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紀以來,三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國際權力格局。1760年蒸汽動力學的發明、紡織業的機械化和冶金工業的變革促使英國一躍而成世界第一強國,為其建立日不落殖民地打下堅實基礎。
1860年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使石油化學工業、家用電器等新產業開始出現,使歐洲各國的國力顯著增強,也使得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
1950年開始的計算機革命,電子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的變革,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逐漸走向地球村。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卻還遠遠落后于歐美各國,當時的中國許多人民甚至連大字都不認識幾個。
而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綠色能源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將世界推向新的歷史拐點。在這場變革之中,中國卻一掃之前的“跟跑者”,一躍而成“領跑者”,在幾乎所有的領域都占據著領先地位,而這一切讓制霸科技領域多年的美國深感不安。
02
這一切可能要先從5G開始說起,5G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神經中樞”,其高速、低延遲特性支撐著智能制造、遠程醫療等場景的實現。
2013年,5G技術就在歐盟進行了開展研究,計劃在2020年推出成熟的標準。而2016年,中國5G技術研發實驗正式啟動。同年5月31日,第一屆全球5G大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的5個5G推進組織聯合主辦,也是在此時開始,中國開始逐步踏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潮流。
現如今,中國已經累計建成基站近400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達9.5億戶,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用戶普及率超過60%。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全球占比達42%,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文稿超過16萬篇。從珠穆朗瑪峰海拔6500米前進營地到新疆塔里木油田萬米深井,一座座5G基站跨越山河、聯通廣袤天地
而這一切都是中國一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中國最為領先的通訊設備公司華為曾給出這樣一個答案,將一篇只有23頁的數學論文轉化為全球領先的5G技術,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它給出的答案是:超過1萬人奮斗15年。
每年200億元以上的基礎領域研究,全球26個研發能力中心,擁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基礎研究各領域專家達到6000多人,這些才是華為作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的底氣。其不僅主導了5G標準制定,更通過“一帶一路”將中國技術輸出至全球。
自2018年,美國對于華為的打擊開始,從羈押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到排擠華為的美國市場,驅逐華為在5G網絡的進入,甚至到后面阻斷各個供應商對華為5G芯片的供應。美國試圖用種種手段遏制中國的5G的研發,卻一次又一次的被打臉,直到如今,已經無力阻擋中國在6G研發上的超前布局,其毫米波和衛星通信技術已進入試驗階段。
03
如果說5G的出現美國還有力阻織,那么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的革命簡直就是勢不可擋。
自2001年開始,我國“十五”計劃啟動了“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將是我國汽車工業崛起的機遇,中國可以在這個領域上超越西方國家并引領中國汽車工業率先走向零排放技術的先進道路。
而事件的發展也不出所料,2013年,我國開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通過對高額的補貼、免購置稅等一系列推動措施,使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逐漸增加了許多購買意愿,而也正因如此,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2018年,在宣布取消汽車制造行業的外資限制后,特斯拉進駐中國,在上海臨港自由貿易區建設超級工廠。而外資企業的進場,更是刺激了國內各個新能源車企,同年,蔚來成為我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電動汽車企業,而后,比亞迪、小鵬、吉利等多家車企紛紛發力,不斷推陳出新。
2024年,比亞迪汽車銷售首次超過全球最大車企特斯拉。自2021年起,比亞迪年銷量就不斷攀升,年銷量從74萬輛飆升至427.21萬輛。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比亞迪在核心技術上的不斷突破與創新,在2024年一年內,平均每個工作日申請45項專利并獲得20項專利授權,令其在電動車行業的技術壁壘日益提高。
在技術創新方面,比亞迪的超級e平臺已經成為行業標桿。全球首個量產的全域千伏高壓架構,使得電動車在充電5分鐘的情況下即可續航400公里。其刀片電池和垂直整合模式也重新定義行業標準。
當然,新能源汽車出現,離不開電池技術的發展。
2021年,我國動力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組裝的動力電池占全球76%,生產占全球 55%,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中航鋰電)、遠景動力、國軒科技和億緯鋰能等6家企業位居全球動力電池企業前 10 名單;寧德時代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池企業,占據全球市場的 32.6%。
2021年,我國申請的動力鋰電池專利占據了全球 90% 的份額。寧德時代開發的鈉離子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高達160 Wh/kg。比亞迪開發刀片電池技術,創新電池結構大幅提高體積利用率。甚至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技術也預計在2027年進行量產。
04
2025年初,中國AI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的模型以低成本、高效率震驚業界。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已然成為全球焦點,其利用成熟制程芯片實現與OpenAI相當的性能,直接導致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單日市值蒸發6000億美元,創下歷史最大跌幅。
這些并不是偶然,我國早在AI領域的論文發表量和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第一,華為的昇騰910B芯片算力達到3000TOPS,支持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在應用層面,商湯科技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覆蓋全球500多個城市,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準確率達98.5%。
無獨有偶,2025年3月,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
一切都可以從2017年的“墨子號”開始說起,“墨子號”是中國首顆研制的空間量子科學試驗衛星。2022年5月,中國墨子號衛星實現了1200千米地表量子態傳輸新紀錄。而這顆重達1300公斤的量子衛星被潘建偉院士團隊縮減為了僅僅23公斤的移動基站。
2025年3月20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宣布了一項科技成果:他們利用僅23公斤重的量子微納衛星,在12900公里外的中國和南非之間實現了"絕對防竊聽通話"。通過衛星光源每秒發送的2.5億個光子,單次過境就能生成百萬位密碼,相當于1秒鐘寫完《三體》全套密碼本!獨特的“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法,在每次通信的時候都會形成獨特的密匙,用過后即銷毀,確保信息的絕對安全。
就算黑客劫持了衛星,也只能得到一堆無序的量子亂碼。國外專家無奈的比喻:這就好比用彩虹當密碼本,每次抬頭仰望彩虹,結果發現密碼都不同。國外頂級期刊《自然》更是直呼:“這是通往量子星座的關鍵里程碑。”
這一成果標志著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的全面領先,也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競爭格局投下了震撼彈。
05
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強悍實力,讓曾經自以為是的美國大驚失色。但身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并不會簡單的坐以待斃,在慌亂的同時,其也展開了對于中國的制裁。
2022年3月28日,美國政府提出了一項代號為“Chip 4”的新計劃——提議成立一個由美國、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組成的“芯片四方聯盟”,意在利用這個組織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之外,在半導體領域構建"去中國化"供應鏈。然而,中國半導體企業通過"去美化"技術路線,中芯國際的N+2工藝實現7nm量產,長江存儲的128層3D NAND閃存芯片良率提升至90%。
2024年12月,美國將136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列入限制其獲取美國技術和設備。為了限制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美國更是直接對高帶寬存儲器 (HBM) 實施新控制。HBM對大規模AI訓練和推理都至關重要,是先進計算集成電路 (IC) 的關鍵組件。并對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 (ECAD) 和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 (TCAD) 軟件和技術進行限制, 試圖掐斷大模型訓練的"算力命脈"。
2025年3月15日,美國推動七國集團(G7)發布《量子技術安全宣言》,要求成員國限制與中國的量子合作。其意圖在全球范圍內渲染“中國科技威脅論”,試圖主導6G、量子計算等領域的國際標準制定。
但中國早已通過“一路一帶”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將周邊的42個國家僅僅的聯合了起來,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擴大了科技朋友圈。
美國對于中國的種種制裁與限制,一次次的顯示這個老牌的霸主虛張聲勢下早已疲軟的身軀,但美國的能量亦不可小覷。我國雖然在眾多領域當中展現了強大的一面,但在基礎科研、核心技術、高端人才方面仍有些欠缺。
唯有加強自主創新體系,構建開放創新生態,人才戰略升級,才能在未來不斷的向上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信源:
人民日報:從中國5G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 科技強國建設扎實推進
央視網:中國人工智能蓬勃發展 “從流行詞到生產力”引領產業全方位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