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聊聊老祖宗留下的四句老話:“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
這四句話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老輩人千百年的生存智慧。
先說“財不走急”。這道理啊,就像種地一樣,春種秋收,急不得。
戰國時期的范蠡,大家都知道他是“商圣”,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致富。
第一次在齊國海邊,他靠漁業、鹽業慢慢積累財富,后來遇到大旱,他二話不說把家產都捐了救災。
第二次在臨淄,他看準商機低價收購特產,高價賣出,可沒過幾年又把錢全捐了。
第三次在陶邑,他因地制宜,別人不要的東西他拿來做生意,瞅準時機下手,又成了巨商。
但遇到天災,他還是捐出全部家財,只留了點養老錢。
你看,范蠡從不急功近利,每次都是穩扎穩打,這就是“財不走急”的典范。
老話還說“財不入急門,福不走偏門”,越急著發財,越容易走歪路。
就像有些人為了一夜暴富,去賭博、搞傳銷,最后往往血本無歸。
所以啊,賺錢得慢慢來,腳踏實地才是正道。
再說說“富不去偏”。
這里的“偏”,既指偏僻的地方,也指偏門的生意。
晉商大家都聽說過吧,他們能成為明清時期的三大商幫之首,靠的就是誠信經營,不走偏門。
太谷的瑪鋼產業,當地沒有原材料,也不是主要消費地,
但晉商憑借技術和機遇,硬是把瑪鋼做成了年產值70多億元的產業。
還有徽商鮑志道,20歲時去揚州應聘鹽商經理,
面試時主考問他昨天吃的餛飩有幾只、幾種餡,其他人都答不上來,
只有鮑志道細心觀察,答得清清楚楚,最終得到了這份工作。
后來他成為徽商代表人物,靠的就是誠信和智慧。
反觀那些走偏門的人,比如清朝有個叫李紅的,不聽父親勸告,去偷盜、賭博,結果鋃鐺入獄。
所以啊,富人要走正道,不能賺不義之財。
接著說“窮不走南”。
這和古代的地理環境有關。
清朝時期,北京城形成了“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格局。
城南住的都是平民百姓,生活條件艱苦,窮人去了也很難找到發展機會。
而北方地廣人稀,適合開墾荒地。
比如闖關東,19世紀中葉,黃河下游連年遭災,山東等地的貧苦百姓為了謀生,紛紛涌入東北。
那里雖然條件艱苦,但土地肥沃,只要肯吃苦,就能開墾出自己的田地。
就像電視劇《闖關東》里的朱開山一家,在東北歷經艱辛,最終過上了好日子。
南方呢,雖然經濟發達,但農耕需要更多的資本和技術,窮人去了反而難以立足。
所以老輩人說“窮不走南”,是讓窮人選擇更容易生存的地方。
最后說“富不去北”。這里的“北”,指的是北方的戰亂和不穩定。
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相對安定,而北方戰亂頻繁,富人的財富容易受損。
比如徽商,他們在南方發展鹽業、茶葉等生意,逐漸成為巨富。
而北方由于戰亂,很多富人不得不南遷。
還有清朝北京城的北邊,住的多是落魄的八旗子弟和苦工,富人去了容易招惹麻煩。
所以老輩人說“富不去北”,是提醒富人要選擇穩定的地方發展。
這四句老話,雖然是古人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總結出來的,但對我們現在也有很大的啟示。
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我們要穩扎穩打,不走急功近利的邪路;
要誠信經營,不走歪門邪道;
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窮還是富,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