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湖北宜昌,夷陵區植保無人機技術人員在鴉鵲嶺鎮鳳凰觀村對水稻病蟲防控進行飛防作業。視覺中國 資料圖
在傳統認知中,農業減產往往與干旱、洪澇等氣候災害直接掛鉤。但是,在一些看似沒有明顯氣象災害的年份里,農作物的產量依然可能下降。這種本地氣象要素難以解釋的減產,一直是困擾學術界的難題。
北京大學聯合德國萊布尼茲協會下的農業景觀研究中心等中外科研機構近日在《自然·食品》期刊上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厄爾尼諾影響下,東南亞的遷飛性害蟲將大量繁殖,并跨境遷移至中國,導致我國南方地區的水稻病蟲害加劇,對我國的水稻產量產生了潛在影響。這意味著,大尺度的氣候波動通過跨境聯動機制影響我國的糧食產量,他國的氣候變化,最終有可能引起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強的年際變化信號,其引發的太平洋海溫異常會通過大氣環流擾動全球氣候。過去的研究多聚焦于ENSO導致的極端天氣對農業的直接影響,而這項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其間接影響鏈條——通過改變害蟲遷移路徑威脅糧食安全。
論文第一作者、德國萊布尼茨農業景觀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王琛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我們的研究發現,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不僅限于 ‘本地氣候-本地作物’的關系,還有區域聯動與跨境的過程,這可以理解為’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
研究團隊發現,厄爾尼諾事件期間,中南半島地區冬季通常更加溫暖濕潤,這提升了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越冬生存率和繁殖能力。與此同時,厄爾尼諾在次年春季引發的異常強勁的西南季風,又為這些蟲害遷移創造了“空中通道”,促使其大量遷飛至中國南方水稻主產區,給當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盡管近年來從東南亞遷飛而來的害蟲活動日益頻繁,但其短期內尚未造成中國南方水稻作物的大幅度減產。過去50年間,我國的病蟲害發生率持續增長,但是實際的作物損失率卻逐漸降低,在這背后得益于持續不斷的巨大病蟲害防治投入和制度化植物保護體系的支撐。
然而,這并不足以讓我們高枕無憂,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王旭輝表示,“這就好比多米諾骨牌,厄爾尼諾首先在東南亞按下蟲害暴發的啟動鍵,再通過大氣環流把災害傳導到我國。這種跨區域、多環節的致災機制表明單純加強國內防控可能事倍功半。”
中國南方的水稻種植以小農戶經營為主,對于個體農戶而言,其應對病蟲害的風險防御能力較低,難以實現有組織、有規模的防治投入。“過去這些年,我們國家做的很好,但不意味著在未來風險增加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同樣成效。隨著防治投入的增大,邊際效應可能會遞減。,”王旭輝補充道,“我們的研究正是對未來病蟲害風險可能增加的警示。”
全國農技中心報告顯示,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布設數萬個病蟲害監測點,每年投入超百億元用于植保工作,現已建立全球領先的病蟲害監測防控系統。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各國“自掃門前雪”式的病蟲害防治已經難以為繼,只有跨區域的國際合作才能應對新的變化。
王旭輝表示,當下病蟲害跨國治理存在結構性缺陷。“中國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多層級病蟲害監測網絡,然而在東南亞主要蟲源地卻沒有。如果不能在源頭遏制蟲害,只在中國這個遷徙目的地上進行控制的話,防治的成本將越來越高。”
研究團隊在論文的結論中強調,為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業病蟲害,絕不能只是“管好自己”,而必須建立跨區域、全鏈條的國際合作機制。
王琛智補充道,當下病蟲害跨國合作治理仍面臨著信息共享不足、蟲情預警不一致、治理資源不均衡的挑戰,“多數合作仍以短期項目或危機應對為主,缺乏制度化、常態化的長期協同治理框架。”
對于未來的跨國治理路徑,王旭輝認為,“當務之急是在蟲害來源地協助他們建立一個完善的監測系統,將植物保護的“中國經驗”傳遞出去,我相信這對保障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水稻種植區的糧食安全都將有很大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