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始終是上海都市圈中的重要城市。
然而,無錫并不是這個都市圈中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卻始終保持著與上海的密切關系,常常會使人想起“大上海”與“小上海”的歷史話題。在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上海崛起為國際大都市,100多公里之外的無錫也超越了曾經的第一大城蘇州和昔日的上級府城常州,緊跟著迅猛崛起,以經濟實力和市面繁榮得獲“小上海”別稱。這個話題被一再提起,卻大都圍繞經濟展開。我卻認為,上海和無錫的關系,除了經濟層面的緊密,更重要的是深層的人脈和文脈。
上海與無錫都曾是普通縣城。無錫比較古老,是勾吳古國的核心區域,在秦漢之際就已建縣。但就經濟文化而言,直至清代都還不及相鄰的州府附郭縣吳縣和武進縣發達。上海在元至元二十九年建縣,至1840年前后不過50萬人口,算不上重量級縣城——據道光三十年的數據,彼時無錫已有120萬人口。到1911年,上海人口已猛增至140多萬,1920年達200萬。人口迅速增長是城市發展壯大的標志,背后則是經濟的迅猛發展。而無錫也在此期間同步發展并超越了周邊的老牌州府城市。這兩個城市的崛起,是江南率先進入時代轉型的歷史性標志。
在上海迅猛增長的人口中,有一股人流從無錫而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張叔和、周舜卿、祝大椿、榮宗敬等一眾著名錫商均在其中,還有更早的胡德培、丁明奎等開辦冶坊鐵行的創業者。據說,在上海鼎鼎大名的800多位民族工商實業家中,無錫人有130多位。蘇州路一帶的21家冶坊鐵行中,14家是無錫人開辦的。跟隨這些錫商進入上海的還有大批員工。在榮氏企業中,無錫籍員工占70%多。而在現如今的文娛領域,上海觀眾耳熟能詳的主持人曹可凡、演員胡歌也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是無錫籍,他們的祖輩都是這個時期從無錫來到上海。
眾多企業的創辦和人流的進入,不僅為自己獲得了發展機遇,也增強了上海的經濟實力,增添了城市活力,這些無錫人成為上海新市民,改善了上海的人口結構,為上海地域經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同時,也熔鑄出上海與無錫之間廣泛而緊密的人脈。
1906年,錫商周舜卿在上海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信成商業儲蓄銀行,是一家面向上海普通大眾的銀行,本金50萬銀圓,開業后存款曾高達700余萬銀圓,辛亥革命前實有資本增至110萬銀圓。1907年信成銀行在無錫開辦了分行,主要為無錫創業者興辦實業服務,加強了上海與無錫的經濟脈絡。最早的本土地產商之一匡仲謀,在20世紀20年代末規劃建造了上海當時最大的綜合市場,于1930年春開業,引發了一場振興國貨、抵制日貨的運動。錫商奚潤如則于19世紀70年代中期到上海創業,有“顏料大王”之稱,培養的兩個徒弟虞洽卿和貝潤生成為民族工商業的大腕級人物,兩人此后分別出任上海總商會會長和全國商聯副會長。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西路1081號那幢老洋房就是奚家老宅,后來成了現在梅龍鎮酒家的所在地。而上海市中心的江陰路,原名孟德蘭路,原籍江陰青陽的錫商葛鳳池于1921年買下了這條路上的一幢別墅,若干年后,這條馬路亦被改名為江陰路。
縱觀世界工業革命的歷史,平民是工業文明的主導和主力群體。五四運動提倡平民革命、平民文學、白話文以及科學、民主、個性解放等等,也都是平民精神的表現。平民精神具有人文情懷,勇于創新進取,在工業革命和社會進步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這種精神,在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應該就是上海與無錫的共同文化氣質。當然,上海比無錫還更多了一種面向大海的姿態,比無錫更加開放進取和兼容并蓄,所以,無錫還從上海學到了很多理念和思路。
近代旅游的主要標志是大眾化和產業化,上海作為客源地,主要提供旅游服務,在國內最先創辦了“中國旅行社”。而無錫則最先興起了開發建設旅游資源,表現出對旅游產業鏈的呼應。以1912年榮德生建造的中國近代第一座山林公園——梅園為開端,無錫工商企業家出現了造園熱潮,據《無錫園林志》(2013版)統計,建造了20多個園林、山莊。這些項目都有明確目標:打造無錫旅游資源。
為此,錫商們甚至開設了旅游交通專線。依托滬寧線的火車,從火車站至迎龍橋,有汽車、汽船和三輪車可達;從迎龍橋到梅園,則有公交車專線,經開源路直達梅園。后來,又在梅園里建設了太湖飯店,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并建起了寶界橋,溝通了環太湖和蠡湖的旅游線。郁達夫在《感傷的行旅》中,就曾記錄了他1928年從上海到無錫的行程,以及從無錫火車站至梅園的交通和梅園的風景住宿等狀況,對當時的無錫旅游業作了生動講述。
人脈是文脈的重要載體,具有影響力的人脈群體可以推動文脈的提煉、提升和傳承。近代最早進入上海的無錫人,其實不是商人和工人,而是軍人和文人。他們與上海的文脈關系更加深刻。1862年,李鴻章升任江蘇巡撫,率七營淮軍入駐上海,最先進入的是楊宗濂和楊宗翰率領的一營編入淮軍的無錫團練,然后洋務派思想家薛福成、科學家華蘅芳、徐壽、徐建寅等大批無錫文人相繼入滬。在上海,徐壽和華蘅芳等翻譯了大量化學和數學著作,并在當時的上海江南制造總局設計、制造了惠吉、操江、測海、澄慶、馭遠等艦船,開創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新局面,而后又成為格致書院的核心人物。
除了格致書院,無錫人胡敦復牽頭在上海創辦了私立大同大學、榮氏家族創辦了私立中國紡織工學院,繼續了前輩無錫文人科技教育的理想。1952年,大同大學的院系分別并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和華東化工學院。1951年,中國紡織工學院與交通大學紡織系、上海市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組建為華東紡織工學院,1999年改名為東華大學。20世紀50年代以來,去上海讀大學,始終是無錫學子的一個重要選擇。人脈通過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更加深入人心。
大略回溯上海和無錫兩座城市的人脈和文脈,它們的相融在于對特定時代的共同敏感、平民的進取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人員的充分流動,以及相伴而來的日常生活習慣的影響。今時今日,無錫黿頭渚、三國城等風景區的外地游客中,仍以上海人為主。而他們去飯店用餐,也極少會抱怨無錫菜的濃油赤醬。相應地,跑到上海發展的無錫年輕人,也從來不會覺得在上海生活不習慣。江南文化的地域背景,進一步推動著兩地人脈和文脈的互相交流、滲透。
親戚越走動才會越貼近,城市亦是如此。人脈必須不斷加強,文脈必須不斷融合,才會心意相通,積極推進兩地聯動戰略及發展。
原標題:《無錫與上海,人脈和文脈》
欄目主編:陳抒怡 文字編輯:于量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吳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