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上了年紀,身體難免出現各種“小毛病”。
很多老人一發現哪里不舒服,就趕緊去醫院,各種檢查、吃藥、住院。
其實,有些“病”并不是真的“病”,而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自然變化。
我們稱它們為“老年性生理退化”,并不一定需要積極干預或過度治療。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4類典型的“老年病”,如果家里有老人,請一定轉告他們。
1、老年性高血壓:適當控制即可,不必追求“年輕人標準”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逐漸變硬,彈性下降,血壓也隨之升高。
這并不是嚴重的疾病,而是一種普遍的生理現象。
很多老人一查出“高血壓”,就嚇壞了,拼命吃藥,目標非得把血壓降到120/80以下。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建議了解:
65歲以上老年人,收縮壓控制在150 mmHg以下即可;
如果身體狀況良好、無心腦血管病史,控制在140-150mmHg也可以接受;
血壓降得過低,容易引起頭暈、跌倒,甚至誘發中風。
? 合理做法:
聽從醫生建議調整藥量,不隨意疊加降壓藥;
定期監測血壓,但不必每天都測,別讓數字綁架了生活;
配合健康飲食、適量運動,比光靠吃藥更重要。
2、骨質疏松:預防重于治療,不必盲目服藥
年紀大了,很多人會覺得腰酸背痛、腿軟,檢查后被診斷為“骨質疏松”。
其實,輕度骨質疏松是自然老化的過程,不必太過擔憂。
建議了解:
超過70%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下降;
骨質疏松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危險的是“跌倒后骨折”;
補鈣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吸收才是關鍵。
? 合理做法:
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有助鈣質吸收;
飲食中注意攝取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
適度運動(如太極、散步)增強下肢力量,預防跌倒。
3、老年癡呆早期癥狀:保持心態平和,不必恐慌“健忘”
很多老年人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健忘,比如出門忘拿鑰匙、剛說過的話又忘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老年癡呆”。
其實,大部分人只是“良性健忘”,并不是病理性的老年癡呆。
建議了解:
年齡相關的輕度認知下降是一種常見現象;
只有當健忘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時,才需要專業干預;
過度擔心反而會引發焦慮,加重健忘。
? 合理做法:
多動腦,比如讀書、下棋、寫字,保持大腦活躍;
保持社交,常與家人、朋友聊天,有助預防癡呆;
均衡飲食,控制三高,保護腦血管健康。
4、中老年人輕度抑郁或情緒低落:傾聽比吃藥更有效
有些老人變得沉默寡言、愛發脾氣、不愛出門,家人擔心他們“抑郁了”。
但實際上,很多老人的情緒低落來源于孤獨、失落和角色變化,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
建議了解:
不良情緒是可以通過傾訴、陪伴、改變環境來改善的;
抗抑郁藥不是萬能藥,對輕度情緒問題效果有限,還可能產生副作用;
醫療化“情緒”,容易忽略真正需要的是情感支持。
? 合理做法:
多花時間陪伴老人,哪怕只是聽他們說說話;
鼓勵參與社區活動,培養興趣愛好;
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是最好的“良藥”。
衰老是自然規律,很多“老年病”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
過度治療、過度醫療,只會增加身體負擔和心理負擔。
真正的智慧,是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學會與身體和解,過一種有尊嚴、有質量的晚年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