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后,隨著一張名為“挾尸要價”的照片問世,獲得了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照片里這個白頭發大爺成了當時網絡上的頂流。網友把他的照片做成各種表情包,配上詼諧的文字,看上去很有意思。
殊不知,這張《挾尸要價》乍看平常,背后的故事實則黑暗至極,人性與道德在其中徹底敗壞崩塌。
有大學生見義勇為拯救落水兒童,自己卻不幸溺水身亡。有說法稱,附近的打撈公司接到活兒非但不著急出工,反而說出了“人死了才值錢”的荒唐話。
事情發生在2009年10月24日,當天有15名長江大學的大學生在湖北荊州長江寶塔江段野炊,過程中看到有兩名兒童落水,立馬伸出援手,與當時在場的幾名冬泳隊員合力救援。最終兩名兒童獲救,卻有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三名大學生罹難。
事發后,師生立馬聯系到當地的八凌打撈公司,負責人陳波接到電話后第一反應不是救人要緊,居然張口就提錢:白天打撈每人要收1.2萬元,晚上還得再加6000元。
打撈公司一方的態度很強硬,表示拿不到錢就不會出船。
師生想盡辦法才湊到3700塊錢和幾條煙,提出將這些財物當作押金,懇求對方先撈人。拿到這筆錢,陳波才勉強答應出船,然而當第一位遇難大學生的遺體被撈起后,他卻立馬變了副嘴臉,責罵打撈尸體的漁民“不守規矩”,沒有如數收到錢就讓尸體上岸。
此時長江大學校方已經介入,保證3.6萬元打撈款馬上到位,要求打撈公司先撈人。怎料第二具遺體被打撈到時,陳波竟變本加厲,命令不準把遺體送上岸;而撈尸員工竟當真乖乖照做,用繩子拴住遺體的一只手,將其吊在船的一側,跟岸上師生討價還價。
那位多年前火遍全網的白發老大爺名叫王守海,就是當時的撈尸人之一。根據現場目擊者說法,王守海態度強硬,聲稱他只聽老板的,錢沒到位不會把尸體往岸上拉。
至于為什么要把遺體吊在水中,而非先抬上船,船只的所有者圣德義聲稱他們是漁民,漁船是平時養家糊口的工具,自己還會在上面做飯、休息乃至 過夜,讓死人搭船太不吉利。
當照片《挾尸要價》被拍下時,拴著遺體手的繩子由另一名打撈者王文柱拉著,王守海要求圣德義慢慢劃船,自己則站在船頭與岸上群眾對峙。
漁船就在原地打轉,打撈公司滿嘴都是錢的做法激怒了群眾,大伙兒紛紛指責唾罵。眼見激起了民憤,負責人陳波這才松口,讓王守海等人靠岸。
隨后,打撈公司一方說啥也不再出船,直到學校會計送來現金后,陳波先結清了前兩具遺體的2.4萬元,這才讓王守海等人繼續下水,第三具遺體上岸后又收下1.2萬元并寫了張收據。
照片的拍攝者張軼是一名攝影記者,據他回憶,現場可謂是劍拔弩張,岸上大學生大多已哭成淚人,苦苦哀求打撈者先撈人。群眾也是群情激昂,大罵打撈公司不近人情。王守海等人則表情嚴肅,沒有絲毫退讓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張軼在得知狀況后騎了40分鐘自行車才抵達現場,且據他所說,自己并未急于拍照,而是在旁觀了一段時間,發現此事事態非常嚴重,性質太過惡劣,這才舉起相機。由此可見,這場對峙持續了很久。
此外,《挾尸要價》并非一張照片,而是有一組。被準許上岸后,幾名撈尸人依舊死死抓著繩子,好似生怕被群眾搶走。
2010年8月18日,這組照片以全票贏得了“金鏡頭”獎,繼而又奪得了眾多獎項,在整個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然而事件發酵后,王守海卻聲稱自己對所謂“挾尸要價”毫不知情,負責討價還價的是公司負責人陳波,自己當時只是在要求岸上群眾讓出個地方,以便方便船只停靠。
因此,當他從家人那兒得知公眾對他的批評后很是震驚,難過得整完合不上眼。
后來,這番狡辯說辭被戳破后,王守海干脆破罐子破摔,揚言“免費打撈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在從事一份工作,而非行善,自己也要吃喝,不給錢怎么能行?
且從官方調查報告來看,這一行的“利潤”高得可怕,打撈公司的吃相極為丑陋,在他們的收費標準中,即便沒有撈到遇難者也要收費6000元,可謂“旱澇保收”。難怪據說撈尸人能說出“人死了才值錢”這樣駭人聽聞的話。
顯然,直到后來王守海也沒弄明白,問題不在于是否收錢,而是把錢看得太重,對人尊嚴與道德的蔑視。
事實上,官方也曾對照片的真實性有所懷疑,擔心斷章取義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因此專門成立了小組進行調查。令人方面張軼公開了原始照片,證明自己沒有造假。
根據“10·24事件”調查情況的通報,“挾尸要價”確有其事,王守海是“討價還價”過程的重要參與者,并非他所謂的“受害者”。然而諷刺的是,替打撈公司老板背負了全社會的罵名,他個人在這次打撈中的收益只有530元,其中30元還是鉤子、繩子等工具的成本。
另外,“挾尸要價”這種事并非個例,據官方調查,全國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類似情況,甚至還要駭人聽聞。
2015年,曾有媒體刊文稱某地家屬因不能支付1.8萬元費用,導致遇難者遺體在水里泡了3天;2016年8月,山西臨汾某縣打撈隊開出10萬元的天價打撈費,當地干部稱為期3天的打撈成本就高達數萬元。
顯然,對于極個別人而言,巨大的利益已完全壓垮了人性,使得它形成了頑固的產業鏈。雖然這種事情對社會的破壞性極大,但當事者受到的懲罰往往十分有限。
事后,八凌打撈公司打撈隊負責人陳波因“敲詐勒索”被捕,但也僅拘留了15日。
身為一名攝影記者,這組照片顯然為張軼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卻也造成了不小的危險。他曾經收到過來自不止一名朋友的好心提醒:有個團伙正在暗中調查照片拍攝者的身份,聲稱要弄死他。他也明顯感受到狀況的異常,精神時刻處于緊繃狀態,經常整夜睡不著覺。
最終,張軼被迫放棄了自己蒸蒸日上事業,離開了荊州,去外地重新開始。或許恰是受此影響,張軼后來得了肝癌,于2013年5月22日在陜西渭南逝世,年僅28歲。
這場對峙中沒有贏家,但也有令人欣慰的一面:人們的道德并沒有因這些小插曲而被徹底破壞,人的善良與人性的光輝反而得到更大的彰顯。
互聯網的熱度很短暫,不久,王守海連同“挾尸要價”這件事便被大多數人淡忘,網友偶爾仍會發他照片制作的表情包取樂,卻可能不知道他是誰、做過什么事。
王守海依舊從事著打撈遇難者遺體的行當,但他的“生意”顯然非常不順利。據了解,事發不久,當地就成立了無償的打撈隊,每當有人遇難,他們第一時間就會伸出援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