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周南 北京報道
五月的豫南平原綠意盎然,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大路李鄉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下稱“托養中心”)泛黃的白墻上,“托養一人 解脫一家 脫貧一戶 解放一方”的標語醒目依然——這道鐫刻著“全國助殘先進集體”榮譽的印記,正默默訴說著近十載春秋的民生堅守。
“他們都把托養中心當成家了。”托養中心負責人王浩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邊說邊笑得憨厚。
河南省上蔡縣大路李鄉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建于2016年5月,創新性地提出聘任重度殘疾人的親屬做護工,由此,既讓重度殘疾人在親人陪伴下獲得專業照護,又解放了家庭勞動力,讓其人、其心有所安定。
“我們托養中心有大路李鄉和栗莊兩個區,一個在集上,一個在村里。兩個地方建立時間、運營模式一樣,目前合計托養照護32個重度殘疾人。他們很多都像駱煥榮這樣,從建院住到現在,都把托養中心當成家了,都很高興。”王浩向記者講述這個“特殊大家庭”的故事,又重復了一遍“家”的概念。
創新照護模式,聘請家人做護工
王浩口中的駱榮煥今年68歲,是栗莊托養中心“元老級”的護工,自2016年托養中心剛成立,她就和兒子侯昂旦一起住了進來。
侯昴旦生于1993年5月,3個月大時確診腦癱,現為肢體一級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侯昴旦小時候沒人照顧,駱榮煥要外出干活,又擔心兒子意外受傷,只能用繩子把他拴在家里。說到這,王浩忍不住跟記者嘆了口氣,“也是沒辦法。這種情況很多,家里如果有殘疾人的,一般都沒法走遠干活,但又得掙錢。”
轉折發生在2016年托養中心成立后。當時,駱煥榮作為護工和兒子一起住了進來,按照規定,每名護理員負責照顧2名重殘人員,并與重殘人員同吃同住。駱煥榮負責照顧兒子和同屋的另一位殘疾人。
護工正在給重殘人員洗頭
讓殘疾人親屬當護工,是托養中心的一大創新。
親人照顧殘疾人,既能讓殘疾人享受親情溫暖,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解放了重度殘疾人家庭勞動力,讓親屬作為護工有了一份收入。“護工一個月工資2000塊,這對一個農村家庭很重要,在我們這不少了。”王浩說,該模式累計解決了30余個家庭就業,不少像駱榮煥這樣的護工已在此工作近十年。
為了提升護工的照護水平,托養中心還明確照護標準,規范照護原則,通過邀請專業人員開展培訓,提升專業素養。
此外,王浩告訴記者,托養中心的一大特點是利用當地原有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進行改擴建,建設而成。“好處就是離得近,每天都有醫師巡診,給他們量量血壓、測測體溫,關注殘疾人身體情況,我們還有巡診日志。”托養中心遵循“每餐發藥、每日巡診、每季體檢”制度,實現護理醫療規范化。并提供康復器材,供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
“侯昴旦剛來的時候,都不敢見人,見人就哭,現在這都多少年了,經過在托養中心系統的康復訓練,他見人會拍手,會笑。哎呀,好太多了。”王浩說道。
托養中心的“來時路”,從脫貧前說起
在托養中心,像駱煥榮、侯昴旦母子這樣生活向好的故事王浩見得不少,而談起托養中心的“來時路”,則要從脫貧前說起。
過去,上蔡縣是河南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且較于其他貧困地區不同,這里的貧困戶中殘疾人口比例非常高,接近1/5。又因重度殘疾人家庭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增收困難,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為此,在經過多番考察論證后,上蔡縣推出了將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照顧的創新做法。
從2016年5月開始,該縣先期在重度殘疾人較多的大路李鄉、邵店鎮、五龍鎮及所屬的栗莊村、劉岳村、老李村開展試點工作,依托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成鄉鎮和村級托養中心6個。
以上蔡縣大路李鄉栗莊村為例,2016年5月,上蔡縣大路李鄉栗莊村在上級黨委、政府指導下,依托村衛生室,在全縣試點建設了扶貧助殘托養中心。次年9月,在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栗莊村又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對托養中心進行了擴建:占地面積3畝,住室8間,康復室1間,辦公室1間,廚房1間,衛生間1間;配備了多功能病床16張,陪護床8張,電視機9臺,康復器材7套。
擴建后的托養中心注重智志雙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鼓勵有務工意愿的貧困群眾,到托養中心擔任護理員、廚師,增加收入,提升貧困家庭脫貧動力;同時,按照“一拖二”的照護要求,足額聘請護理人員,提供“24小時服務”;再者,突出護理康復,當地衛生院醫生擔任康復指導員,專職負責重殘人員的日常康復,實現了重殘人員托養由“單純照顧”到“力爭康復”的轉變。
護工在醫生的指導下,幫助重殘人員做康復訓練。
資金方面,為保證托養中心的穩定運轉,一是財政資金為主,縣財政建立“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運營基金”,為托養中心運營提供了基本保障和長效兜底;二是整合資金為輔,整合入住人員“兩項補貼”、低保金、部分臨時救助金以及紅十字會基金、慈善捐贈等資金,輔助托養中心日常運營;三是社會資金補充。積極引導社會公益組織、志愿組織、經濟組織、各界知名人士等,奉獻愛心、捐助善款,參與托養事業,提供社會支持。
據悉,在總結完善首批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7年,上蔡縣又先后分兩批在其余23個鄉鎮(街道)建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
截至目前,包括上蔡縣大路李鄉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在內,全縣共建成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32個,實現了26個鄉鎮(街道)全覆蓋。先后入住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19人,“一站式”解決了他們生活、護理、康復、脫貧等難題,全縣符合托養條件、有入住意愿的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實現全部集中托養。
是燦爛的“遺產”,更是民生保障的創新實踐
不過,王浩告訴記者,近幾年,雖然托養中心的服務規范、模式創新、運營穩定,托養的重度殘疾人卻變少了。
根據規定,1個護工和兩個殘疾人共住一屋。王浩稱,最多的時候,大路李托養中心15個住室和栗莊托養中心的8個住室,幾乎都住滿了。
“上蔡縣脫貧后,條件變好了,有的就不在這住了。也有自然離世的。現在大路李托養中心10間住室、20個殘疾人、10個護工、2個廚師,栗莊托養中心6間住室、12個殘疾人、6個護工、2個廚師,總的托養殘疾人數比前幾年少了十來個。”人雖然少了,王浩依然覺得高興。
他稱,目前進入托養中心要同時符合三個條件:脫貧戶或監測戶;殘疾程度為肢體殘疾二級以上,或智力殘疾三級以上的重度殘疾;由其本人或監護人提出自愿申請。
志愿者團隊來托養中心為重殘人員表演節目
時間的指針走到今天,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看,上蔡縣大路李鄉托養中心的助殘模式不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留下的燦爛“遺產”,更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民生保障創新實踐。
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要持續夯實和提升兜底保障能力,做好常態化救助幫扶工作,重度殘疾人托養問題不可不重視。近年來,從政府工作報告到兩會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重度殘疾人托養”方面被提及的頻率越來越高。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政策部分明確,做好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水平。此后,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將在以資金和物質救助為主的兜底保障基礎上,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發展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更好滿足困難群眾的需求。
這固然釋放了重要信號,但王浩直言自己對這些政策“了解不深”。
他操著一口濃濃的河南口音,言語中滿是樸實,“我是2019年上蔡縣大路李鄉托養中心獲得‘全國助殘先進集體’之后,才從民政部門調過來當負責人。政策怎么說,咱就怎么干。咱對殘疾人都是滿心地想照顧他們,叫他們生活好一點,各個方面都盡量給他們改善。”
采訪結束后,王浩一口氣給記者發了30多張照片,畫面中有殘疾人在做康復訓練,有護工接受培訓,有志愿者前來愛心助殘……在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來臨之際,這片院落,繼續見證著鄉村振興中的民生溫度。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