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期待去武鳴板蘇屯看古縣治,結果只看到幾棟閑置民房。
本以為能撞見大量歷史古跡,眼前場景卻和想象差了十萬八千里。既來之則安之,咱好好聊聊這地兒背后的武緣縣歷史。
武緣縣最早能追溯到隋朝開皇元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當時朝廷設縣是為派兵駐守,更好統治嶺南地區。可地方勢力太猛,27年后武緣縣就被裁撤并入嶺山郡。
直到唐武德五年,武緣縣才重新設立,縣治仍在伶俐鎮。唐朝時嶺南遠離權力中心,朝廷只好實行羈縻制度管理。
本想把武緣縣設成羈縻土縣,怎奈伶俐鎮漢人多不符合條件。
最后武緣縣成了邕州府衛星城,設流官治理延續下來。
北宋皇祐年間狄青征儂智高后,大量漢人留駐嶺南。宋景祐二年,武緣縣治搬到了現在的板蘇屯,小地方成了縣治。
“板”在方言里是住戶,“蘇”是姓氏,板蘇就是蘇姓聚居地。推測蘇宮村和板蘇屯的村民,大多都是蘇姓后人。宋、元、明時粵西土司制度成熟,卻也埋下利益爭奪隱患。
明朝嘉靖年間岑氏土司內斗,朝廷鎮壓后思恩府改土歸流。明朝萬歷五年,武緣縣劃入思恩府,命運跟著變了走向。要是思恩府沒撤銷,武緣縣或許會是另一番模樣。
明朝洪武元年,武緣縣治再次搬遷,板蘇屯又回歸平靜。曾經的縣治所在地,如今只剩幾棟老房和閑置屋子。走進屯里半天見不到人影,心里難免有些失落和疑惑。
直到走到公路邊,才看到十來棟新樓房,應該是板蘇新村。從隋朝到民國,武緣縣歷經多次裁撤、復置、改名。
1913年武緣縣更名武鳴縣,2015年升格為武鳴區。雖說級別提升了,但板蘇屯卻沒跟著興盛起來。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禁讓人思考:歷史遺跡該如何留存?
板蘇屯作為曾經的縣治,難道只能靠文字記載過去?為啥有的古縣治能保留風貌,有的卻逐漸被人遺忘?這里的變遷是歷史必然,還是保護不夠到位?
或許每個地方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軌跡和選擇。但曾經的輝煌不該被完全抹去,總該留下些印記。
就像“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歷史遺跡也是后人的財富。板蘇屯的現狀,讓人對歷史與現實的銜接有了更多想法。你對這種古縣治遺址的保護有啥看法?
歡迎留言聊聊。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歷史細節以專業資料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