Lynn 就在現場和大家分享了新一年關于未來幸福趨勢的研究計劃。她和小組成員們看到,許多人正面臨著屬于這個時代的幸福挑戰,也正處在幸福觀的巨大轉折點:
當下,整個中國社會正處在人口和社會結構的巨變之中,我們原本對未來的線性樂觀開始變得謹慎、甚至悲觀,因為明天未必會更好、甚至可能更差。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醒并重新反思何為真正的幸福,如何脫離傳統的游戲,突破當下的困境,去探索幸福的新活法和新實踐。不僅如此,未來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迅猛突破,氣候環境危機的進一步加劇,以及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養老壓力等,將繼續沖擊我們的生活。
在這一背景下,一場關于“未來幸福”的研究就此開始。過去一年,研究小組融合未來學、人類學、符號學等不同方法,基于宏觀環境、未來趨勢、個體訪談推進了研究結論的生成。BottleDream 還和未來學家俱樂部一起發起了五場未來幸福趨勢專題探討,主題包括幸福與工作、與居住、與自然、與科技、與養老。
目前,報告已經順利產出,小組成員們也在這場研究中獲得了對于自己的滋養。今年,Lynn 會和研究小組成員 Candy 一起來到現場。
訪談過程中一位未來學前輩曾分享到:“你們可別活在二手未來里,你們要創造一手的未來”。Lynn說,“我覺得幸福也是。那些被外部的、被他人所期待、所塑造的這些幸福,那就是二手幸福。當然你可以活在二手幸福里,如果你感到幸福,但終究有一天你發現你需要從頭開始去創造你真正想要的幸福是什么。”
在我們看來,這也是對「人生新提案」這一議題很好的回應。
首先不可錯過的當然是最新出爐報告分享!
不過相比被動的輸入,在這樣一場極具“主動性”的「提案」主題模塊下,Lynn 和 Candy更想邀請你加入到她們新設計的“幸福工作坊”里,以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去感知趨勢、交換洞見、并共同創造一個幸福互動裝置。她們還策劃了“幸福即興劇場”,邀請你以一人一故事的方式演繹真實的幸福腳本。此外,你還可以在「夢想與顛覆」未來學卡牌的支持下,在一場桌游里大膽想象超越當下的未來幸福可能性。
戰略合作
瓶行宇宙社會創新節是一個關心公共議題、有善意又有創造力的青年人和組織的聚會。
在這里,我們關注社會創新、可持續發展與商業向善。自 2016 年開始舉辦,今年為第五屆,并和「小紅村大會」聯合舉辦。
? 活動地點 ?
浙江安吉余村
活動時間
2025.06.07-06.08
(周六&周日)
兩天一夜完整體驗
加入社群,了解最新資訊
活動詳情
已劇透模塊
(??點擊跳轉)
BottleDream 是一個推動年輕人關注社會與環境議題的文化品牌,是一家共益企業(B CORP)。
我們擅長聯結不同文化圈層的品牌、合作伙伴與年輕受眾,通過多媒介、跨圈層的內容生產和文化表達,激發年輕人的公共意識和公共行動,以此共建一個更可持續更包容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