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那天,中美共同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這份聲明標志著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日本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在關稅問題上也多次嘗試與美國進行交涉,但至今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隨著中國的成功案例逐漸顯現,日本也開始效仿,甚至大膽向特朗普提出廢除關稅的要求,并明確表示希望實現零關稅。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日本為何突然有了這樣的底氣呢?
中國“示范”,美國讓步成關鍵轉折
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轉折點正是5月12日發布的聯合聲明。根據這份文件,美國承諾在90天內將對華關稅從最高25%降低至10%,同時建立長期磋商機制。
表面上看,這是雙方各自退了一步以達成妥協,但如果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邏輯,不難發現中國的勝利主要依賴于兩個核心優勢:產業鏈的獨特性和龐大內需市場的戰略深度。
美國最初對中國加征關稅時,目標直指“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的高科技領域,試圖通過限制芯片和機械設備的進口來阻礙中國產業升級。
然而,這一策略很快出現了反效果。以半導體行業為例,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還掌控著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供應。當中國宣布對稀土出口實施管控后,美國的軍工和電子企業陷入了嚴重的“斷供危機”,最終迫使白宮在談判桌上作出讓步。
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成為談判中的最大隱形王牌。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遠超預期,例如蘋果公司有20%的收入來自中國,而特斯拉上海工廠更是貢獻了其全球產量的40%。
當中國暗示可能對美國企業采取“市場準入限制”措施時,華爾街的游說團體迅速向白宮施壓,警告失去中國市場無異于慢性自殺。這種企業對政府的制約現象,為中國提供了天然的反制杠桿。
中美協議達成后,日本媒體用“震撼”一詞來形容國內的反應。《讀賣新聞》明確指出,中國證明了美國的關稅政策并非不可破解,這徹底改變了日本的談判心態。
長期以來,日本在與美國的貿易關系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從上世紀80年代的“廣場協議”到近年來的汽車關稅爭議,妥協幾乎成了默認選項。然而,中國的成功案例讓日本意識到,一味妥協并非唯一出路。
日本的強硬源自何方?
過去幾十年間,日本在外交談判中常被視作“美國的乖學生”,但這次現任首相石破茂的態度卻異常堅定。他在公開場合多次重申,日方絕不接受10%的關稅底線,目標必須是零關稅。
這種轉變的背后,實際上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盡管許多人起初認為這只是一種政治表演,但隨著日本在談判中寸土不讓,其強硬態度背后的邏輯逐漸顯現。
中美協議暴露了美國的致命弱點——國內政治分裂和經濟抗壓能力不足。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原本意圖“殺雞儆猴”,但中國的反制措施精準打擊了共和黨票倉,即農業州。
愛荷華州的大豆堆積在港口腐爛,直接導致中期選舉中3個關鍵選區倒向民主黨。日本從中察覺到機會,既然美國連自身內部壓力都難以應對,又怎能對外強硬到底呢?
日本對美出口中,汽車及相關零部件占比高達34%。如果美國落實25%的汽車關稅,豐田、本田等車企的利潤將縮水15%,直接造成本土工廠裁員超過2萬人。
更嚴重的是,美國還將關稅與防衛費分攤掛鉤,要求日本將駐日美軍費用從20億美元增加至80億美元。這種捆綁勒索徹底激怒了日本政商界。在中國突破美國封鎖后,全球貿易體系進入“后美國霸權”時代。
歐盟宣布設立貿易反制基金,印度重啟去美元化談判,甚至連傳統盟友韓國也開始減少對美半導體出口依賴。若日本繼續對美妥協,不僅會喪失經濟自主權,還可能被亞洲鄰國邊緣化。石破茂在自民黨內部會議上直言,若現在不爭取,日本將永遠淪為二流國家。
日美博弈進入“延長賽”
日美兩輪談判的細節堪稱國際貿易博弈的經典案例。會議室內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心理戰術。
4月16日,美國和日本在華盛頓開啟了第一輪關稅談判,當時特朗普親自參與,顯示出對此談判的高度重視。不過,首次談判并未取得任何進展,原因很簡單,特朗普提出的減免關稅條件極為苛刻。
他不僅要求日本大幅增加美國汽車和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還要求日本平衡美日之間的貿易逆差,這其中還附加了一些隱性條款。
據日本相關人士透露,特朗普還要求日本增加國防開支,導致第一輪商討毫無突破。四月底,雙方再次展開第二輪貿易談判,赤澤亮作為日本代表明確表示不會為了換取汽車行業或農產品的利益而妥協。
日本巧妙運用了“拖延”策略,這種策略背后是對美國政治周期的精準把握。7月不僅是關稅寬限期的截止日期,也是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初選的關鍵節點。日本賭定特朗普為了穩住搖擺州選票,不得不對汽車產業作出讓步。
在談判桌之外,雙方的經濟暗戰早已悄然展開。日本央行突然拋售200億美元美債,導致1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美國則予以反擊,推遲向日本交付F-35戰斗機零部件。
此外,日本通過外交渠道向歐盟和東盟傳遞信號,聲稱“如果美國堅持高關稅,日本將優先與歐盟簽署零關稅協議”。這種“圍魏救趙”的策略進一步壓縮了美國的回旋空間。
日本富士新聞網披露,石破茂正計劃于7月初訪美,試圖在最后關頭迫使美國讓步。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的經濟體量遠不及中國,能否復制“中國式成功”仍是一個未知數。
中美關稅戰的結果不僅重新定義了兩國的博弈規則,還撼動了全球貿易體系的微妙平衡。日本的強硬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質疑美國的經濟霸權,并試圖通過聯合施壓來爭取利益。
這場博弈遠未結束,對美國而言,如何在面子和實際利益之間找到平衡,將考驗其政治智慧;對日本來說,能否頂住壓力實現零關稅,則直接關系到其產業命脈。更重要的是,若更多經濟體效仿中日策略,美國主導的單邊關稅政策或將徹底失效。
這場關稅戰或許不會有真正的贏家,但它無疑為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博弈寫下了新的注解:實力與策略缺一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