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近期通報的三大形式主義案例,暴露了基層治理中“面子比里子重要”“數據比實效好看”的頑疾。這些現象在環衛行業同樣暗流涌動,智能設備成擺設、重復采購造數據、驗收材料玩虛招等等,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那些披著“智慧環衛”外衣的形式主義,看看如何讓城市美容回歸務實本質。
案例1:河北三河市城市管理形式主義問題:地方政府未經科學論證強制推行廣告牌匾顏色限制政策,以"百日攻堅"形式加碼整治,搞"一刀切"變更1800余塊商戶牌匾,加重基層負擔并損害群眾利益,市委主要負責人被問責免職。
案例2:內蒙古住建廳政務服務面子工程:斥巨資建設48塊數字屏幕(單塊最高耗資227萬元)和6個閑置政務系統(浪費1200萬元),設備長期關閉或停用,并將運維費用轉嫁合作銀行導致后續運營癱瘓。
案例3:山東多地項目開工簽約弄虛作假:存在重復開工(單個項目開工3次)、虛報投資額(90億項目僅投500萬)、手續不全即開工、簽約落地率低等問題,開工儀式單場耗資超20萬元,基層反映形式主義突出。
中紀委通報的三大典型案例,環衛人是不是越看越眼熟呢?
河北三河“招牌變色記”,強制更換1800塊商戶招牌顏色的操作,像極了某些地方突擊搞“智慧環衛示范區”的套路呢?
花300萬引進無人清掃車,結果因道路狹窄常年閑置
要求所有垃圾桶安裝定位芯片,后臺數據卻從未分析應用
突擊采購智能設備應付考核,驗收后直接鎖進倉庫
內蒙古千萬屏幕變“黑屏”,政務服務大廳的48塊天價屏幕,在環衛行業的“孿生兄弟”還真不少!
斥資百萬建設的環衛智慧大屏,日常只顯示“歡迎領導視察”
重復開發的垃圾分類APP,居民注冊率不足5%
智能公廁管理系統成擺設,保潔員仍在用鋼筆記錄消殺情況
山東開工簽約的“數字魔術”,虛報投資額、重復開工的亂象,在環衛基建中同樣存在!
同一座垃圾轉運站三年三次“升級改造”
宣稱投資千萬的廚余垃圾處理廠,實際僅更換了標牌
環衛車輛采購清單注水,10臺車拆分成30次采購記錄
環衛行業項目運營越做越累,披著“隱身衣”的形式主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四種情況顯得尤為突出。
智能設備的“櫥窗效應”,花架子遠大于實用性,采購前不做需求調研,設備參數盲目攀比,結果GPS環衛手環變成“電子鐐銬”,環衛工為保電量達標不敢走陰涼處。
數據臺賬的“美顏濾鏡”,垃圾桶清運記錄靠手動補填,垃圾分類準確率靠擺拍湊數,河道保潔記錄直接復制粘貼,基層用PS對抗KPI的現象愈演愈烈。
突擊迎檢的“變臉術”,領導視察路線提前三天大掃除,智慧公廁永遠只開放樣板間,垃圾分類亭夜間鎖門防“誤投”,這些應付檢查的臨時舉措已成行業潛規則。
重復建設的“永動機”,同一路段三年換五次分類垃圾桶款式,剛鋪透水磚又改花崗巖,智能掃地機與人工保潔雙重覆蓋,資源浪費的閉環悄然形成。
環衛人,來說說你的項目是不是正經歷著這樣的事情呢?
城市管理不是T臺走秀,環衛工作更容不得半點虛招。當某天我們的智慧環衛系統不再需要專人維護迎檢數據,當保潔員的手環記錄能真實反映工作強度,當市民隨手拍下的街景就是最好的考核答卷,這才是城市治理真正的“面子”。
環衛人,讓我們共同期待決策“接地氣”、考核“見真章”、監督“長牙齒”、創新“可持續”的一天到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