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闡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和合精神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力,使之與各國多彩文明交融互鑒,夯實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文明根基。加強中國思想的國際傳播,引導國際學術界研究和討論中國問題,更好展現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世界意義。
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創新發展
中華民族在苦難輝煌的求索中由憂思而問道、求道、悟道,在鉤深致遠的反復實踐中凝結的哲學思維致廣大而盡精微,以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智慧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本與體,其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創造,發展在于日用,是不斷日新、與時偕行的。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更好體現繼承性、民族性,方能開出新時代中華文明之新生面。
百余年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在中國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彰顯了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我們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形成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使文化自信有了根本依托,確立了引領時代發展的強大文化力量。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夯實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中華文明根基。在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趨勢,以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傳承中華文明史上學術思想繁榮時期留下的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深刻領悟其中包含的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立足中國思想發展的現實,講好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創造的故事,闡明中國話語對學術問題的重新發現,論述中國思想對不同時代問題與危機的智慧化解之道,表明中國學人對安身立命的價值理想和精神家園的價值追求。
今天,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要闡發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的時代精神,使體現民族性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展要求,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
在此基礎上,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海納百川的包容心態和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加強文明對話,通過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以互相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思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從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理解世界文明發展進程,歸納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規律性特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要影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知識體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在解決世界性問題中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影響力。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知識體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我們要立足中國實際,堅定中華文化主體性,秉持“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構建涵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體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著眼于維護人類長遠利益。“五味萬殊,而大同于美;曲變雖眾,亦大同于和”,這一理念海納著用以觀照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終極關切。今天,人工智能深刻影響人類生活,人們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堅持共建共享、共達共富、互濟互鑒,才能化解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價值等領域錯綜復雜的沖突和危機,才能走出現代性的迷航,使人類的方舟駛向美好生活的境域,才能開創東西和諧、南北包容的未來,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創造。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精髓和首要價值。和合思想反映了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形相和無形相的相互融突,在融突的動態變易過程中諸形相和無形相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古以來就有對人類永恒價值的追求,體現著命運與共的價值理想世界。可以說,中國的往圣前賢關于“和實生物”“和而不同”“陰陽和德”等論述深刻展現了和諧發展的生命智慧,使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佳途。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形成堅韌的“和實力”,才能在合作互鑒中匯聚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天,我們要以“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的人道、博愛、奉獻精神,跨越文化差異,凝聚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共同愿望、共同理想,以己達而達人的公德、公義、公正,實現公平、合理、公法、公明,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妙合眾智,凝聚合力,通過深入充分的協商、商洽、商酌、商議,共諒互包、共鳴互信、共存互尊、共事互誠、共管互制,實現共治共處、共達共贏的人類發展新境界。
今天,我們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譜寫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當代和合樂章。夯實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文明根基,深入了解中華文明海外傳播史,把握世界各國研究中華文明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以厚重的學術積淀深刻表明,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賡續5000多年中華文脈,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讓世界更好地了解“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鞏固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根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