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6天,賴清德上臺就將滿一年。這一年里,海峽兩岸、大洋兩岸以及島內局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快到來的“5·20”就職周年演講,按照賴清德的一貫作風,大概率又會在兩岸問題上大放厥詞。
不過,在就職周年前,他已經接連遭遇4次重擊。
外部壓力:美國態度曖昧,“邦交”盟友流失
先說第一個重擊,來自他自認為最大的靠山——美國。據《環球時報》報道,5月12日,特朗普在白宮談論中美關系時稱,中方同意開放市場,對統一與和平會很好。“統一”二字一出口,瞬間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有分析認為,這暗示著中美在談判桌上或許能討論交易臺灣問題,美方可能支持中國統一以換取其他好處。其實這種猜測早已有跡可循,特朗普執政風格商人色彩十足,注重利益交換而非意識形態,他曾連吞并他國領土的言論都敢宣揚,對“賣臺”換取利益也不稀奇。而且特朗普上臺后,臺灣問題并非重點,他甚至多次抱怨臺灣搶走美國芯片產業。
特朗普提到“統一”后,島內輿論炸開了鍋,臺當局只能忙不迭地找補,稱美國對臺“立場與承諾沒改變”,這無異于自欺欺人。連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都還未任命,難怪島內輿論猜測“賣臺”極有可能。
第二個重擊同樣來自外部。5月13日,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盛大召開,拉美國家代表紛紛齊聚北京。有媒體發現,論壇現場出現了海地和圣盧西亞的國旗,而這兩國是臺當局所謂的“邦交”。圣盧西亞派出外交官蘭西科特,海地更是派出外交部長巴蒂斯特。這明顯表明這兩國希望和大陸深化合作,臺當局僅剩的“邦交”加速清零。
臺當局嘴硬稱事前已掌握情況,且出席者“不代表兩國政府”,這簡直是睜眼說瞎話。海地派出的是現任外長,且會議為部長級,討論的是國家合作議題。同時,據人民網報道,近期還有其他拉美國家與臺灣地區“斷交”消息傳出,進一步凸顯臺灣地區“邦交”困境。
內部困境:“罷免行動”壓力大,“自造潛艇”事故多
第三、四個暴擊來自臺島內部。藍營決定在賴清德就職期滿一年后發動對他的罷免行動,朱立倫在凱道集會上公開宣布此事。雖成功概率低,但能放大賴清德一年來的諸多治理失職,比如關稅問題上對美國妥協,在“掏空臺積電”一事上配合美國。
再看臺軍新裝備,“海鯤號”潛艇原計劃5月12日進行首次浮航海測,卻因主機故障再次延期,這已不是首次。臺媒雖關注故障本身,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背后牽扯臺軍內部斗爭,有人想借此拉臺海軍負責人下馬。
自蔡英文時期起,臺當局就炒作“潛艇自造”,想借此宣揚有能力“嚇阻”大陸攻臺。然而,“以武拒統”本就不切實際,兩岸軍事實力差距巨大,一臺“海鯤號”根本無法填補。
兩岸大勢:統一不可阻擋
從特朗普的暗示到臺“邦交”加速清零,從罷免行動的壓力到“自造潛艇”的事故,賴清德如今已是四面楚歌。對外,美國靠山不給力;對內,“朝野之爭”不斷且島內問題叢生。
種種事實表明,“臺獨”分子正走向末路,兩岸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正如眾多國際主流媒體分析,大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臺政策日益清晰堅定,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只是時間問題。
在當下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島內局勢下,賴清德若還不認清現實,妄圖“倚美謀獨”,只會讓更多臺灣民眾看清其真面目,加速其走向失敗。兩岸統一,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