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南亞夏季風的變化,影響著十多億人口的水資源供給,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南亞夏季風如何變化成為研究熱點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周天軍研究員團隊通過開展過去與未來的對比研究,預計未來增暖情景下南亞季風降水將整體增多,這也將導致強降水事件增多,進而可能加劇氣象衍生災害的發生風險。這一研究成果今天(1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地球歷史上有比現在更暖的時期,開展過去與未來的對比研究,有助于人類理解變暖背景下季風系統的演變。科研人員綜合了過去和未來共六個增暖情景,包括中上新世、末次間冰期、中全新世,以及未來(2071年—2100年)增暖的三個排放情景。研究發現,不同暖期南亞地區降水的變化,一方面源于大氣水汽含量的增加,即熱力作用;另一方面則受控于季風環流的變化,即動力作用。熱力作用有利于南亞季風降水整體增加,動力作用則有助于季風降水在南亞北部增加、南部減少。盡管變化幅度不同,但不同暖期的熱力、動力變化特征基本一致,兩種機制共同作用,最終導致南亞夏季風降水總體增加。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過去暖期增暖特征與南亞夏季風變化的關系,構建了基于物理機制的回歸模型。模型數據結果表明,盡管過去暖期與未來增暖情景受到不同的外強迫因子驅動,但其對南亞夏季風的未來變化依然具有重要指示價值。結合地質記錄,從古今對比的角度,研究預計未來增暖情景下南亞季風降水將整體增多,這也將導致強降水事件增多,進而可能加劇氣象衍生災害的發生風險。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任梅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