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林圣輝
網名“大衛”,福建省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福州方言《閩諺聲律啟蒙》新注”主創人員,長期旅居澳洲悉尼。
△ 配音 | 林圣輝
(小提示:點擊文中藍色圖標,可跳轉福州話字詞釋義及讀音)
百年之前,對于教育這件事福州人“卷不卷”?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1929年福建著名的文人、學者、醫生陳天尺發表在《南聲》上的閩諺《捏對擒》中,窺見一二。
這首閩諺用四個相對照的動作起興,生動勾勒出市井百姓送子求學的鮮活場景。
捏對擒,扛對拜。岀恭對受戒,大鼓對破鑼,搖籃對飄帶。尾條簽,頭碗菜,自然對大概。毛位占大中,自身難保泰。厘戥教捌毛銀稱,酒席伓食多人怪,十八歲會見廿四代。齊八務仔,送著爻九讀書。一句話伓益兩個人,張三其帽,褪乞李四去戴。
第一對三字句“捏對擒,扛對拜”,筆者認為這捏、擒、扛、拜四字說的是送學時師生雙方的不同情態。那時為了讓孩子受教育,不少人得勒緊褲腰帶籌學費,用閩方言來說則是“捏緊喉嚨”,而貪玩的孩子是被父母連拉帶扯,“擒”到學堂中去。講學的先生則備受尊重,需要轎子“扛”來,孩子入學的第一天首要學的是恭敬拜師。
接下來的“岀恭對受戒,大鼓對破鑼,搖籃對飄帶”,則給人們描述了入學后的各種狀態和未來。入了學堂,孩子哪怕是出恭解手都要報告,違反紀律便要受罰——打戒尺。天資聰穎的孩子如一面好鼓,一敲就響。也有些娃,怎么教育都難有好的反饋,猶如“拍破鑼”。但送孩子入學,畢竟是把他送進了一個“搖籃”,可以遙遙望見他日后獲得勛章、佩上飄帶的樣子。
再接下來一句“尾條簽,頭碗菜,自然對大概”,應該是說人們對于孩子接受教育這件事的期許,和作者認為世事是否能成功,所該持有的心態。人們在卜卦時,可以連續卜三次,但通常以最后的一卦為準,這便是“尾條簽”。請客吃飯,這一席的好壞,卻又常常要看“頭碗菜”。送進學堂就能萬事大吉?成功要看的是結果還是開端?面對未知,多數人只能順其自然,追求個“大概”。
“厘戥夠捌毛銀稱,酒席伓食多人怪”這一句,筆者認為要結合那個時代來理解。厘戥指的是秤中藥或稱金銀的秤,“教捌”諧音福州話的“教白(教明白)”。到了1929年,人們已普遍用上紙鈔,厘戥再精準,也會被閑置。接著作者又打了個比喻——放著酒席不享受,徒遭人嗔怪。這說的大概是青春時光易逝,學習機遇難逢,要懂得順勢而為。
最后的“一句話伓益兩個人,張三其帽,褪乞李四去戴”,可以理解為對前文教育的結果是否通向成功的呼應:同樣一句話,兩個學生不一定都能從中獲益。也可以理解為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用同一個尺度、同一個方法來進行教學,適合張三的帽子,并不能“褪乞(脫下)”就給李四戴上。
來源:福州晚報·蘭花圃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