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實現(xiàn)理想狀態(tài),其他方案都是妥協(xié)。” ——Sam Altman01 從搜索框到“AI 版操作系統(tǒng)”
在本月舉行的AI Ascent 2025活動上,OpenAI CEO Sam Altman 再次拋出一句“野心十足、路徑含糊”的宣言:要把 AI 做成無處不在的訂閱式“操作系統(tǒng)”。
他說,未來人們不會只是偶爾打開 ChatGPT 提問,而是像調(diào)用電力一樣,隨時隨地讓 AI 介入工作與生活。它會讀懂你的郵件、瀏覽歷史、聊天記錄,乃至所有數(shù)字足跡——把你的人生上下文“不斷追加”進模型。
聽上去像一位嚴謹?shù)?AI 管家,也像一位無所不知的“數(shù)字分身”,令人興奮,卻也讓人不安。Altman 干脆承認:是的,這目標有點可怕,但在他眼里,除此之外都是次優(yōu)解。
更有意思的是,OpenAI 自己還沒想好怎么落地。API?SDK?他攤手:“我們還在摸索,也還沒開始規(guī)劃明年的事。” 換言之,即便是全球 AI 領頭羊,也在用“邊走邊畫地圖”的方式?jīng)_向終點。
02 代際落差:三種“用 AI 的姿勢”
Altman 觀察到,不同年齡段對 AI 的使用方式正呈現(xiàn)斷層式差異:
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他們把復雜提示詞背得滾瓜爛熟,讓 GPT 與文件、應用深度串聯(lián),像給電腦裝上了第二層大腦。這恰好印證了 Altman 的愿景:真正的“AI-OS”正在年輕人桌面悄悄長出雛形。
03 “寫代碼 → 調(diào)用 API → 改變世界”
在 OpenAI 內(nèi)部,GPT 早已不只是“寫點腳本”。Altman 透露,關鍵模塊現(xiàn)在由 AI 主筆,工程師負責評審與拼裝。這套流程預示著下一階段的能力躍遷:AI 將通過生成代碼來直接操縱外部世界。
2025年:AI 代理人開始真正“替你跑腿”。
2026年:AI 主導的科學發(fā)現(xiàn)初現(xiàn)──可能幫實驗室找出全新分子或材料。
2027年:實用機器人走出實驗室,創(chuàng)造可量化的經(jīng)濟價值。
如果說今天的 GPT 還停留在“聊天+寫稿+寫代碼”,那這條時間線像是一部“AI 進化三部曲”,把文本智能一路推向物理世界。
04 大公司“腿慢”,小團隊“狂飆”
Altman 話鋒一轉,把矛頭指向體量龐大的巨頭企業(yè)——“季度級的 AI 躍遷,傳統(tǒng)流程跟不上。”在他眼里,真正敢于冒險、反應靈活的反而是小型創(chuàng)業(yè)團隊。它們不必層層匯報,也沒有龐大歷史包袱,更容易在 AI 天天更新的節(jié)奏里“邊飛邊換引擎”。
這種企業(yè)差距,恰似前面提到的代際差異:對同一項新技術的反應速度,決定了誰能抓住下一波浪潮。
05 風暴過后的第 60 天
Altman 還有一句頗具“創(chuàng)業(yè)者心法”的提醒:真正的挑戰(zhàn)不在風暴中心,而是“風暴過后的第六十天”。
宏大的愿景、炫目的技術發(fā)布總讓人熱血沸騰,但當聚光燈散去,如何建設基礎設施、打磨產(chǎn)品、處理安全與隱私,才是決定一家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關鍵。
對 OpenAI 自己而言,他選擇了“不設遠景藍圖,只專注當下難題”的策略;對所有想在 AI 時代立足的人,也是一句直接的行動指南:保持韌性,在混沌中持續(xù)迭代。
06 寫在最后
從搜索框到“AI 操作系統(tǒng)”,從寫幾行代碼到“寫代碼控制世界”,Altman 的演講像一張未來路線圖,卻又處處留白。也許正如他所說:AI 的下一站,要靠“試錯”與“沖鋒”共同鋪就。
我們能做的,是在這條高速賽道上保持好奇、及時上車——畢竟,風暴才剛剛開始,而真正的考驗,很可能就在第 60 天。
本文由「AI 范兒」出品
我每天都在更新,如果你覺得這些內(nèi)容對你有用,
那我們就加個關注、交個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