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抗戰和解放戰爭不同,抗美援朝有著鮮明的反復轉折的特點。
前面兩次戰爭是單向的,我越來越強,敵越來越弱。但抗美援朝不一樣,敵我總體形勢并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化,而只在戰場上出現幾個轉折點。
每一個轉折點,都對敵我雙方帶來一些影響,其中有的影響是痛徹心扉的。
第一轉折點:第一次戰役
這個很好理解。美軍向半島北方發動全面進攻,志愿軍秘密入朝,迅速發起反攻作戰。
戰果大致點一點。
第一次戰役志愿軍未對師(旅)以上聯合國軍完成大包圍大分割,殲滅的部隊包括韓6師的2個團、8師的2個營,美軍騎1師第8團的2個營、第5團1個營,共全殲11個營。另有14個營被擊潰。
合計斃傷俘敵約1.5萬人, 其中美軍3518人,韓軍12325人,其他聯合國軍147人。
這場遭遇戰的轉折意義一明一暗,明面上的轉折點是遏制聯合國軍攻勢,迫使其轉入防守和撤退。暗里的轉折是志愿軍作戰方式的轉變,從解放戰爭中習慣了的大包圍大殲滅、大踏步進退,轉入艱苦的山地作戰,轉入以打小股敵人而不是師以上甚至軍以上部隊的小型殲滅戰。
其實真正的轉折點是志愿軍的戰術問題。
戰爭之初,我軍分析戰爭條件時,對朝鮮半島的地形頗有點不習慣。解放戰爭我軍的大兵團作戰,習慣于在廣闊的平原進行大踏步進退,運動、迂回、穿插、分割、圍點打援,各種戰得心應手。
朝鮮山地地形為主,整個半島山地占75%,北朝鮮山地更是達到82.5%。首批入朝的都是四野部隊,主力是在東北大平原上打出來,我軍各級將領都有些擔心我們的傳統戰術在朝鮮半島不好施展。
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大一統王朝都沒有征服朝鮮半島,與其惡劣的地形條件不無關系。漢朝設的是羈縻州郡,隋朝三征高句麗而不克,唐朝也是百般打不下。元占了半島一少半,明、清時朝鮮已大致形成現在的分界。
撇開政治、民族、文化等問題不談,軍事上核心問題就是山地不利于交通、供應,遠道征進的部隊無法穩定保證后勤,進攻難以為繼。
然而,萬幸的是,我軍和美軍是在這種崎嶇不平的地形條件下作戰。
如果是在東北、華北、華東那種開闊的大平原,又或如東歐、中歐大平原,在美軍強大的立體空炮火力打擊下,我軍的運動戰優勢將不成其為優勢,密集的部隊無從躲避,反而會遭到美軍重大殺傷。
我軍缺乏重武器,大部分是輕步兵,戰斗力受地形限制雖然也有影響,但遠遠小于美軍重武器部隊受到的限制。
后來敵我相持,正是崎嶇不平的山地,使美軍重火力大打折扣。而我軍以強大的學習能力,迅速適應了山地作戰,才能在后來幾次運動進攻作戰中稍占優勢。
我軍傳統的包圍、分割戰術也無法順利地實施,也是地形所限。山中狹長谷地多,無法真正包圍敵軍,很多包圍只能做到攔頭截尾,兩側多有漏風,處于圍中之敵一旦潰散則無法全殲。地形的限制,也增加了我軍穿插分割的難度,難以迅速將大量主力投放到敵前,導致追上了也攔不住,圍住了也吃不掉。
不過總體上講,這一轉折點是抗美援朝最具標志意義、最具戰略意義的重大轉折,我軍一上來就贏得了主動,迫使美軍轉為退守之勢。
第二轉折點:砥平里之戰
第一、二、三次戰役我軍基本都是攻勢,大量殲滅聯合國軍有生力量。
大好形勢并未持續進行下去,志愿軍解放漢城、進逼37度線后,新上任的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逐漸摸清志愿軍的進攻特點和戰斗力極限所在,在志愿軍剛剛結束第三次戰役、部隊傷亡較大而未獲補充之際,發起了反攻。
彭總為奪取戰役主動,被迫策劃展開第四次戰役,以攻為守,企圖粉碎美軍攻勢,為后續休整贏得時間。
第四次戰役確立的“西頂東反”計劃,從全局講成功了一大半,不管是西線的南漢江阻擊戰,還是東線的橫城反擊戰,都有力地遏止了美軍反攻。但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前面成功雖然多,但沒有從根本上粉碎美軍攻勢,且在最關鍵的砥平里之戰上,志愿軍發生比較大的失利。
一定程度上說,整個西頂東反最后導向的就是砥平里攻堅戰,這場局部戰斗具有戰役意義。勝,則逼迫美軍全線后撤,李奇微的攻勢就此瓦解,第四次戰役會像前三次戰役一樣,繼續把美軍向南壓。敗,則前面各種鋪墊、各種聲東擊西,全都白忙活。
論者大多轉折意義定位為,美軍首次在戰術要點上頂住了志愿軍圍攻和阻援,從此美軍敢于大膽在前線守點,而不是像前三次戰役一樣,一被包圍或切斷后路就倉惶逃跑。
確實如此,但又不盡然。
與志愿軍第四次戰役總體設計與砥平里局部攻堅一樣,美軍的攻勢總部署與砥平里防守成功,也是整體與局部互相轉化的結果,不能只理解為增強美軍信心,而是驗證了李奇微防守戰略和美軍快速調兵體系的成功概率。
砥平里之戰發展到最后,其實志愿軍有力量最后將其攻下,但鄧華權衡再三下令撤兵。什么講究呢?
美軍在砥平里被圍攻后,立即調整戰場布局,一方面在砥平里后方填補防線口子,使志愿軍東線在橫城方向撕開的口子再度抹平,志愿軍無法采取慣用戰術通過縱深擴大陣線、攻擊兩翼美軍的側面而動搖美軍整個陣線,美軍成功了。另一方面各路美軍源源不斷向砥平里開進,使志愿軍不得不擔憂大部分再行密集,會被美軍優勢空炮火力大量殺傷,那樣即使費盡氣力拿下砥平里也會得不償失。
從這一事實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美軍通過砥平里一戰,得出了三個結論:
第一,美軍擁有守點的能力,志愿軍的包圍分割戰術并不是萬能的。
第二,志愿軍運動戰的攻擊力是有限的,不必過度擔憂。
第三,美軍的戰場機動能力、快速的后勤保障、強大的戰役指揮調度,對比志愿軍都有很大優勢。
這事實上標志著志愿軍大規模機動的階段結束了。
彭總一定程度上認識到這一轉折但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在戰場條件、敵我打法、力量對比等方面都出現質的變化時,仍發動第五次戰役,終于導致180師的重大失利。
第三轉折點:白馬山之戰
這一轉折點,是應許多熱心軍迷朋友之邀,特意加上的。本來筆者認為,這其實算不上什么轉折點。但細細琢磨一下,雖然不代表進攻或防守的節奏轉換,但韓軍畢竟是戰役的重要一方,而且此戰之后,我軍打韓軍的戰法有了較大改變,列為轉折點也勉強可說。
白馬山,又叫白馬高地,是鐵原附近一個戰役要地,是一系列低矮山丘中的一個,海拔394.8米。1952年10月,38軍對白馬高地和其旁邊的箭頭山高地(281.2高地)發動攻擊。
戰前突發意外情況,38軍第114師第340團第3營第7連文化教員谷中蛟叛變投敵,向韓軍供出我軍準備攻打該兩個高地的計劃。守軍韓軍第9師通報美軍,迅速加強白馬高地的兵力,由1個營變為2個營,美軍緊急調來大批炮兵和空軍支援。
38軍打了一場敵有充分準備和對我針對性反擊的、得不償失的攻堅戰,百般進攻無法拿下,只得含恨撤兵。
此戰韓9師表現異常頑強,在38軍一度突入白馬高地主峰的情況下,反復組織12次拼殺,近距離作戰中并不懼怕志愿軍。此戰之后,韓軍極大提高自信,面對志愿軍不再像之前一樣一觸即潰,戰斗意志堪與朝鮮人民軍有的一拼。
轉折意義在于,美軍能夠把更多的陣地堅守任務交給韓軍,并且是以1個營或幾個營為單位防守,就有頂住志愿軍進攻的勇氣,這無疑給美軍減輕了不少防守壓力,使其能抽出更多力量用于機動進攻。
至于有的軍迷朋友說的,韓軍從此不怵志愿軍了,有一定道理,不過這話并不嚴謹。韓軍的戰術自信必須建立于美軍的充分火力支持和良好的防守條件,如果放開了打運動戰,即或是同等火力條件下陣地攻守,韓軍仍然不是志愿軍的對手。這個后文會再提到。
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將來會不會是呢?我們不作武斷之論,但以目前的形勢看,可能性不大。
第四轉折點: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之戰,若是按中美雙方最初的設計,根本打不出轉折點的效果。
范弗里特最初的設計是,動用兩個營的兵力,付出傷亡200人的代價,奪取志愿軍據守的五圣山前沿兩個高地。攤牌行動,名字起的挺決絕,實際根本沒做大打的準備。
志愿軍防守上甘嶺陣地的第3兵團15軍45師,對這場攻守之戰,也預設為本師編成兵力掌握的一場戰斗。
但當開打之后,美軍連連進攻不克,打得惱羞成怒,其作戰意圖嚴重超出最初的戰役設計,必須要拿下這兩個高地才肯罷休。偏偏志愿軍在擁有既設陣地和相對較好地形優勢的情況下,也絕不肯放棄。
雙方越打越大,美軍騎虎難下,不得不向上甘嶺投入越來越多的兵力。最終形成了美韓軍3個多師6萬余人,大戰志愿軍4個師4.3萬余人的惡斗。由于志愿軍應對得法,美韓軍在擁有強大火力優勢的情況下,硬生生被頂得難以前進一步,傷亡高達25498人,作為對比,志愿軍傷亡11529人。
轉折意義在于哪呢?
美軍切齒于1952年秋季志愿軍發動全線戰術反擊,多點開花,積少成多,殲滅了大量美軍和韓軍,其意義不容小覷。美軍企圖通過這場反擊遏制志愿軍反先之勢,所以才不惜一切代價,不斷向上甘嶺投入重兵。
這場戰役的結果出乎雙方意料——不僅美軍戰前沒有清醒的戰役指導,志愿軍也沒有。打到最后總結經驗才發現,志愿軍仿佛打開了新的戰法世界,對地形利用的戰術水平遠遠超過美韓軍。
此戰之后,宣告我軍可以有效依托各種地形,頂住美軍絕大部分之進攻,而且付出的代價遠遠小于敵軍。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我軍長期處于落后的武器裝備條件下,不得不利用一切其他條件彌補武器劣勢,發揚輕步兵的其他優勢,從而盡可能多地填補與敵軍硬實力上的差距。
美軍此戰之后喪失了發動進攻的勇氣,第四次戰役后那種突然總結出磁性戰術的心理優勢再度喪失。
第五轉折點:金城以南反擊戰
上甘嶺防守戰役打出了信心,我們在政治上說話就有了底氣,在軍事上籌劃下一步方案也更有了底氣。其直接結果便是1953年夏的反擊作戰。
夏季反擊戰打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小試牛刀,第二階段開始上了規模,我軍也漸漸有了底氣。第三階段,也就是金城以南反擊戰,規??涨?,殲敵數達到7.8萬人,把金城方向韓軍向我軍的突出部抹平了。
這場戰役,雖然鄧華評論定性,仍只是解決了對敵堅固陣地的戰術進攻,還無法對大量敵人進行遠距離縱深追擊。
鄧華評價得很謹慎,沒有說大話,但事實情況并不止于此。
志愿軍前線各軍打的比較積極主動,金城反擊戰僅打響一晝夜,韓軍一線陣地全部易手,韓軍首都師、3師、6師都被打殘。盡管美韓軍都預有心理準備,提前制定了萬一被進攻后的撤退方案,被攻擊后韓軍一度也算撤的有所組織,但在志愿軍連續追擊下,很快恢復成原來的潰散逃跑的優良傳統。
轉折意義在于,我軍實現了守能守得住,攻也攻得動的優勢狀態,地面上作戰完成掌握了優勢。
美軍總結志愿軍這樣令人敬畏的變化,一在于武器裝備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蘇制武器源源不斷地補入,尤其是炮兵火力差不多與美軍達到一個數量級——盡管在數質量上還有不少差距。二在于志愿軍找到了有效的后勤供應方式,美軍很難再炸毀或切斷之。
彭總在簽訂《停戰協定》后意猶未盡,我軍經過長時間摸索和調整,已經很好適應了朝鮮的戰爭形勢,各種力量儲備慢慢達到很高水平,完全有信心再打幾個殲滅戰,甚至有望恢復前三次戰役的主動,至少能把敵人趕到三七線,把漢城再奪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