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不多說,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有讀者轉發了相關文章。
大概意思有兩種。
一種觀點說,就是因為谷中蛟叛變導致38軍失利。
另一種觀點說,并不是。我來選兩篇這類文章為例。
一篇文章說:
“最后是結論。38軍在保守絕密作戰計劃方面并沒有什么失誤,谷中蛟叛變后提供的供詞,沒有對我軍造成直接損傷。但在美韓軍成熟、專業的情報分析能力之下,通過谷中蛟反映的基本事實,美韓軍大致準確地判斷出38軍的打法、作戰方向和兵力底數,使得美韓軍從容裕如地準備,以有備打無備,造成了我軍的重大傷亡。”
由于我個人文化水平比較低,畢竟才高中畢業嘛,這篇文章我沒看懂作者想表達什么?從最后的結論來看,作者大概是認為谷中蛟沒供出什么有價值的內容,谷中蛟的叛逃沒造成多少影響。只不過是因為美韓軍情報分析能力強,所以有了大致判斷。
我先說結論,我文化水平低,高中畢業,所以我認為這個作者在瞎嗶嗶。
再看另外一篇文章前,我們先來科普什么叫情報?
情報可分為戰略情報和戰術情報,也可分為通信情報和人力情報。所謂通信情報,也就是開源情報啊、公開通訊啊、無線有線攔截啊等等。人力情報呢,就是從戰俘、平民、滲透的特工、偵察等手段獲取的情報。
谷中蛟提供的情報就屬于人力情報。
情報這個東西呢,我們可以把它看成現在網上的各種信息。所以最重要的是對比、分析能力。也就是說,只有能夠被印證的信息,通常才會被認為是可靠的情報。
另一篇文章呢,就比前一篇文章好一點,它認識到了美韓軍獲取情報,并不僅僅只是從谷中蛟處獲得,實際上美軍已經獲得了38軍要進攻白馬山的情報。它是這么寫的:
美國為什么又重組這個500軍情組?1951年,美國的陸軍安全局(ASA)和空軍安全局(AFSS)實現了兩項技術突破,一個是抵近攔截(GRI),另一個是低空攔截(LLI)。這些技術突破后開始實施情報攔截,并組建連接小組,從51年八月份開始組建了七個小組,到了52年就已經有了15個小組以及在漢城建立了指揮中心。情報多了,翻譯工作就增加了。懂中文的不多,原想在美國招聘華人,但口音問題以及軍事術語問題,并不理想。只能從臺灣招聘一些。但國軍與解放軍的軍事術語也不同,需要短期培訓。同時AFSA(武裝力量安全局后改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在耶魯大學開展了一個項目,用中文培養飛機駕駛員。這個軍情500組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重建的。
關于七連的消息就是這個“抵近攔截”收獲到的,該技術很精確,但也很麻煩,需要將電子設備投在距離敵軍陣地30--50碼,是專門對陣地上的前沿部隊,巡邏隊,崗哨等信息攔截分析的。因此7連的信息非常詳細。
一看就知道,比前一篇文章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引用的這兩段話,第一段話里就有9處錯誤。我來改寫一下。
美國為什么又重組這個500軍情組?(不存在這個事)
為了防備中朝軍隊的夜襲,駐韓“聯合國軍”通常在其掩體前放置聲音探測裝置,作用是在中朝軍隊接近時發出警告。1951年(底),美國陸軍安全局(ASA)在韓人員發現,這些設備也能接聽電話。這種“地面回傳攔截”(GRI)利用電磁感應原理,能夠收集到一些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通信。對美軍來說,地面回傳攔截必須比正常攔截更靠近志愿軍陣地,有時近至35碼。經過仔細評估后,美軍認為是可行的。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跟美國空軍沒一毛錢關系,也不是創新,是一個發現。
而低頻攔截(LLI)是一個新的通信攔截裝備,最初由一名軍官、一名司機和一到三名在吉普車上工作的破譯人員組成,后來美軍認為吉普車機動性雖然好,但防護性能不行,于是就把裝備放在了陣地的掩體里,通常裝備到團一級。1951年11月,7個LLI小組投入使用。1952年5月,增加至10個,到1952 年10月,增至15個,到戰爭結束時,共有22個LLI小組投入使用。至于國民黨情報人員和GRI及LLI,這是1950年的時候美國陸軍部招募的文職文員,從事無線電攔截和翻譯工作。為什么會找國民黨呢?其實美國的華裔是非常多的,但這些美國華裔聽不懂解放軍人員的各種方言,所以美國人就想到了國民黨。LLI小組里,也有國民黨的人。
順便說一句,我以前就跟大家講過了,陸戰1師那個華裔美軍呂超然在那喊:“我是中國人。”志愿軍聽不懂的。我記得7年前那篇文章,至少幾千人來罵我。也不想想,9兵團都是哪里的人?聽得懂呂超然的廣東方言嗎?真是呵呵了。你以為1950年的人跟你一樣,滿口普通話啊。
那么美軍是怎么獲得38軍進攻白馬山的情報的呢?
首先,美軍通過目擊偵察和航空偵察發現,志愿軍在白馬山的進攻意圖十分明顯。白天在開闊地目擊人員的數量增加,炮兵數量增加和高射炮前移,航空偵察還發現美軍第9軍在該地區有記錄以來車輛目擊數量最多的情況。以及志愿軍對幾個關鍵地形特征進行了強有力的威力偵察和試探攻擊。志愿軍反偵察行動也在增加,心理戰活動也明顯增加。
因此,美軍加強了對當面志愿軍的無線電攔截,發出了志愿軍可能進攻白馬山的戰斗警報,于是美軍馬上派了一個LLI小組過去。這個組攔截了志愿軍大量的通信,確定了志愿軍集結進攻和第一波攻擊的準確時間。
在38軍發起進攻前的9月底,有幾名志愿軍士兵在巡邏戰中被俘,向美軍交代了將對某一關鍵地形發起有限進攻的情報。美軍判斷為白馬山。隨后10月3日,谷中蛟叛逃,向美軍審訊人員交代了大量的情報。10月6日上午,38軍又有一名士兵叛逃,再次向美軍交代了具體情報,與谷中蛟交代的情報基本一致,并提供了因為谷中蛟叛逃,進攻被推遲的情報。
通過偵察、航空照相、通信攔截和志愿軍戰俘及兩個叛徒提供的情報的互相印證,美軍情報部門得出了志愿軍即將進攻白馬山的準確判斷,以及志愿軍首次進攻的兵力部署和準確時間。
谷中蛟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他的供詞已經和美軍低頻攔截的信息相互印證,得到了美韓軍的高度重視。
隨著戰斗的開始,谷中蛟提供的情報就沒用了。但是美軍LLI小組在整個戰斗過程中一直抵近前沿,通過低頻攔截在戰斗過程中了解了志愿軍部隊的兵力集結地,炮兵陣地方位,增援兵力大小,并根據這些通信情報來確定炮火目標,為美軍炮兵和航空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一句話,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志愿軍這邊,對美韓軍來說,是基本透明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