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會林
黃會林(前排左二)參軍入伍時,與同學們的合影。 黃會林供圖
電影《風云兒女》海報。 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
電影《風云兒女》誕生于1935年5月。影片講述了抗戰時期青年詩人辛白華與好友梁質夫流亡上海,走上革命道路的人生轉變。它如同一炬烽火,燃于民族危亡的暗夜,其光影與旋律穿越九十載,激蕩回響至今。尤其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首次在《風云兒女》中唱響,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一個個歷史關口,激勵中華兒女挺起脊梁。可以說,《風云兒女》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電影本身。它是歷史的見證者,記載了“血肉長城”的悲壯;亦是精神的傳承者,讓“起來”的呼聲永不消逝。
上世紀70年代,我曾在夏衍先生的居所,聽他親口講述本片艱辛而傳奇的誕生史。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夏公等人利用電通公司開展左翼電影運動,繼《桃李劫》后,籌拍《風云兒女》。1934年,先由田漢完成故事,后經夏公改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再交由許幸之執導拍攝。開拍前期,田漢因“宣傳赤化”被捕入獄,在獄中將《義勇軍進行曲》的主題歌詞寫在香煙紙背面帶出。聶耳聽聞此事,特意向夏公“搶任務”,攬下譜曲工作,經過廢寢忘食的創作,用激昂的旋律,充分表現出歌詞的勇毅和豪邁精神??上於视⒉?,聶耳完成譜曲后不久,在日本溺亡,年僅23歲。這種在政治高壓下迸發的集體創作,證明了藝術可以突破禁錮,成為抗爭和自由精神的載體。
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審查壓力下,《風云兒女》以隱喻手法表現“危險—覺醒—前進”的抗日主題。創作者們將革命理想熔鑄于膠片與音符之間,開辟了文化抗戰的戰場。主角辛白華從沉迷愛情到投身戰場,以兒女情長折射時代風云,隱喻了中華民族從麻木到覺醒的心路歷程。長城的意象貫穿全片,呼應民族精神,凝聚著全民族的抗戰決心。雖然在創作上略顯青澀,影片卻大膽嘗試音樂敘事,《鐵蹄下的歌女》以哀婉襯悲壯,《義勇軍進行曲》以激昂引共鳴,彰顯了“影以載道”的精神,啟示我們藝術不只是藝術家的獨吟,更是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作為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一代人,我對《風云兒女》有著特別的感情。記得1950年,我轉學到北師大附中讀初二年級,每每在學校集體活動中聽到國歌,總是激動不已。鏗鏘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詞讓我感慨,幼時經歷的動蕩和黑暗終于過去,終于可以好好學習,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于是,我門門要“爭”,課課要“搏”,唯恐落在同學后面,配不上祖國的挑選。后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全校師生群情激奮,紛紛要求參軍赴朝,如《風云兒女》中的辛白華一般,昂首奔赴前線。最終,我有幸成為班上4名被批準參軍的學生之一。
到了朝鮮戰場,我們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接受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時時做好“抗美援朝”(即犧牲)的準備。每當部隊駐地的收音機沙沙作響,傳來《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前奏,我們便齊刷刷站起,跟著旋律高唱“起來”,用歌聲表達對祖國的思念和保家衛國的信念。一起高唱“起來”的許多戰友,最終親身踐行了“把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將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異國土地。如今我91歲了,每次聽到《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仍會覺得那些停在20歲的戰友們,正透過歌聲望著我。而我唯有繼續奮斗、繼續前行,才能不辜負他們可貴的犧牲。
《風云兒女》是烽火年代的戰鼓,亦是和平時代的明鏡,它的能量穿越古今、跨越國界,不僅激勵著中華兒女,也感動著愛好和平的人們。2011年,我們創建了“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邀請外國青年電影人在中方志愿者的一對一配合下,拍攝完成10分鐘的中國文化紀錄短片。14年來,來自102個國家的1007名中外青年電影人已累計完成1000余部短片。
2021年,參與“看中國”的土庫曼斯坦導演克麗絲和指導老師奧黛在文化考察中,被《風云兒女》的故事深深打動,將其定為拍攝選題。在上海,她們走訪多處歷史遺址,搜集10余萬字資料,修復數千張圖片,創作了短片《新中國之歌》。短片用定格動畫的方式,帶領今天的人們重溫《風云兒女》在抗戰烽火中誕生的歷程,講述《義勇軍進行曲》如何在劉良模、宋慶齡等人的努力下向世界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故事。譬如在1940年,美國歌手保羅·羅伯遜用漢語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并制作英文專輯,引發廣泛共鳴,成為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精神紐帶之一。我非常喜歡這部短片,因為它用輕盈的動畫再現了沉重的歷史風云,展現了跨國界、跨代際的抗爭精神,呈現《風云兒女》折射出的人類對自由、尊嚴、正義的普遍追求。影片展映時,一名青年觀眾說:“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英語版本的國歌,它的傳播將使更多中國人了解中國歷史,也使更多外國人理解中國精神?!?/p>
從亭子間的稿紙到戰場的吶喊,從牢獄中的香煙紙到世界的共鳴,《風云兒女》的臺前幕后交織著無畏和熱血,并在每一代人的詮釋中不斷獲得新生。當今天的觀眾為影片主人公的覺醒落淚、為抗爭的旋律熱血沸騰時,便是在與先輩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風云兒女》是民族危亡時刻的“覺醒劑”,更是和平年代的“清醒劑”,它的價值早已超越具體的歷史情境。它時刻提醒我們,一個時代最重要的意識,在于永遠銘記“最危險的時候”,一個民族最深沉的力量,在于“不愿做奴隸”的聲音。
讓我們時刻銘記這段風云歷史,記住我們因何而站立。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2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