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登輝上臺后撤掉蔣氏父子的陵墓守衛,并且讓人大肆破壞蔣介石的雕像,宋美齡得知后憤怒不已,連夜告知蔣家:“該實現蔣氏父子的遺愿了。”
蔣經國有五個兒子,為何將“總統寶座”交到一個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人手中?蔣氏父子的遺愿又是什么?
1988年,臺灣地區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李登輝,成為了蔣經國最中意的“掌門人”,正式擔任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
眾人對這一結果有些震驚,又似乎在意料之內……
蔣介石于1975年清明節去世后,蔣經國“斗倒”宋美齡,成為臺灣最高領導人,蔣經國在位的十幾年間,他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接班人。
起初,蔣經國并未將目光轉向李登輝,而是格外看重自己的兒子,蔣經國一共有5個孩子,長子蔣孝文、次子蔣孝武、三子蔣孝勇、四子蔣孝嚴、五子蔣孝慈。
蔣孝勇是蔣經國最疼愛的兒子,為人謙遜、彬彬有禮,孝敬長輩,但在政治方面并未有什么建樹,而是更喜歡經商,從小就對經商表現出了極大的喜愛。
蔣經國明白兒子志向,因此并未想著讓蔣孝勇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將目光放在了對政治有著獨到見解的次子蔣孝武身上。
蔣孝武是五個孩子當中,與蔣經國最為相似的一個,對政治有著不小的“野心”,且頗有幾分見地和建樹,只是后續發生的“江南命案”,影響十分惡劣,蔣孝武被牽扯其中,聲名受到嚴重影響。
因為這件事情,蔣孝武被排除在“掌門人”之外,還剩下三個兒子,長子蔣孝文不學無術、賭博、喝酒倒是樣樣精通,對于這個長子,蔣經國早早就放棄了。
至于四子和五子,是蔣經國的私生子,根本“上不得臺面”,因此,從一開始,這兩個小兒子就被排除在外,幾個兒子,沒有一個堪當大任,蔣氏父子打下的江山最終又會落在誰的手上?
李登輝,一個外姓人,進入了蔣經國的視線,其實早在1972年的時候,蔣經國就注意到了李登輝,并對其十分欣賞,任命他為臺北市長。
這是蔣經國重點培養李登輝的一個重要線索嗎?或許并不是,畢竟當時李登輝還有得選擇,只是對李登輝能力的肯定以及單純的欣賞罷了。
1978年,李登輝被蔣經國任命為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釋放的信號,讓眾人明白,臺灣未來真正的掌權人,不會從蔣家出,而是“順從民意”。
這個時候,眾人已經看出來了,蔣經國已經內定好了人選,正在對其重點培養,在李登輝成為臺灣省政府主席6年后,他又被蔣經國任命為副總統,這也確立了李登輝作為蔣經國接班人的真正地位。
1988年1月23日,蔣經國病逝,宋美齡千里迢迢從美國趕到蔣經國的大直府邸,并商量一眾善后事宜。
當時宋美齡的想法是反對李登輝成為臺灣總統,但后續因為一系列因素,宋美齡已經遠離臺灣政壇多年,早已力不從心,自此,李登輝順利成為臺灣總統。
可以說,沒有蔣經國的悉心栽培,李登輝不會成為臺灣總統,蔣經國也應該是李登輝最尊重且最敬佩的人才是,可他卻在蔣經國去世8年后,下令撤掉蔣氏父子的陵墓守衛。
守衛一撤,讓本就風評不是很好的蔣氏父子遭受了一場“暴亂”,很多群眾開始發泄心中憤懣的情緒,蔣介石的雕像也被大肆破壞。
這件事情影響很大,讓遠在美國安享晚年的宋美齡都聽到了些許風聲,蔣介石畢竟是宋美齡的丈夫,得知丈夫雕像被破壞,宋美齡很是憤怒。
思來想去,宋美齡立刻給蔣家人送去了消息,這才有了開頭一幕,遙想蔣介石去世之時,身穿7條褲子,便可明白蔣氏父子的遺愿是什么了。
蔣介石老家有一習俗,漂泊在外的“游子”去世時要穿7條褲子,這樣才能找到回家的路,魂歸故里,可見,大陸一直是蔣介石想要回歸的故鄉,因為他的根就在那。
蔣經國深知父親的遺愿,而他臨終前的遺愿與蔣介石如出一轍,希望能夠回到浙江老家,宋美齡此舉也是想要幫助二人完成遺愿,對二人進行“遷墳”,讓蔣氏父子落葉歸根。
只是宋美齡也忽視了一點,李登輝上臺后,早就對原本的蔣氏家族進行了“清洗”,真正有實權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即便他們想完成蔣氏父子的遺愿,也已無能為力。
信息來源:李登輝與國民黨的恩怨情仇——華夏經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