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還有人在討論書法是否為純藝術,并且還有人拒絕承認書法的純藝術發(fā)展,盡管不愿承認卻也找不出當今書法實用性的論據,只能糾結于書法失去了實用性,卻也不是純藝術的矛盾當中,無法給當今書法確定一個準確的屬性,這是書法的悲哀還是時代認知的悲哀?
曾經的書法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雙重屬性,然而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人們不再需要用手寫文字去傳承文化,溝通信息,手寫文字什么不再是人們日常所需,那么書法就只能向著純藝術的方向發(fā)展了。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轉折期,當代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已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古人提筆多為實用之需,注重遣詞酌句。而今書法家則首先考慮的是章法布局與視覺沖擊力。這種創(chuàng)作思維的轉變,使書法徹底脫離了實用書寫的范疇。
在具體創(chuàng)作過程中,書法家更注重形式語言的探索而非文字傳達功能,將注意力從"寫什么"轉向了"怎么寫",文字的可讀性讓位于視覺表現力。
文字內容不再是書法展示的主體,而是藝術表現的載體,一篇耳熟能詳的詩詞被反復抄錄,通過書家的獨特構思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引發(fā)觀者的獨特思考,書法承載文化的方式從傳統的文化輸出開始轉變?yōu)槲幕⑷搿?/p>
當代觀眾欣賞書法的方式發(fā)生了本質變化。實用性書法重在展示內容,所以古人看一篇書法作品往往是先讀后品。藝術性書法重在展示形質,所以今人則是先品而棄讀。很多人贊嘆《多寶塔》的美,但是能夠完整讀出《多寶塔》內容的人卻寥寥無幾。
書法鑒賞的標準日益趨向視覺化。今人評價書法作品時,常使用"氣勢""韻律"等視覺審美詞匯,或"筆法""結字"等技術指標,而忽略文字內容的識讀。這種審美取向的轉變,使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變得無關緊要,其藝術價值完全由視覺形式決定。
當代書法展覽的呈現方式強化了這一趨勢。策展人采用射燈聚焦、留白展示等現代展陳手法,將書法作品當作空間裝置藝術來呈現,突出了書法的藝術裝飾功能。
書法家與觀眾之間形成了新型的審美契約。創(chuàng)作者不再期待觀眾閱讀文字內容,觀眾也不以獲取信息為目的欣賞書法。這種默契使書法演變?yōu)榧兇獾男问剿囆g。
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下,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視覺感染力的重要性超越了文字內容。外國觀眾通過書法的線條韻律感受東方美學,這種跨文化傳播方式進一步鞏固了書法作為純藝術形式的定位。
從創(chuàng)作者構思到觀眾接受,當代書法已完成向純粹藝術形式的轉型。這一過程反映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調整,也是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當書法徹底擺脫實用功能的束縛,它反而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表現空間。從這個意義上去看,書法的"純藝術化"不是與傳統文化的斷裂,而是其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