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服,超越于品官服飾制度之外。天子用它來別親疏、明等級,用它來控制人心。為此,明朝皇帝甚至大膽運用了一類長得像龍袍的特殊賜服。
破壞規矩的皇帝
大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二月,嘉靖帝春祭山陵。群臣朝見時,嘉靖帝忽然發現,兵部尚書張瓚竟穿著一身“蟒服”。他無論如何也想不起,自己何曾賜過這樣一件衣服,便生氣地對大學士夏言說:“尚書不過二品,怎可擅自穿蟒?!”夏言趕忙解釋:“張尚書穿的是欽賜飛魚服,雖然長得像蟒,但并不是蟒。”
蟒服
有明一代,蟒紋與飛魚紋十分相似,甚至連皇帝都傻傻分不清。不獨蟒紋、飛魚紋,它們與斗牛紋、麒麟紋也極為類似,而繡有這類紋樣的服飾可能惹來殺身之禍。早在明英宗正統年間,皇帝就下令,不得隨意穿著“蟒龍飛魚斗牛及違禁花樣”,否則“工匠處斬,家口發充邊軍”。
此后,歷代皇帝也屢頒禁令。嘉靖帝最是積極,一登基就發嚴令。幾件衣服就讓皇帝如此疑忌,是否小題大做?也不盡然,因為這些衣服都與龍服相似,因而必須嚴禁。
明朝蟒紋似龍紋,最大區別在于龍為五爪,蟒為四爪。而飛魚又與蟒相似,最顯著的不同在于飛魚尾部為魚尾。斗牛是頭上雙角向下彎曲如牛角狀。麒麟則是龍首蹄狀足,身上有鱗,這組紋樣的共通點是像龍。明朝皇帝還特意為這些“龍兄龍弟”排了個次序:蟒僅次于龍,飛魚又次之,接下來是斗牛、麒麟。
然而,皇帝三令五申的禁令,并未收到多大效果。這類“龍袍兄弟款”在有明一朝日益風靡。因為帶頭無視甚至破壞皇帝命令的,正是皇帝本人。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明孝宗朱祐樘久病大愈,又趕上大祀天地。在如此有儀式感的場合,朱祐樘做了一個決定:賞賜內閣輔臣劉健、李東陽、謝遷大紅蟒衣。皇帝一方面對這種類似龍袍的服飾充滿疑忌,一方面所賞賜的袍服規格又越來越高,甚至動用了與龍袍最為相似的“坐蟒”。
“龍袍”作用超乎想象
在君主專制極為發達的明朝,這種類似“龍袍”的服飾,發揮著超乎想象的效用,就連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們,也被這華美的袍服所吸引。
蟒服
對于土司楊應龍來說,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既喜又優的一年。這一年,他向朝廷獻上70棵材質美好的大樹,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都指揮使職銜和一件飛魚服。
不過,當他進一步試探朝廷,希望得到一件蟒袍時,卻遭到了拒絕,這讓心性高傲的土司頗為不甘。其實,若對比祖上最初獲得的封賞,楊應龍應當感到滿足了。
播州楊氏,是西南最大的土司之一。洪武五年(1372年),楊應龍的祖先楊鏗向新生的明王朝稱臣納貢,成為明朝“編制”下的土司,駐地就在今天的貴州遵義市。為了招撫和籠絡土司,明王朝往往不惜厚賜。
土司朝服靠“賜”,這說明盡管他們得到朝廷頒發的印信,但并不表示,他們可以和普通文武百官一樣著裝。只有受到明文賞賜后,才有資格穿上此類官員制服。
正德二年(1507年),當播州土司楊斌為其父楊愛請求賜服時,所提要求變為“請進階及服色”,即為楊愛的服色升級,升為比實際品級更高的官服。這就是賜服中的“借服”。
楊斌的要求遭到了禮部的拒絕,理由是服飾乃等級和權威的標志,不可隨意授人。不過,已被楊家人收買的兵部,卻以楊愛舊有剿賊大功,通過了這個請求。
對于楊斌來說,這只是個開始。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更是被賜予蟒衣玉帶,成為蟒袍加身的一員。而這樣的賞賜,也徹底打開了楊氏土司的胃口。所以,當楊應龍獲賜飛魚服時,他就援引其祖楊斌為例,想進一步獲賜蟒服。
除了播州楊氏,隔壁湖廣境內的永順彭氏土司,也獲得了麒麟服、飛魚服、蟒服等各種賞賜。土司們穿起“龍袍”,虛榮心日益膨脹。而對于明廷來說,送出越來越多的飛魚服,其實一點兒也不吃虧,因為皇帝獲得了更為重要的東西。比如正德十三年(1518年),永順土司彭世麟被賜蟒衣三襲,明廷獲得了大楠木470棵。楊應龍的飛魚服,也是用70棵大木換來的。
土司們這么愛送木頭,是因為明朝皇帝真的缺木。據載,正德、嘉靖、萬歷幾朝,紫禁城屢遭火災。為了重修宮殿,需要大量的經費和木材。于是,皇帝苦思冥想,計上心來,開始鼓勵大木良材所在地的土司進貢木材,而皇帝所需要付出的,有時只是幾件蟒袍、飛魚服而已。
只是這樣換來的大木也好,忠誠也罷,多不可靠。在獲得飛魚服十年后,播州土司楊應龍就反叛了。
人們對賜服失去敬畏之心
永樂元年(1403年)十月,新登基的明成祖朱棣向禮部下詔,對遠人要懷柔和撫綏。緊接著,明朝使者帶著成袓登基的消息,分別向朝鮮、安南、暹羅、爪哇、琉球、日本等國進發。遠人來朝,乃天子地位的象征。對于武力奪取皇位的朱棣來說,比誰都更迫切想要得到世人承認。令他欣慰的是,朝鮮等國積極響應,立即向大明遣使表示臣服。
如何對待各國使節?朱棣心里有數。被他趕下臺、生死未卜的侄兒朱允炆,早已為他做出了示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麗建立李氏朝鮮,其五子李芳遠篡位后,朝鮮國王開始接受明朝皇帝的冊封,宗藩關系日益密切。
李芳遠派出使者,向建文帝請賜冕服。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土司酋長,權力再大,也不敢請賜冕服。因為在明朝,冕服只允許皇帝、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等穿用,公侯以下禁用。李芳遠的這個請求,引發了明廷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
但是,建文帝還是決定賜予朝鮮國王九章冕服。在大明,這是皇太子和親王才享有的榮耀。果然,朝鮮對明朝感恩戴德,向大明的朝貢和請賜越來越頻繁。當明朝換了個皇帝時,李芳遠立即向新皇帝朱棣請賜冕服和書籍。李芳遠又得到了朱棣所賜的金印和九章冕服。
朝鮮一直是朝貢請賜最積極的“標兵”。有時候,他們甚至直接向明廷提要求。比如,明宣宗時,朝鮮國王李掏認為,朝鮮世子冠服與陪臣相同,無法彰顯身份,在其請求下,宣宗特賜朝鮮世子六梁冠(等同于明廷二品朝臣)。
英宗時期,李掏又請賜遠游冠、絳紗袍。有了賜服的直接示范,朝鮮的衣冠制度開始了對明朝亦步亦趨的模仿,以至甚至發生了日本入侵朝鮮、明朝抗日援朝的事件。當雙方議和后,神宗決定效仿祖上,再次對日本使出封王、賜印、賜服的“殺手锏”。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九月,明朝使者到達日本,送上封王沼書、金印和冠服,豐臣秀吉接受賞賜。此前,皇帝雖對日本偶有賜服,但規格等級一直不高。
賜服的變化,反映著國與國之間關系的變化。而賜服這一屢試不爽的手段,也成為大明王朝行之有效的外交工具,維護著與周邊各國的宗藩關系。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靈活多變卻日益走向了混亂。民間也穿起了飛魚服、麒麟服。尤其是婚禮上,新娘著紅色婚服,紋樣多與賜服相同:麒麟、斗牛、飛魚甚至蟒紋等都有。
皇帝隨意賜服,人們對賜服也逐漸失去了敬畏之心。混亂的服飾與混亂的人心一起滋長蔓延,直至明朝滅亡。
來源:新周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