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的是不是這樣的場景?
“大廠offer收割機”“年薪30萬白菜價”“應屆生入職即巔峰”。
熱搜上的“別人家孩子”,簡歷鍍金,面試開掛,仿佛一畢業就站在人生金字塔尖。
但真相是——**應屆生,正在成為裁員潮里的頭號韭菜**。
一、“畢業即失業”不是段子,是生存戰
“簽了三方協議就能高枕無憂?天真了。”
2025年某大廠裁員名單曝光,30%的試用期員工被“優化”,其中近半是應屆生。
有人上午還在改Bug,下午就收到HR的“畢業祝福”。
更扎心的是,賠償金?不存在的。
試用期裁員的成本,比開除正式工低太多。
“公司說業務調整,可我連業務的門都沒摸到。”一位被裁的應屆生苦笑。
數據不會騙人:
202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1200萬,創歷史新高。
但企業校招名額縮水40%,互聯網大廠甚至凍結HC(招聘名額)。
供需嚴重失衡,應屆生成了砧板上的魚——
企業要降本增效,第一刀砍向誰?
沒經驗、沒資源、沒談判籌碼的新人,當然是首選。
二、“高薪神話”背后,藏著致命陷阱
“月薪2萬,拿命換錢。”
這句話在應屆生中瘋狂流傳。
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畢業生平均簽約月薪跌破6000元,比三年前縮水15%。
但社交平臺上,依然充斥著“年薪百萬”的造夢故事。
為什么?
因為幸存者偏差,永遠只放大金字塔尖的1%。
更殘酷的是,即便僥幸拿到高薪offer,也可能跌入“績效陷阱”。
一位基礎架構崗的應屆生透露:
“組里全是十年工齡的老員工,年終獎和晉升名額根本輪不到新人。
完不成KPI?抱歉,試用期都別想過。”
企業用高薪吸引韭菜,再用考核機制快速篩選。
這不是職場,而是賭場。
三、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應屆生?
1. 成本低,代價小
裁一個工作三年的員工,賠償N+1至少十幾萬;
裁一個試用期應屆生,只需三天工資。
企業算盤打得精明:韭菜一茬接一茬,割完還能再播種。
2. 技能錯配,供需斷層
高校教的是C++,企業要的是AI算法;
課本里講的是理論,崗位上拼的是實操。
一位HR直言:“培養新人不如直接挖熟手,時間就是金錢。”
3. 心理防線脆弱,維權意識淡薄
“怕被行業拉黑”“不敢和公司撕破臉”……
應屆生維權群里的沉默,成了企業的保護傘。
法律?他們連勞動合同都沒看懂。
四、破局:與其抱怨,不如野蠻生長
1. 撕掉“學生思維”標簽
別再問“公司能給我什么”,先想“我能給公司什么”。
實習期就摸清業務核心,技能樹點滿“跨界組合技”——
會寫代碼的能搞運營,懂設計的要學數據分析。
企業裁不掉你,只有一個理由:你無可替代。
2. 擁抱“低預期,高韌性”心態
月薪過萬?先活過試用期再說。
參考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不到4000元。
降低預期不是認輸,而是為了更穩地起跑。
3. 把“裁員預警”當必修課
盯緊公司財報:連續虧損?快逃!
觀察團隊動態:老員工批量離職?危險信號!
打磨副業技能:自媒體、外包接單、知識付費……
雞蛋別放在一個籃子里,你的退路決定你的底氣。
五、寫在最后:人生是馬拉松,不是沖刺賽
那個被裁的應屆生,后來去了哪兒?
有人送外賣,月入八千;有人做博主,粉絲破萬;有人考公上岸,歲月靜好。
可看,裁員不是終點,而是拐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