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蔣介石手下有430萬大軍,美式武器琳瑯滿目,飛機、坦克、軍艦應有盡有。這支剛剛從抗戰中走出的軍隊,被盟軍稱為"亞洲最強陸軍"。
那時的蔣介石,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在重慶接受中外記者采訪時還信誓旦旦地說:"我們將以最快速度統一中國,絕不允許任何分裂勢力存在。"
誰能想到,短短四年后,這位趾高氣揚的"委員長"會帶著殘兵敗將,狼狽逃往臺灣?昔日的"亞洲最強陸軍",居然被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打得丟盔棄甲,落花流水。
那么問題來了:當蔣介石最終敗走臺灣時,他手里到底還剩下多少國軍?這個數字,說出來真讓人大跌眼鏡!
為什么430萬大軍會被打得丟盔棄甲?
抗戰結束后,蔣介石的國軍家底殷實得很。
美國佬給的裝備堆得跟小山似的:1500多架飛機、數萬輛軍車、數百艘軍艦,還有數不清的大炮和槍支彈藥。國防部長白崇禧見了外國記者就吹牛:"我們的裝備在亞洲可是數一數二的!"
這樣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咋就在幾年內被打得滿地找牙?
說到底,蔣介石根本不把老百姓當人看。
抗戰剛勝利,百姓盼著過安生日子,可國民黨軍隊卻爛透了,不少兵痞子"進城占民房,下鄉搶民糧"。
有個當過兵的老人回憶:"那時候連長、營長眼里只有錢,壓根不管士兵死活。"
軍餉層層克扣,前線士兵餓著肚子打仗,能不當逃兵嗎?
臺灣作家李敖一針見血地說:"蔣介石的兵不是打不了仗,是不想打仗。將軍們整天琢磨著撈錢,士兵們惦記著活命,誰還真心實意為蔣家賣命???"
再看看當時老百姓的苦日子。
1947年,上海一碗陽春面要30萬元,1948年漲到300萬,到1949年初竟然要7500萬!你說老百姓的日子還怎么過?國民黨把經濟搞崩了,軍心自然也就散了。
而蔣介石自己在打仗這事上也是糟糕透了。
他愛指手畫腳,前線將領定好的作戰計劃,他非要插一杠子,搞得亂七八糟。
淮海戰役中,杜聿明想突圍,他硬是下死命令"必須死守",結果整支部隊給打光了。
長春之戰,他又命令鄭洞國"死守到底",白白犧牲了幾萬士兵。最后連美國軍事顧問都看不下去了,說:"蔣先生懂政治,但打仗真不是他的強項。"
在用人方面,蔣介石也是一塌糊涂。
他眼里只有老鄉和自己的學生,有真本事的反倒不用。
他的鐵桿親信顧祝同,打仗次次敗,官兒照樣做得穩穩當當。真正有兩把刷子的李宗仁、白崇禧,卻因為不是他的嫡系,總是受到猜忌。
國民黨內部更是亂得像一鍋粥。
CC系、黃埔系、政學系、復興社,整天勾心斗角、互相使絆子。
打仗時,寧可看著友軍被消滅,也不愿伸把手。孫立人氣得直罵:"我們這是在同室操戈,自己打自己?。?
對這種情況,蔣介石不但不制止,還樂得看他們斗,好鞏固自己的地位,結果軍隊上下離心離德。
蔣介石還有個臭毛病——疑心病太重。
誰要是稍微跟共產黨走得近點,立馬就安上了一個"通共"的罪名。不少本來中立的知識分子、大學生被他這么一搞,反倒倒向了共產黨。茅盾就曾說:"我本想安安靜靜寫小說,可國民黨非把我們這些文人往共產黨懷里推。"
再瞧瞧共產黨的部隊,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他們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當成鐵律,跟老百姓親如一家。借老百姓一針一線都記著還,打土豪分田地真給窮人辦實事。當時老百姓中間流傳著一句話:"共產黨是咱自家人,國民黨是穿皮鞋的老爺。"所以共產黨打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
此外,蔣介石還犯了個天大的錯:只顧守大城市,撒手不管農村。這下可好,給了我黨在農村扎根的大好機會。毛主席抓住這個漏洞,搞"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共產黨的隊伍越打越大、越打越強。
三大戰役:一場徹底改變中國命運的軍事決戰
1948年下半年,解放軍連續發動三大戰役,就像三記重拳,徹底擊垮了國民黨軍隊。
遼沈戰役中,由林彪、羅榮桓帶領的東北野戰軍圍殲了東北國軍。戰役打了52天,殲敵47萬,東北四省全部解放。
戰役中,解放軍將士不怕犧牲,英勇作戰。塔山阻擊戰中,戰士們寧死不退,用血肉之軀筑起了銅墻鐵壁。
有個解放軍戰士在戰斗中腿部中彈,為了繼續戰斗,他硬是用刺刀挖出了彈片,包扎后又投入戰斗之中。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國民黨軍隊根本無法抗衡。
反觀國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
一位國軍師長后來感嘆:"打完這一仗,我才知道共產黨不是土八路了,是真正的正規軍!"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被俘后承認:"我們打不過共產黨,不是武器不如人,而是軍心、民心都不在我們這邊。"
淮海戰役更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配合60多萬老百姓組成的民工隊,創造了以少打多的戰爭奇跡。
民工支前場面蔚為壯觀。一眼望去,擔架隊、運輸隊、擔水隊、修路隊,綿延數十里。
這場戰役中,55萬國軍被殲滅。徐州、淮安、蚌埠等重鎮相繼解放。
而國民黨軍隊內部互相拆臺,將領只顧自保。杜聿明被圍后,急電南京求援,卻被蔣介石命令"死守"。一位士兵描述:"我們在前線拼命,后方長官已經在收拾細軟準備跑路了,這仗還怎么打?"
平津戰役后,北平、天津相繼解放,整個華北易主。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指揮得當,采取"合圍不急攻"的策略,最終促使傅作義率數十萬大軍起義。
在后續的戰斗中,國軍更是節節敗退,不少部隊干脆整建制起義投誠。武漢、廣州、成都......一座座大城市相繼陷落,蔣家王朝岌岌可危。
三大戰役總共殲滅國軍154萬人,這在中國戰爭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極為罕見。蔣介石賴以維持統治的主力部隊基本被消滅殆盡。
毛主席在西柏坡興奮地說:"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了勝利的門檻上!"
這三場大戰役的勝利,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它充分證明,代表人民利益的軍隊才是真正不可戰勝的力量。
解放軍戰士為人民而戰,視死如歸;國民黨軍隊為少數人利益而戰,畏敵如虎。
勝負,其實早已注定。
逃往臺灣:蔣介石手中還剩多少兵力?
1949年初,見大勢已去,蔣介石開始為逃往臺灣做準備。他下令:"黃金、外匯、文物,能帶的全帶走!"
據統計,當時蔣介石從大陸運走了價值8億美元的黃金和外匯,相當于今天的數千億人民幣。此外,大量珍貴文物也被運往臺灣。
至于軍隊,他的態度是:"精銳部隊優先撤退,其他的就地堅守,為撤退爭取時間。"
典型的棄卒保車??!
撤退過程更是一片混亂。為了湊人數,國民黨軍隊大肆抓壯丁,甚至出現"早上抓來當兵,下午就上船"的荒唐事。
有位親歷者回憶:"我們村被抓了十幾個小伙子,家人連哭都不敢。有錢的花錢托關系逃掉,沒錢的就只能去臺灣了。"
一些地方長官為了湊數,甚至把犯人也編入軍隊。南京監獄的犯人被臨時發了軍裝,編入撤退部隊中。這些人既無戰斗力,也無忠誠度,到了臺灣后不少人成了社會問題。
更荒唐的是,國民黨各派系為了爭奪撤退名額,你爭我奪,相互使絆子。
蔣系、CC系、黃埔系,爭相把自己人塞上船。結果很多船只裝的都是某個派系的親信,而不是真正能打仗的部隊。一位當時的國軍上校后來說:"那時才明白,在國民黨里,關系比戰功重要多了!"
撤退過程中還出現了大量貪污腐敗現象。
負責組織撤退的官員索要賄賂,有錢有關系的人優先撤離,而那些忠心耿耿的基層軍官和士兵卻慘遭拋棄。
經過一番篩選和慌亂撤退,蔣介石最終帶去臺灣的軍隊到底有多少?
據權威統計,到1949年底,逃往臺灣的國軍總數約為60萬人。
這是什么概念?從抗戰結束時的430萬大軍,到撤退臺灣時的60萬人,蔣介石的軍隊縮水了85%以上!
而這60萬人中,真正有戰斗力的精銳部隊不過20多萬,其余的不是臨時拼湊的"雜牌軍",就是倉促抓來的壯丁。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60萬人中,抗戰時期的老兵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大部分撤往臺灣的士兵都是內戰后期匆忙招募的新兵,戰斗經驗幾乎為零。
一位臺灣軍事專家后來分析:"1949年逃到臺灣的國軍,與抗戰時期的國軍已經判若兩軍,戰斗力大不如前。"
當年那個號稱"亞洲最強陸軍"的國民黨軍隊,就這樣變成了一支殘兵敗將的隊伍,狼狽地逃往臺灣島。
蔣介石從大陸帶走的,與其說是一支軍隊,不如說是一群逃命的人。
"反攻大陸":一場自欺欺人的鬧劇
逃到臺灣后,蔣介石死不認輸,大肆宣揚要"反攻大陸"。在他的命令下,臺灣到處貼滿了"反攻大陸"的標語,學校里的孩子每天喊著"反攻復國"的口號,收音機里不斷播放"反攻復國"的宣傳歌曲。
臺灣的教科書上寫著:"我們一定要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蔣介石甚至制定了一系列"反攻計劃",并在金門、馬祖等前線島嶼部署重兵,不斷挑起軍事沖突。
可問題是,就這60萬殘兵敗將,其中大多還是臨時拼湊的新兵,怎么可能打得過已經發展壯大的解放軍?更何況,中國共產黨已經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一位曾在臺灣當過兵的老人透露:"其實我們都明白,'反攻大陸'就是哄人的,連我們當兵的都不信,但誰敢說出來?說了就是'匪諜',輕則坐牢,重則殺頭。"在臺灣的戒嚴時期,因言獲罪的人不在少數。
美國人也看穿了蔣介石的把戲。美國駐臺官員曾在報告中直言不諱地寫道:"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完全不現實,僅僅是為了維持其統治的工具。"
蔣介石在臺灣初期統治搖搖欲墜,實際上,美國政府一度也不看好他,國務卿艾奇遜甚至公開表示"臺灣保不住了"。
要不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出于冷戰需要重新支持蔣介石,臺灣還真說不準會怎樣。
為了鞏固統治,蔣介石在臺灣實行白色恐怖,大開殺戒,數萬臺灣同胞慘遭迫害。那些被迫從大陸去臺灣的普通士兵和民眾,生活困難,備受歧視,被稱為"外省人"。軍人家屬住在簡陋的"眷村"里,生活十分艱苦。
一位老兵曾回憶說:"我們住的是用木板搭的房子,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冷得直打哆嗦。每天領取少得可憐的軍餉,全家人擠在一個小房間里。我們為蔣介石賣命,沒想到換來的卻是這樣的待遇。"
隨著時間推移,那支從大陸逃過來的殘兵,漸漸成了臺灣的防衛力量。蔣介石去世后,蔣經國接班,不得不調整軍隊定位,從"反攻大陸"改為"保衛臺灣"。
到了李登輝時期,"反攻大陸"的口號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臺獨"言論。
這些從大陸帶過去的士兵,很多人一輩子沒能再回家鄉,只能在臺灣孤獨終老。
在臺北的榮民之家,一位四川老兵曾對記者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再踏上家鄉的土地,沒能再見父母一面。要不是蔣介石,我能有這樣的命運嗎?"
這句話,道出了無數被裹挾到臺灣的普通人的心聲。
結語
從430萬到60萬,這不只是數字的變化,而是一場足以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大劇。
蔣介石為啥輸得這么慘?說到底,他丟了民心。
老百姓盼和平,他偏要打內戰;百姓要吃飽穿暖,他卻讓物價飛漲;百姓渴望公平,他卻貪污腐敗,這樣一支軍隊怎么可能不敗呢?
歷史終將證明:任何背離民族利益、背叛人民期望的政權,無論一時如何強大,終將被歷史拋棄;任何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哪怕一時弱小,終將贏得人民的擁護,迎來勝利的曙光。
這就是蔣介石敗走臺灣給我們最深刻的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敗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