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親王家族在大清可謂極其顯赫,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就有三位來自禮親王家族,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祖孫三代均是世襲罔替,另外還有2人被封為郡王、1人封為貝子、1人封為輔國公!有大清諸王之首,這一切對其他宗室來說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后金大汗努爾哈赤曾以代善為自己的接班人,后因代善之子密議投明和皇太極之事受連累,失去了繼承汗位的資格。代善雖然失勢,但是父親努爾哈赤在征討寧遠城不克的情況下,回轉(zhuǎn)盛草途中突然死在了盛京(沈陽)市郊的瑗雞堡。臨死前沒有交代繼承人的問題,所以在他死后的一段時間里,因為汗位的問題就起了爭端。當(dāng)時有能力競爭汗位的只有后金四大貝勒。而這四人中,最有實力的就是代善考慮到自身的實際,再加上自己的兒子岳托、薩哈廉也是皇太極的支持者。于是在諸貝勒大臣聚于朝會時,代善首先發(fā)言,對皇太極說:“汝智勇勝于我,汝須代立。”他又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一是“深契先帝圣心”;二是“才德冠世”。由于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
大清皇帝皇太極死后,順治登基前,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更加危險。清廷兩大勢力,一方是皇長子豪格,一方是睿親王多爾袞。這次,代善更是聰明,誰即位他都歡迎,反正沒他自己事。最后他在皇太極妃子大玉兒勸說下,還是推選了順治帝。代善的兩個兒子卻倒向了多爾袞,這次的結(jié)果就是他損失了一子碩托。此舉給睿親王多爾袞一個下馬威,告訴他不許胡來,另一方面也是給代善很大的刺激,使他重病臥床。
代善病逝后,康熙皇帝曾用八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忠冠當(dāng)時,功昭后世。”給他上謚號為“烈”。他死后被葬在了北京香山腳下的正紅旗村。
克勤郡王岳托是代善的長子,22歲便立有軍功,32歲主管兵部。一生也是戎馬生涯。和父親一樣對清朝忠心耿耿。岳托在37歲時,在努爾哈赤孫子輩中第一個被晉封和碩成親王。他性格直率,他因為“謀逆”大貝勒葬古爾泰等罪論死。皇太極雖赦免岳托不死,卻把他的爵位連降二級,由親王降為貝勒。
岳托被降爵后,心里一直賭氣。第二年,皇太極率八旗王公到演武場與蒙古使臣同場競技。皇太極命語王大臣比賽射箭,岳托卻說“臣不能執(zhí)弓”。皇太極不答應(yīng),再三諭令他參賽。岳托勉強起射,接連五次把弓掉在地上。大概是引起旁觀的蒙古貴族哄笑,岳托憤怒地把弓擲向他們。皇太極以“素志驕傲,妄自尊大”定了他的罪,解除他管理兵部的職務(wù),爵位由貝勒降為貝子。后岳托病歿于濟南。因為他戰(zhàn)功顯赫被追封為克勤郡王。據(jù)記戴說,岳托的死訊傳到盛京,皇太極悲痛萬分,大哭不止,罷朝三日。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是禮親王代善的孫子,父親是薩哈廉,代善的第三子、岳托之弟。可謂虎父無犬子,勒克德渾在入關(guān)之初被封為平南大將軍,接替豫親王多鐸負責(zé)平定南明的勢力。由于勒克德渾迅速解除了清軍在湖廣戰(zhàn)場上的危機,清廷對他的功績十分贊賞。勒克德渾因前功,進封為順承郡王,成為清初八大鐵帽子之一。
勒克德渾的父親薩哈廉過早殞落,卻已在清初政壇有一定地位。除了騎馬射箭之外,薩哈廉自幼喜愛讀書,通曉滿、蒙、漢文字,思路敏捷,很快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忠心耿耿地輔佐皇太極開創(chuàng)帝業(yè)。皇太極命諸貝勒直言時政。當(dāng)薩哈廉提出“圖治之道,在乎用人”的建議時,年僅28歲。他建議把選用人才提到治國的高度,在當(dāng)時有特殊的意義。滿族人口太少,人才有限,漢族中雖有大量優(yōu)秀人才,卻長期受到壓制,得不到任用,甚至淪為滿人的奴仆。薩哈廉強調(diào)重視人才,實際是要注意選拔漢族中的人才,這對國家的發(fā)展來說至關(guān)重要。薩哈廉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多次上書,為后金政權(quán)的建設(shè)和完等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他眼光獨到,見識敏銳。明軍兵抵澡州城,連攻三晝夜,城池危在旦夕。該城守將阿敏以守城兵無本旗的人,仍舊安坐永平不發(fā)兵往救。結(jié)果四城盡失,傷亡慘重。皇太極盛怒。事隔不久,薩哈廉就在一次會議上直言不諱地抨擊八旗各行其政的弊端,他建議向明朝學(xué)習(xí),統(tǒng)一軍事指揮權(quán),日后有大征伐,應(yīng)選擇一賢能者為主帥。薩哈廉的建議,很快被采納。這是后金一次重要的軍事變革。
皇太極稱帝之時,薩哈廉已經(jīng)病重臥床。皇太極知道后,沉痛地說:一個國家哪有專靠堅甲利兵進行治理的?一旦疆土越來越大,直至統(tǒng)一中國,而薩哈廉這位懂得治理國家的才能之士已死,誰又能幫助我治理國家?薩哈廉病故后,皇太極深為悲痛,為薩哈廉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并追封薩哈廉為穎親王。薩哈廉生前深得其叔父清太宗皇太極的賞識,皇太極曾說:清朝貴族子弟中,“啟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唯有薩哈廉一人而已”。傳說薩哈廉死后,皇太極晝寢鳳凰樓,忽做一夢,夢見有人對他說薩哈廉請賜一牛。因此,祭奠薩哈廉時,多以牛為祭物。
薩哈廉生前只是郡王,死后被追封為和碩穎親王。他的次子勒克德渾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郡王,算是對薩哈廉忠心耿耿的酬報。
禮親王代善的孫子康親王愛新覺羅·杰書,是一位有智勇雙全的親王。康熙皇帝玄燁繼位后,國內(nèi)大局已漸趨平穩(wěn),杰書作為地位顯麟的皇帝貴胃,除隨駕或受命短時間外出,基本都是在京城的王府中生活。
康熙十二年(1673),爆發(fā)了歷時1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康熙十三年(1674),康親王杰書奉命為大將軍,率領(lǐng)第三路大軍前往浙江,進剿耿精忠叛軍。在戰(zhàn)斗中,康親王的大智大勇,清軍在他的指揮下屢戰(zhàn)屢勝,收復(fù)了很多州縣。康熙十五年(1676),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到伏擊,與叛軍展開了白刃戰(zhàn)。杰書此時正在軍中,他的大旗被敵人的火器打爛了,炮彈不斷在他身邊爆炸,親兵從附近破廟中拆來了門板,為杰書遮擋。但杰書毫不畏懼,指揮作戰(zhàn)談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大敗叛軍。不久,耿精忠無力抵擋清兵的攻勢,被迫投降。
臺灣的鄭經(jīng)盤踞在金門、廈門一帶,康親王馬不停蹄,協(xié)百戰(zhàn)之師橫掃金、廈,期間,他推薦姚啟圣為福建總督。康熙十九年(1680),鄭軍潰敗,廈門、金門、銅山先后被清兵收復(fù),鄭經(jīng)率殘部逃回臺灣。杰書凱旋之時,康熙帝親自到盧溝橋迎接,榮譽達到極點。
康親王杰書病逝后,康熙帝給他謚號“良”。康親王靠著智慧與勇氣,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亂,使大清得以繼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下去。
禮親王府也成了北京城諸王府之首,位于西城區(qū)西皇城根南街西側(cè),即大醬坊胡同東口路北。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占地約30公頃。王府規(guī)模雄偉、占地寬廣、重門疊戶,院落深邃是禮親王府的大特點。
禮王世襲,從崇德元年(1636)到清帝遜位后三年(1914),共278年13代,因此也被人稱“清代第一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