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在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經常或每天不想上學的不到5%;而在有輕度抑郁風險和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分別高達20.2%和45.4%。
近兩年,兒童青少年尤其是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業壓力問題疊加,引發社會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個別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小磕絆,更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中亟待破解的深層課題。解題之道在于:心理健康服務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心理問題受到社會關系的重要影響,社會關系會塑造人的行為。如果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來獲取能量,就需要通過積極的環境或積極的社交方式獲取能量,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提升自尊水平,緩解消極情緒帶來的精神壓力?。和諧的社交關系、良好的家庭氛圍如同“充電器”,能夠源源不斷幫助人們恢復“元氣”,使其內心更有力量、勇氣和自信,增強心理彈性,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對學生而言,在現實生活中,社交難題、學業壓力、與老師家長的關系不融洽等,都可能給他們造成心理創傷,導致其缺乏成就感、安全感和歸屬感,產生自責感、挫敗感和逆反心理,或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或向虛擬世界尋找情感陪伴。不只是學生,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快、壓力大,人們的心態越來越受到多重社會因素的影響。當人們在生活中缺乏親密關系的支持時,就可能患上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問題是全社會必須直面的公共議題,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綜合社會心理服務,在家庭、學校、職場、社區等社會場域里營造健康環境,給每個人打上“心理疫苗”,提高全社會的心理韌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作為“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隨著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服務已不再是單純的“治病”工作,而是社會治理中的身心協同發展課題。這些年,各地、各部門堅持和發展新時期“楓橋經驗”,將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工作、城鄉社區服務、志愿服務、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學工作、醫療衛生服務等融合推進。創新性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心理韌性培育融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個過程,社會治理效果才能越來越好。
提高社會心理韌性,讓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同頻共振,不僅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的必然要求,更是對每一個人最深沉的人文關懷。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劉也良(媒體人)
編輯: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ML0CZZE】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